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的教育工作,笔者发现,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容量大、花费时间少,但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教学论的主流理论之一。在上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通过行动研究来探索适合中学的合作学习形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式的转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可是,在课堂上做好合作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在外语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呢?
笔者在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探讨了一些做法。现分述如下:
在进行每单元课的welcome教学中,可以指导小组成员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就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景就课文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创设具体、丰富、自然、真切的情景,鼓励学生讨论,然后自编自演,尽量把所学的词语用到交流会话中去,最后,在全班同学前进行展示。
同时,教师向学生可以提出任务(task-basedactivities)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这也符合新的考试形式的要求,给定一定的任务进行教学。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
笔者在小组讨论中曾经用过下列些内容,如: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教课文的时候,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及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如果小组讨论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这时可以调动同学们进行鼓掌,对其表扬。
其外,伴随着课堂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也暴露了一些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学生难以在公众面前发言,小组成员有时不能和睦相处,小组讨论噪音较大,讨论时活动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等。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我们要做好小组的分工,即各小组的整体成员特质构成相差不大,但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所以,在小组的分工中我们必须做到各个小组的力量应该差不多,这样平均的才能更好的竞争。同时,合作学习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外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形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角色,使之从控制者和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教师以热情、民主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这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必然会使学生消除敬畏心理,提高了课堂的教育效率。
再者,合作学习建构互助关爱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让不同智慧水平、个性特征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同时,各小组学生间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有机会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这样就形成一种愉悦的关系,组内成员彼此提供了更多的输入和输出,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我们还可以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人采取了通过给小组加分的形式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努力的投入。发言精彩,小组纪律好,就能得“好”的评价,汇报交流有亮点,成员团结又合作,就能得“很好”。而对于小组
合作不佳的情况,如个别学生不能有效与人合作,则进行适当的人员调整。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喧哗,我首先让所有小组活动停下来,小声告诉和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或用手势、眼神提醒,甚至于进行扣分来提醒。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将成为现代英语教学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