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发展

2015-07-16 18: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结束了,短短的九天,上海的教育同行向我们展示了国际化大都市对于当代教育的理解和困惑,无私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心得。他们对事业的敬重、治学之严谨、对梦想的坚持、钻研之不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使用电子书包,利用课前微课系统、课中智慧课堂系统和课后作业辅导系统,全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领、帮助和监控的微课理念和对翻转课堂的实践,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目前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风生水起,比较著名的有:山东昌乐二中——“二七一课程”;江苏泰州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溧水东庐中学——“讲学稿”,学讲互动;山东聊城杜朗口中学——“先练后讲,练在课堂”,等等。虽然各个地区采用的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可归结为:教学重心下移,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先学后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讲,教师的教要基于学情基础;多学少教,教给学生方法,引领更高的层次,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以学评教,以学生学习、收获的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用特级教师赵才欣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就是重视学生的预习,根据预习效果,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师的教学经验重点处理(讨论、引领)课堂教学的难点,再通过精选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目前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一个学校能够大放异彩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另一个学校可能举步维艰,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特色和独特的方法,所以,必须结合我校学生、教师和教育教学的大环境等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改良,有批判地继承,逐步摸索,不断修正。
  一、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对于教师来说,一节课讲45分钟,甚至两节课讲90分钟都不在话下,甚至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但对于学生来讲,早8晚5面对的都是这样的课堂,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都会消磨殆尽。尤其是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精彩纷呈的世界和无所不包的网络变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喋喋不休,他们对满堂灌的课堂的厌烦可想而知。
  但如果教师什么都不讲,任由学生自主去探究,课堂内三五成群,你争我议,煞是热闹。但细心观察,热闹之后到底生成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低下,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站在教室某处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组巡视,一语不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为了合作而合作,只是完成一项程序而已。
  我们的课堂既不要满堂灌,也不要满堂问,更不能满堂皆探究。采用满堂合作探究的学校都有晚自习和周六的补课作为强力支撑,而这是我们无法做到,也不想做的。
  所以现实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巧妙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有两方面:教与学。偏废哪一方面都不是有效的课堂,只不过我们以前过于关注教师的教,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切都让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我们的目标就是对于教和学两个方面不偏不倚、顺乎自然、恰到好处。
  1.重视学生预习
  预习的方法很多,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导学案。通过做导学案,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整体的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学的效率自然会提高;而教师通过学生的预习成果也能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已经弄懂,哪些内容学生还有疑惑,在课堂上重点解决学生的疑惑,这样就提高了教的效率。
  但也有很多人非常不认可导学案,这是因为我们见到的很多导学案要么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填空,要么是新知识的练习或者以问题引领,一问到底,而优秀的导学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材交代模糊的地方进行简单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还要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迁移应用。另外,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质疑和提问,让学生把疑惑记录下来。好的导学案一定要留白,不能安排得太满。如果在设计导学案时还能注意到直观性和趣味性,会大大提升导学案的品质。当然,不同的学科,导学案的形式也不会完全相同,这需要编写的教师认真钻研,群策群力,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
  若因为某种原因,没办法使用导学案,教师课前一定要布置预习作业,或者上课时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对所学内容有个大致的认识,并通过提问和反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每节课都会有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教学的难点抛给学生(最好的方式是课堂互动生成),让学生思考、解决。但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不要独立思考,合作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当难点生成后,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然后再开始小组讨论。同时,不能用组长的思维代替组员的思维,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巡视,最好有目的地深入其中一个小组,了解学生的分析情况。一般来说,一堂课做好一个问题的讨论和展示也就足够了,绝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小组讨论和展示。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于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反而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3.决不能丢掉教师的引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搞懂概念的定义,但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或者对学科知识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不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更深刻的领悟。所以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该放手时,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该助推时,必须助推,由我 引领。但要注意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
 4.注重课堂练习、反馈
  知识由传承到内化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但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必须精选,不能把学生扔入题海。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学就是教着学生自己去学,学习能力才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由他育转为自育。所以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必须走近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二、小组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管理单元,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用团队的力量教育人、影响人,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小组建设的具体措施是:
  (1)培训一名得力的组长;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组名;
  (3)设计一个美观的标志——组徽;
  (4)制定本组的章程——组规;
  (5)制定小组共同奋斗目标;
  (6)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
  (7)建立组内合作机制和监督机制。
  当然,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好像这些措施都是花架子、走形式,但对于朝气蓬勃、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就不是一种形式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因为拔河的失败而痛苦,因为一张奖状而雀跃,所以绝不能以我们现在的心态来看待他们。以上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建章立制、完善形式:先有形式,后有实质。另外还要注意小组建设的内涵——文化引领。每个班级都要积极主动地打造自己班级的主流价值观,用正向的班级舆论让学生感受正能量。
  在小组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组长。组长负责一个小组全方位的工作,比如课堂、自习和小考考试的纪律,课堂学习任务的引领和达成,小组整洁卫生环境的打造等。组长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助手,有了一个优秀的组长才能打造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组长能在组内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使整个小组团结、有序、共同发展。
  对于组长的要求是:①要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优秀;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所以,小组长不一定是整个小组学习成绩最好的,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科都处于领先位置。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发挥小组长的领导力和协调力,指派本组不同学科最优秀的学生完成讲解任务或其他工作。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说,小组长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给“待优生”讲解习题;引领讨论,但要注意,讨论时一定要先让“待优生”发表观点,不能让“待优生”对组长产生依赖而不进行思考;小组展示时,尽量让“待优生”进行展示。
  我校几乎没有时间在课下对组长进行培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课堂上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或者不培训,只要问题设置得巧妙,小组长完全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组长引领不到位的地方再由教师引领。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形式上提醒教师关注学生。所谓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的“招式”,教学的本质是以生为本,只要把握住这个本质,教学形式的选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期,“招式”还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的真谛是尊重个性、放手自主、体验过程、点燃激情、放飞梦想。面对新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面对在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我们教师也是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修正,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更是为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未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