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现较多误区,文章由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举措。
【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的事情,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的认识,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到近代的费尔巴哈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扔到人生活的社会之外去理解,因此,“人”在他们那里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物。WWw.133229.CoM只有在马克思那里,“人”才真正显露其面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而这一切,都应在人的实践中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有效性。由此,也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有着比较科学的把握。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正是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中,可以这么认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发展也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诚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也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并不是栖息在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类”和“种”,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误区。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目标的高不可攀与远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教育目标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常常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代替,按照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要的要求来实施任务。这样目标的设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特征,使得目标高不可攀,人们失去信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使得工具性价值发挥到极致,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人为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利益、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淡化了个人;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惟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思想政治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特能动性、缺乏创造自为性的“自然动物”。受教育者的过于客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疏导人心理、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只重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陈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一贯制,教育周期长、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循环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忽视其智育功能,使其内容空洞化。同样,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大学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追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人格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养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因此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大学的安全稳定,却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压抑个人的发展。
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途径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仅仅归附为“传道”即以强制灌输为中心。灌输教育方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削弱。
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工作要创新。要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更好的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每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2.方式要得当。多样性、互动性的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追求个体生命自然而和谐地发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法、平等交流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之中,增强现实感、亲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唱主角。
3.结合要紧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教育与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光靠正面灌输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运用管理手段,以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舆论支持,而管理工作又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证、法律支持,二者统一于管理系统之中,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4.载体要拓宽。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利用信息传递积极改变人们头脑中思想道德具体存在状态的科学。因此,掌握相关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宣传媒体上,应当重视加强对传媒的宏观控制能力、发挥网络思政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递迅速、时效性强的特点。同时要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推出精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5.队伍要精干。根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工队伍建设。要注意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充实到高校政工队伍中来,并针对当前政工队伍现状,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为政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掌握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好本职工作。修订有关制度和办法,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的高校政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