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让生活渗透数学课堂

2015-12-15 11: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为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曰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彩地描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把学生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模拟、再现乘公共汽车的情景,通过公共汽车上上、下客现象引起的人数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时,则把商店购物的情景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开设商品小超市,陈列各种不同价格的文具用品、学生喜爱的小玩具……,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并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实践证明,用生活情景“包装”数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来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数学植根于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造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前,我动员学生家长给孩子20角钱.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菜场买菜,去小商店购物……,通过付钱、找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增进对元、角、分的体验。
  三、提炼生活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学圆周长时,当学生应用滚动法及绕绳测量出原来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结果,虽然一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下面同学早就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我说:“的确麻烦。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此时,推导圆周长公式已是水到渠成,再通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的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我先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进而故设“陷阱”,是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自觉地进行概括:圆周长肯定有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借助生活经验,形成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全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精心设计了活动------早晨,小动物们在做操。你瞧,它们的队伍排得多整齐啊,在这么多的小动物里有一个小动物是老师最喜欢的,它在第4排第2个,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能找到它吗?在图纸上圈出来。当学生圈出两个不同的小动物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你们找到的是两个不同的小动物呢?使学生感受到:每个学生找小动物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兴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