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为了“吸附”和“黏住”日益庞大的网民群体,QQ群、微博、微信等具有自组织特点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
由于建构平台的不同,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组织开始分化为现实自组织和网络自组织。网络自组织是在网络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过程中,有关网络群体自发、自主地走向网络组织的一种特殊组织形态,是网民在网络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
根据网络传播系统的互动关系,网络自组织可划分为网络信息自组织、网络关系自组织、网络关联自组织、网络效用自组织等。本文着重研究网络关系自组织兴起的成因、伦理特点及运行规律。
一、网络自组织兴起的原因
受社会思潮、网络技术和个体诉求等因素影响,具有类似信仰追求、兴趣爱好、认知准则的群体,尤其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网民群体,助推了网络自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1.非政府的思潮和行动。30多年的改革开放,推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政府全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社会更加开放和透明。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民间自主形成、开展自主治理行动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伴随着非政府组织的兴盛,许多青年自组织快速发展起来,而青年人又是互联网的主力军,因此他们迅速占据甚至“盘根”于网络阵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自组织。
2.互联网的迎合和催生。可以说,网络自身的特性和优势恰恰迎合和催生了网络自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虚拟性和自由性、便捷性和全球性等特点的网络,不断构建出BBS、QQ、校友录、人人网、微博等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新型网络人际交互平台。开放性和交互性可以使用户打破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进行即时或非即时的无边界交流。虚拟性和自由性可以让网民扮演多重角色,“遨游”不同的网络组织空间,同时也在平等的网络自组织人际关系中展现才华、挥洒激情。便捷性和全球性使得资金缺乏的年轻网民,愿意在网络中低成本、高效能地运作自组织,同时,互联网的传播效果可以产生“振臂一呼,全球知晓”的神奇效果,实现了自组织影响力的最大化。
3.青年人的意愿与诉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分析,不愿受约束、喜欢追逐新鲜事物的青年人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比较突出。再加上在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青年人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展开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平等、参与、独立、自我、反叛等性格和意识。一旦他们的意愿和诉求得不到正式组织的有效满足,就会寻找新的载体和途径。突破组织体系和时空界限,具有平等、宽松环境的网络自组织应运而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是催生网络自组织的内在动因。
二、网络自组织的伦理特点
网络自组织不仅是一个信息自组织系统,更是一个展现新型社会关系的复杂系统。网络自组织既具有开放性、自发性、超循环性、多样性等自组织的共性,又在弱关系和强关系、虚拟性和现实性、草根性和贵族性等并存交叉的复杂伦理关系中呈现出独有的伦理特点。
1.弱关系和强关系的转化。网络自组织的人际交往,呈现出“强”“弱”摇摆和转化的特点。如现实中陌生人结成的QQ群,当群员觉得在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陌生人前可以敞开心扉畅谈时,QQ群人际关系可以变成网络强关系;但是,某些人在群中的不良表现,影响其他群员的观感,从而不愿再参与群互动,可能又会转变成弱关系。此外,网络自组织的强弱关系和现实或网络没有必然联系。如现实中熟人结成的QQ群,当它成为现实关系的必需工具时,可以变成网络强关系;而囿于现实关系,发言时心存顾虑,可能又会变成弱关系。要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关键是对合理、适度的网络自组织伦理关系的有效营构和维护。
2.虚拟性和现实性的交互。网络自组织中无规律的信息流动和成员的自发参与或退出,可以随时构建一个虚拟空间,也可以随时消除一个虚拟的空间。同时,信息流动和网络角色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因此,网络虚拟与现实又会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这些情形:(1)匿名参与、多种角色扮演或变换,发布的信息也经常不受现实社会的规范约束。(2)有相同目的或追求相同的满足感,完全依赖线上活动,一旦失去互联网,就会导致成员与网络自组织失联,甚至导致网络自组织自行解散。(3)还有一种虚拟关系具有社会性,与现实社会关系具有相似性。比如网络上谈恋爱和现实中有所不同,但具有相似性,且“网恋”也有可能变成现实婚姻。(4)在现实性的特殊事件(如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的刺激下,本来依托网络建立的自组织通过暂时性集结,付诸游行、志愿者活动等现实行动,组织现实活动以表达情绪和态度。(5)当强关系因为各种原因变成弱关系后,现实自组织就有可能变成了虚拟性突出的网络自组织。
