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促进幼儿思考而进行的教学的方式创新

2015-10-04 15: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33-03
  众所周知,当儿童从低年级升入更高年级的时候,他们越来越少发问,越来越少提出假设,而且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具有依赖性。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儿童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以教师过多的预设牵引着孩子们的思维,以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左右着孩子们的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学科,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更多地思考呢?笔者认为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来贯穿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并在思考与探究中积累经验,丰富体验,从而达到以问题激发兴趣、促进探究、引发更多思考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导入,叩开思考之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就是基于问题的探究活动,合理的问题情境的导入,必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诱发幼儿的思考,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开启幼儿思维的闸门。针对3~6岁幼儿具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年龄特点,幼儿园教师可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创设既与孩子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孩子感到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已经无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惑,从而自主产生问题并引发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的关于磁铁的生活经验,即现在幼儿园每个教室里面都有磁性黑板,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了磁铁能够吸在黑板上的生活经验,有意营造了一个认知冲突的导入情境:老师出示磁性纽扣,提问: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磁铁)那你们知道磁铁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吸东西的)磁铁能够把东西吸在哪里呢?(黑板上面)现在请每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拿一个磁铁,到黑板上来吸一吸,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老师为孩子提供了一块木头做的黑板)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呢?(吸不上去了)今天这个磁铁为什么吸不上去了呢?(引导幼儿发现黑板有了变化,知道磁性纽扣能吸在磁性黑板上,但不能吸在木头做的黑板上。)
  孩子们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发现了问题并开始思考:今天的磁铁为什么不能吸到黑板上去呢?继而产生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磁铁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导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情境导入,如:今天我们来玩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请小朋友看看为什么有的小鸡一下子就躲开了,而有的小鸡却一下子就被老鹰捉到了?(老师在磁铁的N极上贴上老鹰的图片,而在每块磁铁的另外一头贴上小鸡)孩子看到这一情景,既兴奋又好奇,自然对探究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要能够艺术地把孩子带入情境之中,让孩子对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产生好奇,继而产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行为,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关注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与发展特点,从而创设出让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二、组织活动探究,深化思考之度
  当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后,必定会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及时整理和归纳幼儿提出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组织相应的探究活动,同时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去探索、解决心中的疑惑。幼儿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对自己的疑惑进行假设、验证,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探索,从而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修正、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获得对问题的丰富的感受与体验。不过活动中的每个问题都应该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而不是通过教师的间接的“启发”而得来。
  在大班科学《好玩的纸球》同题异构活动中,当孩子们发现报纸的多种玩法后,第一个教师这样提问: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纸球来玩呢?报纸变成纸球后,看看报纸和纸球谁更容易被投进篮球框、足球门中,并说说为什么。第二个老师这样提问: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的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材料,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看看报纸和它们可以怎么玩?幼儿通过材料的引发,很自然想到了要把报纸团成纸球来玩,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了探索报纸和纸球谁更容易投进篮球框和足球门的要求,并尝试着让幼儿回答为什么纸球更容易投进球框中。
  探索报纸怎样变成纸球,报纸和纸球谁更容易投进球框中这个问题时,第一个老师提出的问题水平比较低,实际是把答案已经直接告诉了孩子们,问题对孩子来说没有太大的挑战性。而在第二个老师的活动中,报纸如何变成纸球,是通过教师提供的暗含着教育意图的材料如乒乓球拍、足球门、篮球架等引发出来的,是幼儿通过主动思考探索出来的。
  在大班科学《调皮的胶囊》同题异构活动中,当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胶囊在不同坡度的坡道上翻滚速度的不同后,第一个老师这样提问:什么情况下胶囊会滑动而不是翻滚?提问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坡道的斜度过高,胶囊就会滑动而不是翻滚下来。第二个教师这样提问:小朋友已经发现坡度越高,胶囊翻滚的速度就越快,那是不是坡度越高,胶囊翻滚的速度就一定很快呢?让幼儿带着这个问题再去思考、探索,并让幼儿自主发现滑动现象。
  在这样的设计中,才有孩子真正的思考,报纸变成纸球是幼儿自己想出来的,坡度高到一定程度后,胶囊就会滑动而不是滚动,也是幼儿自己通过操作而发现的。其实,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设计什么样的环节去教学,与她在教学时认为什么东西最重要紧密相关,尤其受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她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领悟与洞察以及他们的个性的影响。如果你只顾了完成你预设的教学目标,引发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就会减少,你也很少赋予孩子去做决策或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的机会,你的课堂一般会呈现出高控的状态。而在“为促进孩子思考而进行的教学”中,孩子不再学习一致的、确定的、大家默许的东西,而是学习挑战性的、质疑性的行为,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孩子们才能经历思维的爬坡过程,体验到经过独立思考后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三、课后拓展问题——延续思考之旅
  一节科学教育活动结束了,并不意味着孩子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就完成了。从疑问入手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这样的探究活动可能需要一节课,也可能需要几节课才能完成;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完成,抑或需要在家庭或社区中继续探究。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探究情况,通过创设更丰富的环境来有效地促进孩子进入更深的思考之旅。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形成持久的研究兴趣,才能在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当幼儿发现磁铁能够吸住铁做的东西,而不能吸住木头做的、纸质的东西后,幼儿园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不同种类的磁铁,不同材料的物品,继续让幼儿探索,如磁铁能吸住水中的东西吗?磁铁能吸住埋在沙中的东西吗?磁性越大吸住的东西越多吗?等等。在研究过物体转动的秘密之后,继续让幼儿探索导致物体转动的不同原因,如什么东西的转动需要电?什么东西的转动需要风?等等。在探索纸牌能够站立起来的秘密之后,继续让幼儿探索怎样运用扑克牌来垒高楼,看谁垒的高楼高,为什么我的高楼比你高呢?在观察研究过鱼后,引导幼儿继续思考“鲸是鱼吗?”“小鱼在水中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呢?”“小鱼儿的爸爸在哪里?”等。通过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不断引发幼儿的思考,促使幼儿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要想让孩子对科学活动保有持久的兴趣,首先幼儿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要用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来带动幼儿的探究热情,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研究每一个孩子,要能够根据班级内每个孩子的不同探究需求提供不同的环境与材料,让每个孩子的思考之旅充满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蕴。
  一个总是练习打字的人不会自动拥有写出一部最伟大作品的写作技能。如果你想要当作家,你必须练习写作,如果你想要成为成功的问题解决者,你就必须得在问题解决上进行更多的练习。因此,“为促进幼儿思考而进行的教学”也许会意味着我们要放弃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已经深深处于牢固位置的传统的理念,它需要我们为孩子的思考创设更多的机会,为孩子的探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在促进孩子思考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一直处于思考、反思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共同收获思考所带来的丰富经验和认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