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思想、能力、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它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能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先设制一个实验情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上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再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叫上几个学生各拿一根钢丝去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是确定的,所以总是刺不中水中的鱼.这时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拿出来,让全班学生看看,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而没有落在鱼的身上.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没有刺中鱼呢?要想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将光学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通过实验把学生带进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活、变美,并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要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故事情景、实验情景、漫画情景等,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压强”时,可先用幻灯片播放一幅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幻灯片中的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往下沉,四周无人,情况十分危急.请你为三毛出出主意,通过这幅漫画情景,自然把学生带进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大家都主动替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教师适当给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应用所学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例如,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首先进行问题情景:怎么样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呢?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想办法,想出的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想出许多可行的办法:诸如把衣服放在炉火旁边烘干、用电风扇吹、用电熨斗烫、尽量把衣服摊开一点等等,再引导学生从上边可行的办法中,总结归纳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及空气流动快慢.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从中找到乐趣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去学习物理.例如,在“密度”教学时,首先教师引入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让学生猜一下,是不是同种物质?当学生不能确定时,教师可提醒学生:鉴别物质不能只凭软硬、颜色、气味等这些物质的外部特性,还可以通过另一种物质特性来区分,这种特性可以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求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铜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所有物质的质量与体积都能随意改变.要求学生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相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并引导学生把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开展全班讨论,最后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思考:质量和体积究竟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体积越大,质量就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吗?教师引导: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是成正比的,而不同种物质其比值是不同的,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它的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总之,物理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