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从两个“三维角度”加强高校人文底蕴的创新和

2015-11-18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加强人文底蕴建设是当前高校转型过程中一项突出的任务。本文从认知和实践两个三维角度阐明了加强高校人文底蕴建设的重要性与措施。从认知维度而言,管理层的领导、一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这三大人群对于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这项工程建设的成败;从实践角度而言,措施建设、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三者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同时形成一种合力,将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因此,从两个“三维角度”加强高校的人文底蕴是一条有效途径。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一加强高校人文底蕴建设的重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人文底蕴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人文底蕴”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它包含文史哲等内容,甚至包括了琴棋书画等技艺。人文底蕴是促使人们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的综合体。因为是“底蕴”,所以它不张扬,往往隐含在各种事物之中,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因为是“人文”,所以它对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有极大的影响,为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 
  加强人文底蕴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即是高校,而在人文底蕴深厚的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会真正主动投身于文化建设的大潮中。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众多的高校正处于从专业特点突出的专科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之中,而能否提升高校的人文底蕴就成为这一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人文底蕴的缺失却使众多高校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社会对学校的转型不认同,教师对于学校的转型缺乏信心,学生对学校的转型缺少配合。因此,如何真正符合综合性大学的要求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主要课题,而尽快全方位地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校人文底蕴建设也就成为众多高校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如何加强高校的人文底蕴建设?从两个“三维角度”提升高校的人文底蕴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第一个“三维角度”:认知角度 
  所谓“认知”(即cognition),指的是通过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加深认识的过程。众所周知,管理层的领导、一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是一个高校的三大主体构成,而这三大人群对于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这项工程建设的成败。 
  领导层作为一个高校的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首先应该重视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近年来,随着众多高校从专科性学校向综合性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各高校的领导层都逐步认识到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都将加强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条途径写进了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然而,仅仅将对于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停留在“发展规划”之中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底蕴”有如“春雨润物”,其融进人们的心里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许多媒介。因此,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层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中都必须将人文底蕴建设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线教师作为人文底蕴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载体,也应提高对于人文底蕴建设重要性的认知。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自身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历学位、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部分高校教师而言,尤其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而言,对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却远不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来得重视。事实上,学校的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而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到整个学校人文环境的深厚度,同时也关系到对于广大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就是“人文底蕴”建设这一根链条上的关节点,其对于人文底蕴的重视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直接关系着此项工程的成与败。 
  广大学生作为人文底蕴建设的最终受教者,其对于此项工作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直接关系到人文系蕴建设的成效。在中国高校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可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些学生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人文底蕴的培养在其进入社会之后,又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只有让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并且自觉地接受有关人文底蕴方面的教育,才能真正使得此项工程落到实处,从而使得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环节。 
  由此,从认知角度而言,学校的领导层、一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构成了高校中人文底蕴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三维立体的金字塔状。只有领导层对此项工作切实重视,才能制定出相关的方针与政策,将整个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融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之中;只有一线教师对此项工作切实重视,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领会领导层的决策精神,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好地将人文底蕴的建设工作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将其传授给广大的学生;只有广大的学生对此项工作切实重视,才能更为自觉地接受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将人文底蕴建设融入专业知识与个人素质的培养之中,使自身成为具有一定人文素质的人才。在这个三维的金字塔中,这三大主体对人文底蕴重要性的认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这一认知不断加深加强。 
  三第二个“三维角度”:实践角度 
  从认知角度加深对于人文底蕴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这一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采取有利措施推进人文底蕴建设工作。 
  从实践角度加强高校的人文底蕴建设,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措施建设、内部建设以及外部建设三个维度。 
  措施建设包含了硬件设施与政策保障两个方面。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内一些实景布置,让广大师生置身其中,通过感观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二是完善各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种类,及时更新书籍,并增加一定数量的人文类书籍,以满足学校不同层次师生的需要,同时提升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让师生在书籍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三是通过海报栏、宣传栏的美化、设计以及教学、办公楼内的相关布置为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显性的平台,同时也展现学校的人文底蕴的建设成果。政策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广大师生自身人文底蕴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时间、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将相关内容纳入相应的考核体系。 
  内部建设主要体现的是接受与传授人文底蕴相关知识的环节上的“分层”思想。首先是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学校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学院、专业为培养的第一层次,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以与人文专业有关的社科类专业为第二层次,将人文底蕴建设的面扩大,使其成为拥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两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以学校其他专业为第三层次,主要是对其普及一定的人文传统教育,使其在专业知识之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的一种分层实施人文环境打造的方案,既囊括了学校全体师生,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的专业学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传授人文底蕴知识的环节上的“分层”。以课堂教学为第一层次。课堂教学是学生所能接触的最主要也是范围最广的人文底蕴建设的途径,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宣传、普及人文传统最主要的阵地,因此只有真正地重视课堂教学,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才能真正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底蕴。以校内讲座竞赛为第二层次。讲座是高校进行人文环境建设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高质量的讲座可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请校内、校外乃至国外的名师进入学校的讲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团活动为第三层次,多开展实践活动;多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活动;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知识大赛,提高广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人文底蕴建设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社团间的交流;提高活动的质量,保证广大学生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外部建设主要指的是学校与社会在互动中加强人文底蕴建设工作。首先,应该积极地“引进来”。如引进传统的艺术团体进入校园,使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多请知名的学者进入学校,开设相关讲座和沙龙活动,与广大师生面对面交流,使广大师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与这些学者接触,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应该勇敢地“走出去”。教师和学生只有真正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才能更好地将在校园里教授的和学习的理论上的知识溶入社会,更好地了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将自身所学回报给社会。通过这样的一种“引进来、走出去”式的互动,才能更快地提升整个学校以及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校的人文底蕴建设经得起检验,为社会所接受、认可。 
  由此可见,措施建设、内部建设与外部建设三者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同时形成一种合力,将高校人文底蕴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总之,高校人文底蕴的建设工作至关重要。一所具有人文底蕴的大学,是一所为社会所称道、教师所依附、学生所眷恋的大学。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高校领导班子,才能将学校带入高速发展之路;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一线教师,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受学生爱戴,为社会尊敬;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大学生,才是一个心智豁达、情感纯净、意志经得起磨砺的栋梁之材。高校人文底蕴建设的工作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只有从思想上对这一工作加倍重视,从实践活动中探求更多的建设途径,才能将高校人文底蕴建设这一浩大的工程不断推向深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