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方法

2015-07-28 1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有效解决了贫困生的学业问题。但是,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他们普遍存在基础技能较差、职业定位和目标不明确、个性心理不健全、就业心态不够端正、职业素质薄弱、表达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问题,以致他们在就业择业方面比非贫困学生遇到更多问题。不断加强贫困生素质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其顺利毕业和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影响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成因
  (一)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是,高职院校贫困生因受家庭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目标不明确的现状。
  1.缺乏对职业的科学定位。高职贫困生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感到迷茫。不知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或者工作。
  2.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气质、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深入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
  3.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缺乏科学规划,在求职择业中,要么期望值过高,要么只要有获得收入的机会都会积极争取,出现“什么都想干,什么都不专”的现象。
  (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高职院校贫困生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忙于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以致职业素质不高。
  1.核心职业能力不足。高职院校贫困生在校期间大多参加勤工俭学或假期打工,很少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信息处理能力、承压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2.自我管理技能不足。贫困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个性特质不健全,看待事物比较单一、狭窄,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社会交往技巧,环境适应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3.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高职院校贫困生忙于参加勤工俭学,放松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在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方面存在不足。职业素质不高,以致高职院校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三)个性心理不够健全
  高职院校贫困生因学习能力不强,又背负着家庭的较高期望,承受着各种压力,以致个性心理不够健全。
  1.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贫困生受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在学习成绩、文艺特长、综合素质方面相对其他非贫困生存在一些差距,担心被人看不起,产生自卑心理。
  2.挫折承受能力较差。高职院校贫困生屡受学习、生活和经济上的打击,缺乏自信心而产生自卑心理。但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又不能坦然面对挫折。甚至一些贫困生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参与竞争。
  3.性格孤僻。受自卑心理影响,贫困生喜欢独来独往,不善于与人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性格。贫困生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势必严重影响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对自身的职业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四)就业心态不够端正
  贫困生及其家庭希望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帮助其家庭脱贫。因此,贫困生在就业择业中首先考虑的工作是能否给自身带来高收入。出现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
  1.就业期望值过高,只注重眼前利益。有些贫困生把顺利毕业作为家庭脱困的唯一机会,不愿意到艰苦的行业或基层就业,过于追求大公司大企业的高薪工作,而忽略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前途空间的职业。
  2.不愿主动求职,不善于参与竞争,寄希望于国家的资助政策,存在“等、靠、要”思想。在自身能力、素质水平不高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期望过高、功利性太强的就业心态,往往会在就业择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脱贫目标。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
  二、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职业指导,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结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素质,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锻炼规划,引导高职院校贫困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做好职业定位。帮助贫困生正确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与职业匹配,确定职业意向。引导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引导贫困生做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如大一期间探索职业意向,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大二期间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进行模拟应聘和模拟就业,掌握求职技巧;大三时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
  (二)加强就业观教育,端正就业心态
  端正就业心态,是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要加强就业观教育。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性强的特点,引导贫困生就业择业要量力而行,不过于追求工作轻松、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形势,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自觉调整择业期望值,克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心态。
 3.要消除“等靠要”思想,多渠道主动求职。引导高职院校贫困生要正确认识和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有目的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克服盲目求职和被动等待的消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加强心理辅导,提高身心素质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孤僻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等情况,高职院校应把心理辅导与资助育人、职业指导有机结合。让贫困生在解决生活困难,摆脱心理障碍的同时,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1.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探索贫困生帮扶与资助方式,使贫困生在获得生活资助的同时,维护其脆弱的自尊心。
  2.加强行为辅导,消除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行为训练,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人 际交往能力。
  3.加强挫折意识锻炼,提升挫折承受能力。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帮助他们端正求职态度,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树立敢于参与竞争,不怕失败的精神,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素质教育,增强职业竞争力
  当前,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正是大部分贫困生所欠缺的。尽可能创设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搭建贫困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平台。如在活动中,为贫困生创设更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适当选拔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2.利用课堂学习、技能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贫困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
  3.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或假期打工等途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深入了解作为一名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增强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柳清.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9).
  [2]王俊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