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会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5-11-18 09:2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校园文化既是校园对外的旗帜和形象,又是对内的导向和规范。工会作为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通过工会活动、文化引领,使学校上下形成共识,行动趋于一致,不断发掘学校内在的文化潜力,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动力,从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抓住根本?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以人为本。作为高等学校,一是要坚定打造先进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的形式向全体教职工发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命题并组织大讨论。二是不断丰富工会工作的内涵,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不断将新的工作内容纳入延展的工作范畴,使工会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三是力争学校各项工作全员参与,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职工的奉献,工会工作更要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灵魂的凝聚上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学校倡导的就是我们坚持的,教职工坚持的就是我们努力的,使得老师们有组织依靠。?
二、找准定位
新时期给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中华全国总工会《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工会文化建设中,学校通过以工会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也把工会活动融入到教职工之家建设中,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工会坚持 “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参与,共同推进”的总基调,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基础性、长期性系统工程。学校工会要站在文化建设战略的高度,担负起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工会职责,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活动引领?
学校工会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党政领导,配合学校各部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职工活动之中,以文“化”人,由单一工会活动的组织到教职工全面活动的参与,使老师们了解校园、了解老师、逐渐对校园文化形成共识。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教职工对工会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不断丰富,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团队学习、活动上,这些过程都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高擎校园文化大旗?
首先,工会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学校像个大家庭,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共同努力着、奋斗着,协调动作,尽心尽责,整个校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正是这种团队意识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工会文化建设在管理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上有许多一致性,因此工会文化建设完全融入校园文化就是工会工作的必然选择。
五、提高文化建设水平
多种多样的工会活动可以推动工会文化建设,老师们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建设与发展。组织好各项活动、运用好各种活动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贴近教职工实际和管理需要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教职工正确的校园价值观,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思想及业务水平。通过宣传各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可以激励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正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六、注重发挥工会优势
工会在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中,要在不断创新上下功天,不断培育教职工参与意识,提高教职工参与的广泛性,这对于校园文化塑造、学校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以达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塑造精神、凝聚力量和营造氛围”的目的,学校和教职工的互动共同培育校园文化。工会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增强老师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从而更好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营造和谐共事的文化氛围发挥主力军作用。
总之,以工会活动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满足教职工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引导教职工参加多种形式、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有助于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任务。工会文化建设不但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总需求,而且要贴近校园教职工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工会活动,使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有更大、更新的活动空间。通过不断创新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使老师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总工会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2]田玉珍.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职工教育,2005,(7).
[3]魏峰.新时期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