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走进音乐 享受快乐

2015-12-16 15: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要:新的一轮课改正在进行,作为一名幼儿园音乐教师,笔者深深懂得让幼儿“学会”远不及让幼儿“要学”、“会学”重要。但如何才能让幼儿“要学”、“会学”以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认为通过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幼儿内容、体验学习内容、提问引导思考、发现音乐方法、尝试音乐创造这五个途径可以 “授之以渔” 有效地帮幼儿学会学习,达到的目的,促进幼儿成长。

关键词:会学   选择  体验  问题  创造
  带着音乐走向幼儿,是“授人以鱼”,带着幼儿走向音乐,才是“授人以渔”。面对课改,解读新课标,身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让我们在给孩子一座金山和引领孩子打造一把开启金山的钥匙之间做选择,我们定会毫无疑问地选择引领孩子打造开启音乐殿堂的钥匙!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保证幼儿的终生发展。

  一、给一些权利,让幼儿自己去选择

  新《课标》允许音乐教师“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在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上有一定的弹性”。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教师选择教材的空间。我们不必再严格地按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而可以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求新、求异、求趣、求动、求乐的心理的内容。我们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当面向幼儿征集内容等方式让幼儿共同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指导幼儿选择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经典的传统作品、优美的民间小调,不仅丰富幼儿内容,更使幼儿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甚至在编写课时计划时,也让幼儿参与其中,一同确定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写好教案的同时,备好学案。

  二、给一些机会,让幼儿自己去体验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先示范,然后幼儿模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反复地进行记忆和细化练习,只要掌握了音乐知识,形成了音乐技能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学习的认知过程则完全被忽视。这种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展。

  “注重个性发展”是《课标》中明确的基本理念。它要求音乐教师“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幼儿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幼儿的学习过程中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知识是“学来”的,而不是“教会”的。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多给幼儿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和表现,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探索成功后的喜悦,产生不断探索的欲望。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我总不急于向幼儿介绍作品,而应先让幼儿充分地听音乐、说音乐、画音乐、演音乐,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及与同伴的讨论感受音乐,进而达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幼儿体验到自我学习而后知的过程,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更易于让幼儿会学和学会。

  三、给一些问题,让幼儿自己去解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些带有控索性的问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开启幼儿求知的心扉,激发幼儿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新课程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引导幼儿质疑、调查、探索,注重引导幼儿把知识运用到科学探索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习,新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深切的体验,主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索的欲望。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为幼儿设计一些探险究性的问题,在课前、课中、课后布置给幼儿。当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发现和提出问题就更好了。例如,在教学《拔萝卜》一课时,课前让幼儿去以“拔萝卜”、“贝多芬生平”、“贝多芬作品”三个主题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资料,解决问题。音乐课上,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讨论、整理收集的资料,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在辩论中增长知识,在互教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究学习,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完全是在开放的互动中展开的,幼儿由过去的打开记忆的容器往里面囫囵吞枣式地塞知识,变成幼儿主动地探究、理解、发现知识,幼儿通过亲历体验,躬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也会更有广度和深度。“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获得知识的突破口,是新知涌现的源泉。因此,音乐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学习的目标,让幼儿自己去找答案,不再做幼儿思维的保姆,让知识成为幼儿自己思考的果实。不再是让幼儿紧跟在教师后面“赶路”,而是让幼儿沿着“路标”自己到达目的地。

  四、给一个空间,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告诉我们“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突了出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幼儿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我们要真正落实幼儿在音乐课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就要进行由“教”到“导”的角色转换,由“授鱼”到“授渔”的观念转变。给幼儿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自主发现。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幼儿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五、给一些方法,让幼儿自己去创造

  在以往“传授式”“训练式”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一相情愿的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让幼儿跟着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学,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教多少,我就学多少。他们无须多动脑筋,更无须创造性的学习。这种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窒息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当前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党中,我们应向“探索式”“即兴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关注从“教”到“学”的转变,更加关注幼儿在课堂上学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如在低年级我教幼儿在理解歌词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想象为歌曲续写新歌词,在中高年级指导幼儿按重复、模进、同头换尾等方法进行短小的旋律创作等,尽管幼儿的创作成果显得很粗糙、很不成熟,但正是这些粗糙而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幼儿也在演唱自己的作品中感受了极大的自豪和喜悦,加上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幼儿们对这种创造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和热情。

  新课程是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幼儿发展本位的转变.让我们做一名“会教”的老师,给幼儿自我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幼儿架起音乐发展的必经这路,塑造“会学”的幼儿。引领孩子打造开启音乐殿堂的钥匙,一起走进神奇的音乐殿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