3.草根性和贵族性。(1)一般都是非政府的、民间的甚至弱势群体组建而成的网络自组织,具有草根性——富有民众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独立性。与现实自组织不同的是,草根性网络自组织人人可以发布网络信息、开展网络行动,而且此类信息和行动人人可见。当然,在草根的集体狂欢中,也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如在信息、行动中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甚至带有某种“匪气、匪性”的言行举止也屡见不鲜。这种草根狂欢一旦失去理性,可以带来舆论的道德灾难风暴,而当事人未必自知。通过对个人信息的过分披露,肆无忌惮地“蹂躏”他人隐私,展露偷窥心理的人肉搜索就是网络自组织草根狂欢失控的一个典型例子。(2)网络自组织的贵族性,主要指它一旦有效运行,就会呈现出组织内精神思想深层互动和排他的气质。这和网络自组织过滤信息的特点分不开。由于过滤了大量非言语信息,网络自组织的交流呈现出以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交流为主的特性。另外,网络自组织往往因为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结合在一起,当自组织内关系磨合凝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排他气质和言行。这些都是网络自组织贵族性(精神贵族和独立群体)的体现。另外,
通过迅速热炒、打造网络红人,网络自组织还可以助推产生明星贵族。因为网络自组织具有短时间内塑造明星贵族、制造轰动效应的独特魔力,所以经常会通过出位策划、水军助推、移花接木等手段,博取有色眼球、引起贫富仇视、赚取同情眼泪等。
三、网络自组织的运行规律
1.网络自组织的存在条件。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先决条件,即系统处于开放和远离平衡的状态,系统要素间非线性相干及存在涨落。以QQ群走向网络自组织为例,要把握开放性、平权化、非线性几个网络自组织的必备条件。具体来说:(1)群员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假如拒绝新群员的加入,也不剔除长期沉默、不参与任何活动的群员,QQ群在人事上就会逐渐走向封闭。(2)在群内文化交流上,要保持宽松的管理氛围和经常出现“新鲜话题”,以保持群员的兴奋感和活跃度。(3)运营商介入,经常创新完善一些群的技术子平台,通过跳窗输入群趣味倾向资讯等方式,输入信息,也有利于群保持一定的开放度。(4)外界信息的输入达到什么阈值为最佳,视QQ群的人员结构和活跃度而定。一般说来,外界和内部成员大量信息的输入,可能会被其他群员熟视无睹,或者因此感到不堪其扰,从而屏蔽信息或者退群,而极不活跃的群,应该经常输入信息。(5)要保持非线性,就要培育善于对话的活跃群员,同时不断增加外界包括信息、制度、政策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刺激。
2.网络自组织的动力系统。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论可用来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结合协同论分析,要保持QQ群等网络自组织的活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用协同论方法:首先,QQ群的组织特点决定了它缺乏“竞争态”,因此要通过各种评比、竞赛,制定对活跃群友的奖励制度等激励竞争。其次,协同合作是QQ群这个特殊平台可以赋予的特殊功能,在群中,很容易实现分工协作,比如共同完成以学习研究为核心议题的项目,还可以开展一些竞争式的合作。再次,要保持QQ群信息流动的开放。在群内,群员可以平等地相互交流、争论和批判;同时,不拒绝新群员带来的外来文化和思想,不故意设置各种旨在阻碍思想、文化交流的障碍,以期产生活跃的管理员、意见领袖等QQ群序参量,并以这些序参量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QQ群的信息交流和风格走向,即符合伺服规律的做法。
3.网络自组织QQ群的结合方式。美国哲学家E.拉兹洛利用超循环理论建立了解释社会文化系统的框架。超循环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给网络自组织QQ群带来了结合方法上的许多启示:一是重组优化人和信息的要素,可采取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方法等,召开“QQ群内座谈会”等,收集意见,进行民主决策和准确预测,充分利用文字、图像结合,声、光、形结合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二是运用多种要素相结合的方式。在QQ群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交互等人际交往模式,通过交流网络、反馈制度等超循环的方法,实现管理、引导和控制。三是保持开放、包容差异。QQ群要重视和尊重差异性,不断构建因果关系链,不断保持创新活力。
4.网络自组织QQ群的演化路径与图景。自组织在演化路径和图景上,存在混沌现象。应用到QQ群中,我们认为主要应该从混沌管理上下工夫。QQ群发展的多元化、管理的分散化、弹性时间的管理、对人性化管理的需求等,都为混沌管理思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QQ群管理中,我们注意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监控敏感字词甚至禁止发帖、呼吁实名制等反混沌管理的动向。另外,我们要特别重视“QQ群混沌”的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赖以及信息增值。
四、小结
对网络自组织运行规律乃至方法论体系的探索,是全新的领域,囿于能力,笔者只能窥一斑而未知全豹。随着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拓进,我们将运用网络自组织理论,更好地认识网络自组织传播规律和伦理生态,从而科学应对网络自组织伦理危机,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自组织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京山.自组织的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李远煦,刘杏.大学生网络化自组织探究[J].教育评论,2011,(1).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彤.三生万物——自组织复杂性与科学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