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多样性的方式创新

2015-08-17 08: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备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一味地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堂上会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关注,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笔者会让课堂不缺乏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例如,在讲解无理数时引用希伯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引出“反证法”;让印度国王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打开乘方运算的神奇大门。充分利用故事所具有的非凡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
  二、物为我用,具象演示
  数学世界逻辑严密,不易想象。借助模型、实物或多媒体工具,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可以让他们的有限数学领地彼此贯通。例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木条钉成四边形、三角形教具,让学生随意推拉四边形、三角形教具,然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四边定长时,四边形的形状可以改变;三边定长时,三角形的形状无法改变。这可以说明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此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笔者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参与“切截”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切截过程中的变化外,还借助电脑的动画功能,向学生演示切截的整个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了空间想象力。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也有着奇妙效果。一个严冬的早晨,学生们不解地望着笔者摇着纸扇走进了教室,当大家明白这节课要学习扇形的有关计算时,他们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三、开展竞赛,寓教于乐
  初中生好胜心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比赛性、娱乐性的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引导学生从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算24比赛、速算比赛、解方程竞赛……这样,整节课就会在轻松与激动中度过,学生还会期盼下一节数学课。在每一章节学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每人出一套试题,交叉考试,设立“优秀奖”“进步奖”,把单一的考试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奖机会。在教学“合并同类项”这节内容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式练习:每个学生都写出一个单项式,并找到自己的朋友,再试着与之交上好朋友。这节课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课堂掀起了小高潮。
  数学竞赛游戏将数学问题置于游戏中,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获取成功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和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不断兴趣。
  四、创设疑问,鼓励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创设出一个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学时,笔者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推导出梯形的中位线,将梯形的中位线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接着,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方法,推导出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由于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已熟练掌握的旧知识,在推导出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始终很高。
  五、借助实验,培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借助操作性实验,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叠合的操作性实验,探索出公理的结论。又如,在进行“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时,教材给出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得到的一个“静态”的基本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并没有直接采用这个素材,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说说你的折法。学生在独立思考未果的情况下,笔者给予了恰到好处的点拨,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这一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折出一条直线截这两条平行线。此时,课本上的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就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根据制作的图形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组进行了测量,还有的学生剪下了一个角,把它贴在和它同名的角上,以观察比较它们是否重合,用来验证这两个角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方法以及思想。
  六、变式训练,维持兴奋
  变式训练,就是通过将原命题中的条件、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组题,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图一题、一题多变等辨析或逆向运用等方法,对初始题目加以发展变化,从逻辑推理上演绎出几个或一类问题的解法。通过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迅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和网络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整式的运算》的教学中,笔者在讲解平方差 公式时不断进行变式,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变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学习了(a+b)(a-b)=a2-b2后,基本都能掌握。这是学生的实际水平。
  学习变式:(2x+y)(2x-y)=(2x)2-(y)2=4x2-y2。通过变式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
  学生掌握后,这时已达到潜在水平,也就是新的实际水平。这时,笔者继续进行变式:
  (a+b+c)(a+b-c)=[(a +b)+c][(a+b)-c]=(a+b)2-c2=a2+b2+2ab-c2
  掌握上述形式后,学生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自我的能力。因此,笔者继续进行变式:(a-b-c)(a+b-c)=____。
  通过变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达到了新的水平。
  因此,教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和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变式教学能摆脱“题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的思维,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课堂教学的践行者,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并不断丰富和转换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点燃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