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体现

2015-07-28 18: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校经过三年的探索,找到了一种适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所谓的“三学一教”,即以学生的自学、互学、助学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既能“学进去”又能“讲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这种模式的实行有效地改善了文言文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状态。
  通过一系列的课改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主体性教育的生态课堂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课堂,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课堂。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一个课堂教学的案例作说明。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祭十二郎文》是我国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佼佼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全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感人至深。通篇追叙韩愈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以情胜”又是这篇文章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抓住了这一突破点,让学生多样式地朗读,进而体会绵密深沉的情感。学生的激情被点燃了,整节语文课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到了这个阶段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文言词汇,而笔者所带的班级又是文科实验班,本身就有一定的优势,在某些重点词语上稍加点拨就可以了,所以能读懂文章大意不是难点。难点是如何品味文章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这是其一;其二是,理解作者的骨肉亲情以及自身宦海沉浮之苦、人生无常之感。这两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以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为主。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了解祭文形式,品味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文中传达出的情感,小组间交流读后的感悟。然后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被感动的原因,最后比较与袁枚的《祭妹文》在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PPT播放背景音乐《缠绵往事》,营造教学氛围。
  2.在播放音乐的同时,PPT上展示名家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文字。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解读文本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的实词和句式。
  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品味文章如泣如诉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二)自学
  问题1.通读全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自己无法解决的词语或句子,同桌间交流完成。
  (在学生自主[第一论文网(www.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PPT上展示本文的重点,以课堂检查的形式来检验。
  问题2.有感情地分段朗读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
  (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PPT展示)
  (三)小组合作
  (诵读第一部分)
  问题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教师点拨: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问题2.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先品读,再分析)允许自由答问。
  (四)自学
  问题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教师点拨: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问题2.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教师点拨: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
  (五)小组合作
  (诵读第三部分)
  问题1.分析这个段落的语言特色及所表达的情感。(允许自由回答)
  教师点拨:在这一段中,从开头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最高点。而后的“自今以往”至段末诸句,是一段虽然悲切但较为平静的倾诉,这样张弛交替、徐疾错落的情感变化,是完全与生活真实吻合的。
  问题2.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其他哪些悲情。
  学生结合具体句子或段落回答,教师小结:悲叹家族人丁不兴、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三、比较阅读
  比较袁枚《祭妹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PPT展示选文,学生自主回答)
  四、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先小结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
  这篇文章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在语言上放弃了传统骈俪文的整饬、华美,而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来表达,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而又具婉转、细密的独特风格。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写写品后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