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体验来逐步实现。教学中要做到“与生活零距离”,融入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导孩子们捕捉生活信息、再现生活场景、丰富生活体验,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堂。
关键词:捕捉信息 再现场景 丰富体验
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德育的生长点,是德育最好的土壤,离开了生活世界,德育将走向虚无。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没有脱离社会的儿童“道德生活”,更没有游离生活的“纯道德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这种生活德育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体验来逐步实现。所以,教学中要与生活零距离,融入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让其契合孩子活泼的天性,引领孩子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学谈点肤浅体会。
一、课前调查——捕捉生活信息
品德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只是儿童活动的范例,是诱发师生活动的引子。在教学本课之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了前置作业:(1)、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了塑料制品?(2)、人们是怎样处理塑料废弃品的?引导学生将探究的触角伸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去敏感地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学们相继组建学习探究小组,他们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并明确分工、作好调查记录。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授受的束缚,纷纷活跃在家庭、社区……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调查,他们去观察、去感受,努力捕捉着生活中的一个个现象。
学生通过调查,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像学习用品文具盒、圆珠笔、计算器、尺、卷笔刀、书包等少不了塑料;学生最喜欢的玩具更是由五彩缤纷的塑料制成,变形金刚、七巧板、塑料积木、洋娃娃、遥控汽车……家庭用品中塑料更是无处不在:牙刷、茶杯、电视机、空调开关、遥控器、电话机……通过认真仔细的调查,学生统计了许许多多的塑料制品,从而了解到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学习小组在汇总“塑料废弃品是如何处理”的问题时,他们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好多小组都用相机拍摄下了惊人的一幕幕。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到书店、图书室,上网、采访有关部门等多种渠道查找获取有关资料。从而完成本小组调查研究小报告,以翔实的资料证明塑料给人类带来的弊端。
二、课内交流——再现生活场景
由于课前作了充分的调查,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了解到生活中不能没有塑料制品,因为它便宜、有弹性。重量轻、色彩美、坚固耐用……想象不出全世界所有塑料厂停产后人们的生活将是如何的不方便。
在肯定塑料的价值与地位的同时,同学们又严肃地谈到了“塑料废弃品”的处理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呈现出调查活动中记录的种种画面,并对塑料废弃品的处理作了如下描述:
(1)、由于人们对废旧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认识,将废旧塑料制品随意丢弃,城市、乡镇、旅游景点、湖海、路旁等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环境的美观,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我们小组访问了种植庄稼的7个老农,他们种植的马铃薯、番薯产量等不仅减少,而且有的还出现了畸形的现象,听老农说,现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庄稼的收成不是很好。我们还通过网络查找到这样的信息:塑料垃圾在自然界中很难分解,一般可降解周期为200至400年,遗弃在土壤中的废塑料严重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或许老农说到的收成减产与这也有着密切关系吧。
(3)、我们家乡地处江南,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太湖更是我们的骄傲,有首歌唱得好:“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可是,如今的太湖水和歌中所唱的不能比了,上面飘满了各式各样的塑料废弃品。其中以塑料袋居多。
……
课堂上在“再现生活场景,组织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孩子们充分意识到了“白色污染”的问题,它是当今严重的污染源之一,也是困扰全球环境的一大问题。这样的课堂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参与合作,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新方式。
三、课外延伸——丰富生活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小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发现问题的本能,通过激活思维,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会积极高涨,创造的潜能会进一步开发,从而获得很好的生活体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学习,在同学们深入调查、相互探究交流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了塑料废弃品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危害。“如何减少塑料污染”成了全世界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这是每一个地球村的公民都应该想办法来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组成假日行动小队又一次活跃在自然村落、邻里社区,努力为减少“白色污染”出份力。下面是我捕捉到的孩子们走进生活的镜头:
镜头一:归类回收
小黄帽在行动,他们深入社区环卫部门,建议该部门要在街道设置分类的垃圾箱,并散发传单,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知识,发动群众进行废塑料归类、回收工作。
镜头二:废物利用
假日小队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废塑废弃品,创意自制成各种各样的玩具,像雪碧瓶做成花篮,可乐瓶搭成的“神舟7号”……既废物利用,又自娱自乐。
镜头三:环境整治
假日里,雏鹰假日小队在小队长的带领下,来到学校边上的小河旁,用自己制作的网兜在清理河道里漂浮物。
镜头四:自制布袋
学校四(2)班正在开展一项很有创意的活动,老师们发动学生将家里一些废旧的布料拿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正在为家中的购物主力军——妈妈制作布做的购物袋。如果每个妈妈都能坚持用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制作的布袋购物,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塑料袋。这既环保,又节省资源。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外的生活,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学的场所。这样才能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