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举措(共2篇)

2023-12-10 06: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究


  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大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城镇二元化体制的长期实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仍存在资金不足、师资薄弱、辍学现象严重、教育價值取向错位等众多问题。本文以渭南市某镇为例,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同时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治贫”和“治愚”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再究其本质便可发现,“治愚”是“治贫”的前提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转型成功的必经之路。但就目前来看,在城镇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城镇化建设所提出的人才需求很难适应,如果继续按照这种严重失衡的路径发展,那么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无法推动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反而会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

  1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全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农村基础教育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任务艰巨,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此以有5620户农村人口的渭南市某镇为例进行分析。

  1.1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两项资金渠道,所以教育附加减少超过了90%,捐集资也减少了50%”,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所获得的有限的教育经费也大部分用于日常教学工作,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资金少之又少。调研所在地现共有6所学校,包括2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多数学校里没有独立完整的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场所,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形同虚设,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硬件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调研中,针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满意程度,近60%的家长表示不满意,认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1.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校教育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上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所以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农村教师多为“民转公”,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面对现代化教育的迅速改革和创新,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调研中有3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学习资料短缺和得不到老师的课下课后指导。在某些学校还存在一名教师兼任多门科目的现象,例如体音美课程往往是由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语数英等老师代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1.3辍学现象严重,外出打工和务农成为主要职业选择

  家庭经济拮据、家长“读书无用论”的教育价值理念、不尽人意的学校环境等因素导致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十分严重。调查发现,在这个镇上家里有2个或3个孩子的家庭占到68.48%,而其中所有孩子均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家庭只占到了总人数的13.29%。在回答“为什么会选择让孩子辍学”这一问题时,52.91%的家长谈到是由于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教师素质低下,教学效果不好,削减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再加上校园生活枯燥乏味,“监狱式”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孩子自愿选择辍学;30.38%的家长表示虽然国家已经全面免除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家中同时多个孩子上学还是会给本就脆弱的家庭生活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也有8.86%的家长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孩子早早工作补贴家用才是最实惠的。

  1.4应试心理有增无减,德育发展令人忧心

  调研中,针对“你认为上学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有75%的学生认为上学是为了考上大学,拿到文凭,以后找一份好工作。“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与本体功能。”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学生面临严峻的生存竞争问题,文凭是他们走向城市的“通行证”,基础教育成为一种“功利之学”。同时在“高考”旗帜的引领下,大部分教师和家长把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升学率也成为教师评职称,学校展业绩的重要要素,应试成为多数农村学校和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这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现象的产生,教学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发展。

  1.5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有待关注

  很多农村家庭为了寻求更大的经济利益,青壮年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让老人照看。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处所,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留守儿童的人数占到了68.26%,在和他们交流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内向孤僻、厌恶学习、没有自信和安全感等心理特征。爷爷奶奶也表示,课后和放假期间孩子作业无人指导,他们有心无力。同时,家庭教育和思想引导的不足更容易造成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缺失,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不少中小学学生打群架、结队出入网吧、侮辱老师同学,道德品质败坏,法制观念十分淡薄。

  2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举措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正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使基础教育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才能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2.1转变基础教育价值观念,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理念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首先,家长要淡化“读书无用论”和“升学主义”等思想,认识到教育对子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理念,让基础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体功能。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定位是为城乡一体化服务,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本体功能在于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服务于社会则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因此,学校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必须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力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应城镇化的历史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力求将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以适应城镇化发展以及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2.2提高基础教育重视程度,增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体教育结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需要政府采取特殊政策给予保护,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持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提出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的要求,政府要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教育设施供给进行协调,确保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能及时落实到位,并设置专项资金来完善农村教学资源,为各学校配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音体美教材等教学用具和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和多功能厅等硬件設施,改善其教学条件,提高其教学质量。

