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键词:
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美术学科的学习,主要是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感性思维,这样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理性思维”却很少被提及,难道在美术学习中人们只需要感性思维而不需要理性思维?或者说只是含有极少的理性思维的方式? 因此我们要在美术课程中理性切入知识点,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知识建构。
一、以理性思维导入学习情境
美术学科的特性决定其本身必须具有很强的感性因素,而导入过程中的感性因素对思维的刺激,如果无法触动理性思维,那么这样的导入就是无效的导入。因此,在美术课的导入部分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必然同时存在,只是有时感性思维表现得更活跃,而有时理性思维表现更活跃。
例如我在五年级上过这样一节美术课《提线纸偶》,这是一节手工课,上课前我事先制作了一个纸偶,本来我打算用这个实物直接引入教学的,可是后来我想,直接引入会有好的效果吗?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有很多孩子会注意到老师制作的小手工,但是全部的学生都会被吸引过来吗?孩子没有理由一定会看过来。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我又制作一个电视机,让我的小手工在电视机里作表演。上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家请看!老师今天请来一位朋友——小火鸡,她要给同学们做表演啦。”我展示电视机,“奇怪!小火鸡怎么不在这?让老师仔细找找看,哦——,原来,她睡着了!让我来叫醒她。”“起来啦——”我轻轻抖动火鸡纸偶,纸偶好像真的站起来了一样,“给大家问个好,”我控制着火鸡纸偶作点头的动作。“再伸伸懒腰,”我继续控制着小火鸡。孩子们被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甚至有的孩子为了看得更清楚,下位偷偷溜到前边,班级里最调皮孩子的注意力也集中到我这里来了。这节课引入得很成功,学生在提出观点的过程中,我和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情境。我想,正是因为我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小火鸡”怎么会动,调动了学生理性思维的活越性。
从上述的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理性思维导入的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切入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大美术学习领域。
二、以理性思维建构智能框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同时,普通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记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们记忆中,记忆的碎片很难形成知识,它们无法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形成某种联系,所以,有很多人通过死记硬背、花大工夫去学习,可是所学的东西很快就遗忘了。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新知、赏析名作、练习与创作活动是美术课的重点部分,知识的构建也在这一部分进行。要把书本或者其他途径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就一定要把以前的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重新建构成新的知识结构。这一重新建构的过程除了有学生感性的记忆之外,必然在内心要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形成新的知识观。
我在教学《色彩的明度》一课,讲授色谱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给每一个深浅的色彩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学生将蓝色的名字取为:蓝莓蓝、海军蓝、宝石蓝、海螺蓝、淡蓝、天蓝;将红色的名字取为:玫瑰红、辣椒红、胭脂红、血红、番茄红、草莓红、枣红;将黄色的名字取为:柠檬黄、橘黄、鹅黄、泥土黄、枯叶黄、豆芽黄……。每个学生都为自己发明的新名词而感到兴奋不已,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了色彩的知识,在理性设计这一过程中,把蓝莓、海军、宝石、海螺、玫瑰、辣椒、胭脂、番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色彩的色相相联系一起,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欣赏作品时,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我总是引导他们理性的分析,色彩美丽的作品,是如何搭配色彩的,仔细观察他们在在色谱中的位置关系,在色谱中成多少度角?等等问题进行分析。在示范作品和创作活动中,我从作品的调色上分析色彩是怎样调出来的。例如:要调出一块亮红色,首先要请学生分析需要哪几个步骤调出来:第一,首先挑出红色和一点绿色调匀后降低了彩度;第二,在调出的颜色基础上再加上一点白色,让红色偏亮;第三,仔细观察色彩是否需要再调整。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学生不仅仅用感性思维去感受色彩,还要养成理性思考色彩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并且使学生更有兴趣和信心学习下一部分的内容。
在美术教学各个阶段中,理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它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较为活跃的艺术科学,应该努力寻求更有创意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契合方式。让美术课既具有严谨、理性的一面,又有轻松、活泼、感情丰富的一面,只有将理性和感性共同融会于其中,艺术与科学那种紧密的结合才会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美术课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