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系统建设策略

2015-11-11 09: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益迅猛,以网络为主要渠道的信息传播尤为便利,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变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引入软件工程中重构理念,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不同知识结构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72-0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学科、领域之间已经互相渗透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品质。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的一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大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技术及知识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同时,知识爆炸性传播带来了知识传递的更大差异性,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与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背景及结构差异较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多为“三段”的传统型(讲授+实做+考核),差异化教学仅停留在理念上,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教学模式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属信息科学的范畴,其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以及授课形式和实践操作的独特性,使其在发展普及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与其它新兴学科一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使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渠道变得多种多样,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获取也十分便利,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尤为显著。同时,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其教学模式及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较低
  从创新教育理念看,人们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传统思维的深刻影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过分地追求高效率的知识传授,这必然制约着学生诸如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等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操作。如今广泛采用的授课模式多为教师为主体的“灌讲”模式,多媒体应用时往往服务于教师的宣贯而非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2.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弱化方法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育过多地强调如何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学习方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许多教师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创新型学生?现有的一些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相关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提出的经验总结或教学心得,虽然不少文章里提及创新,但还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系统的研究范式。
  3. 差异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缺失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效的教学目标能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阻碍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边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统一性相对较差,但总体水平是通常符合正态分布的。即:入校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比较丰厚的总是位于分布曲线的两侧,多数学生入校基础知识趋于相当。因此,兼顾分布曲线的两端及中间部位的均衡是教学模式的设计的关键。而目前由于教学进程的安排,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模式在紧张的教程中显得无从实施。
  4. 教学评价重在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对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期末的考试成绩,很多院校甚至就是直接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环境来作为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我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环境、评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考核全面,评价严格,比较成熟,但是它仍能只能作为一种侧重固定教材、固定课程、固定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掌握,也不能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在自己专业上对计算机知识的特殊需求、掌握能力和应用于自己专业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系统,对于开设了相同计算机基础公开课却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科教学模式重构可行性分析
  1. 教学模式重构的内涵
  在著名的Refactoring文档中,面向对象思想的专家Martin Flower对重构的定义为:重构是对软件内部结构的调整,目前在不改变软件可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的成本。因此,将其在软件工程中的理念移植到教学模式的调整变革上,可以理解为:教学模式的调整是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授的过程的变革而言,是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的重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 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实施
  首先,教学对象(即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分析评估,可采用的有问卷调查(包括网络调查)、开课前的摸底考试等方式,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应将部分教纲中的内容巧妙地设计其中,从而绘制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水平分布图。
  其次,评估结果结合教纲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从提高兴趣、讲授知识点、操作练习的循序渐进方面着手;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引导性教学,主要在于方法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小项目实施的手段引导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知识水平趋中的学生应重点关注,提高其兴奋点、采用创新的模式(如类似课堂游戏、互问互答)、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如可在采用幻灯片教学的同时制作类似的幻灯、网页等计算机基础内容)。
  第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基础情况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然后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学生,其中要包括计算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及基础较弱的学生,然后让基础非常好的做组长,使他们之间能形成相互帮带和相互影响的氛围,从而使每小组人员都能逐步得到提高。也可以以教学内容的难、中、易三种学习任务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三种学习小组的一种。教师在各个小组中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角色,鼓励他们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控制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点,做到封闭与开放的统一,采用封闭式教学管理体现纪律性、采用发散的开放式管理体现思想性,即在学生聆听阶段应加强授课效果的评估,在学生讨论、实际操作阶段教师则应充分引导。同时,在重要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可以引用更加活泼新颖的手段。例如,在网络部分授课时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入手:如问“平时你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是喜欢看新闻还是八卦消息?”得到答复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当下热点话题的页面,同时根据实时页面介绍网页的组成等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兴趣完全超出了大纲要求,与重点内容无关,如有的学生提出希望了解网络安全和黑客的攻防技术,这些在大纲中完全没有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在满足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兴趣小组专研等活动形式,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并给予知识水平非常高的学生一定的挑战任务予以满足,从而实现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发展性目标。
  3. 教学效果评估多样化
  教学效果的评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原则,应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如小项目实施、案例解析作为提高性目标的考核,按权重计入综合考试成绩;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知识方面的题库,充实平时操作练习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比例计入期末综合考试。同时,充分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性想法,更倾向于方法的学习掌握,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突出学习方法的考核。
  学习方法乃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设计的亮点: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可能几年前的理论到如今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同时,软件的更新换代则极为迅速,教学中不可能在低版本的DOS环境下讲授窗口操作,也无法在OFFICE2000中讲述WORD2007的最新操作模式。因此,重视方法的考核是教学效果评估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飞跃,而肩负计算机入门教育职能的文化基础传统教学已无法完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已成必然。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立是重构的起点,考核评定的综合性是重构的落脚点,重构与创新最终能重新焕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薛文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1,(28).
  [2]李洋.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长春医学2008,(4).
  [3]宋春娜.基于差异教学思想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