  2.3结合当地基础教育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施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完善农村教师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学校工作更加有吸引力,提高教师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组织农村教师进修学习,与城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观摩教育教学,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还应注重教师教育心理学的培训,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状况,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4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教育质量,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进行精准统计,与其家庭保持密切联系。教师要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对留守儿童家访,对这些学生投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农村社区应当鼓励居民之间互相帮助,非留守儿童家庭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身体和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督促。同时,社区可以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主要负责留守儿童课下的学业辅导和身体健康检查,从而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当地政府与高校大学生支教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学生可以成立爱心支教团,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对农村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保证农村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3结语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是我国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趋势,这些年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城镇,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在教育上农村与城镇的非均衡发展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除了上述提出的问题之外,农村基础教育中还存在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力度,立足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建立一种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第2篇:让农村基础教育回归乡土

  农村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路向,不必追随于城市教育的道路。教育对象的差异致使教育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教育道路需要多元化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回归农村生活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向。这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我国小学、初中学龄段人口中,乡镇人口占到全国该年龄段人口的77%。农村基础教育人群的比例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全局,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然而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农村基础教育暴露出了多种不和谐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构建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基础教育暴露出的弊端

  1、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脱离农村

  陶行知先生当年曾批评中国传统乡村教育严重脱离乡村社会实际,完全以城市为价值取向。“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先生的批评是针对当时主要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而言。即便是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陶先生的话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市和农村本是以职业和地域划分开的,无高下之分。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以及工业给城市带来的空前繁荣。城市几乎集中了一切优势力量,城市和农村的区别逐渐拉大,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离开土地,奔赴大城市遂成为农民及其子弟们奋斗的目标。

  2、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脱离农村

  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教育源于生活,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现今的农村基础教育中,农村生活中的淳朴生活经验和智慧受到忽视,农村世界的价值在比照中沦为低层级的价值特性,“农村本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自然野趣在外来的主导文化冲击下被强行剥离了教育体系。”只有使教育真正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们寄希望于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能够顾及到农村教育的建设和改革。它要走的不应该是单纯城市取向的道路,而应该是融合的、兼容并包的。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弊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能抛弃自己的特色,完全让位于城市取向,要吸取城市学校的精华,将其与自身特色融合到一起。农村教育需要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农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农村生活的一些文化元素,有着建构农村生活秩序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农村人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的品质,农村人团结互助的热情,农村安宁祥和的氛围,绿色环保的生态,这一切都应该是农村教育应该传递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同这种价值观念,热爱家乡,也是农村教育应追求的培养目标。因此,农村教育要发挥传递甄别的能力,有选择地借鉴城市文化,保持和延续自身的良好习俗,书本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城市文化的横向渗透和农村文化的纵向传承,课堂教学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融合,教育不仅成为城市文化的传递者,也成为本土文化的弘扬者,活化农村文化价值。

  其次,教育管理机构应给农村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限,在确保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弱化地方课程,大力发掘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丰富校本课程,让真实的乡村生活走入课程,让自然淳朴的生活世界走进课程,让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走进课程,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走进课程,让农村学生能更多地去感受、发现农村的独特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为了生活,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能凸显其优势,呈现其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最后,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做到请得进来留得下来。因为优秀的教师人才是具有专业素养的,能够开发地方特色课程,从而改变单纯的国家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模式。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开发战略的实行,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经费长期不足很难拥有城市学校那样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农村学生的素质养成和提高就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农村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

  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增加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机会,使城市学校的教师农村支教活动制度化,让更多的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教书。有学者还建议优秀教师、文化人士等经常走进乡村、农村学校,“给乡村少年一个短暂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不同的世界,从而给他们幽闭的生活世界一段美好的经历,也许可以在有意无意中敞开他们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有时甚至可以改变某些乡村少年一生的命运”。这样可以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同样高质量的教育。使城市教师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状况,关注农村教育,发挥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去帮助共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现农村教育的特色。

  农村教育办不好,中国教育就办不好。不了解农村教育就不了解中国教育,不研究农村教育的教育科学理论就不是完善的教育科学理论。西方的教育学不论及农村,是因为农村所占比例很小,城乡差异不大,而中国的城乡实际,需要专门论及农村教育。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力度和政策扶持,改革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让农村基础教育回归乡土,才能使其更接地气,使农村教育更加饱满充满活力,能够更好地为农村服务,反哺家乡,发展农村、农业。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