摘 要:中等职校的教育对象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各自的特殊情况,同时又受到社会多样性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套用一种模式,班主任的工作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
关键词:职校生 后进生 爱心教育
职校中的“后进生”区别于“差生”,前者指的是智商水平正常,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形成了个体不良的心理结构,导致品德、学习较长时间表现为后进。从某种程度上讲,职校后进生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主要对象 ,是高危人群。
案例背景:晓超,男生,家庭特困,在初中成绩中等偏上,曾担任过班级干部,由于被挑唆,参与打群仗,被劝退,打工一年后,为了有出路,在家长劝说下,来职校学习技能。学习期间,存在学习焦虑的现象,欺瞒父母的同时还应付各科任老师及班主任,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一、案例分析
一个人的转变是很复杂的,中职生大部分年龄在16~19 岁,处于“心理断乳期”,自制能力比较差,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因素同时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学生本人、书籍、街头结交。教师只是其中之一,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责任,人的一生中总是会有许多让自己心存感动的片断,学生的感动里一般都包含着班主任的关爱。对于有些学生而言,感动刹那间的力量并不能长久地保持在心底形成动力。教育是复杂的,爱不是教育的一切,有爱心的同时还需要智慧。
二、案例对策
作为职校的班主任,在面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时,要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一)深入家庭,和家长共同努力
学生是家庭的折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氛围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名校才有前途,职校生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自身的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像晓超这样的特困生,有了不良情绪后,不善于和班主任及家长沟通,进而产生了消极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积极联系了晓超的父母,当我和家长分析了晓超的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以后工作和学习的影响后,他们都很重视,也积极的和我探讨改善的方法,允诺在平时的生活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双向交流,和班主任共同探讨用优点克服缺点的良方,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振作精神。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对症下药,引导他发现自身的优点
像晓超这样的职校生可塑性高,但思想意识薄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普遍存在自卑感,一方面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他们,另一方面还要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作为班主任,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要用真爱去实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作为职校的班主任,面对职校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有更多的热情、奉献的精神,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懂得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让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学业有成,综合素质得以逐步提高。集体活动是培养后进生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的好机会,“后进生”不是“差生”、“下等生”,也有其自身好的一面。所以,作为职校的班主任更要善于激活他们身上亮点,多表扬,多关爱,多留心关注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这会鼓舞他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职校后进生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三)增加心灵沟通,达到情感共鸣
教育工作的基础离不开师生间有效的情感沟通,特别是在职业学校,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更容易与教师产生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激化矛盾,更能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不信任,所以班主任应从多方面关心帮助、爱护学生,给他们特别的温暖和关爱,增加心灵沟通,达到情感共鸣。像晓超这样的职校生,曾经的“特殊”经历使他们产生了“心结”,他们会用多疑、不信任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要想让他们走出这张无形的网,打开自己的“心结”,首先要设法增加起他们的自信心,做到减负前行,使他们有勇气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些职校生普遍比较敏感,特别在意科任老师及班主任的评价,班主任教师同时也是科任老师,在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就要抓住时机的赏识他、鼓励他勇敢地面对自己,所以,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当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要就事论事,不提旧账,激励他们重新开始;既要热情帮助他们,又要掌握尺度,抓准时机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诚意,相信老师的真心。作为职校老师,需要用心捕捉学生的点滴成功和亮点,以此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用良好的心态感知这个世界,用真爱唤醒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华红琴.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3]曾英,杨明均.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差生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社会科学,2001(5).
[4]李华平,论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学生惩罚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5]黄益卿,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对中职后进生教育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