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水利工程论文

坚持“四化”并举 补长水利管理短板

2016-07-19 1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愈加凸显。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7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76%。水利建设的大手笔投入,使我市水利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水利工作在实现了安全水利、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后,又迈入生态水利、智慧水利新阶段。

 

  在大兴水利建设的同时,近年来,市水利局在强化水利工程的管理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管护技术力量薄弱、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管理工作。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市水利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是一时的,而管理无穷期,只有扎扎实实加强管理维护,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为此,市水利局要求水利管理要实现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民生化,坚持四化并举,补长水利管理短板,使水利工作从重建设轻管理过渡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全面提升水利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法治化建设

 

  促进人水和谐

 

  半沉姚江湾头三年的违法水上餐厅的处置,曾是我市水利管理的一道难题。《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以及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和建立后,20151月,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挥平台作用,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于当年3月中旬由江北区按无主船实施应急清障,还将该河段废弃几十年的70米排架一并吊离清障,恢复了三江口优美、畅通的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魂。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水,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在学习上海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初步构建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1+X”政策体系。所谓“1”,是指推进我市水利维修养护工作的政策总纲领《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X”是指一系列配套出台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比如《宁波市海塘管理办法》《宁波市海塘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宁波市大中型闸泵工程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的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相继出台,为我市依法治水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为提升全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曾是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确保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在镇海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我市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市水利局会同发改、财政部门联合下发《宁波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行管养分离,把工程的维修养护推向市场,实现物业化、社会化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同时,按照集约管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实现区域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坚持依法治水,必须严格执法。全市70多支基层水政监察中队配备了执法取证装备,600多名水政协管员覆盖重要平原河网地区,第一时间发现、举报水事违法行为。同时,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水政监察支队对重点涉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有效跟踪督查。近三年来,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000多件,其中立案查处170多件,罚没款金额近400万元。

 

  依法治水,还体现在落实最严的水资源管理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三条红线指标按县分解落实,用水总量年均增长控制在2%左右,单位GDP用水量年减少11%,实现了GDP高速增长下的用水量低增长。

 

  树立标准化意识

 

  为群众筑牢防护墙

 

  2013年,宁波遭遇菲特台风重创后,城市内涝十分严重。为缓解中心城区排涝压力,我市全面启动了甬新闸泵站工程、保丰碶闸泵站工程、铜盆浦泵站工程、陶家路江泗门泵站工程和新泓口泵站工程等五大应急泵站建设项目。20148月市区遭遇暴雨袭击,河网水位上涨迅猛,五个应急泵站首次启动应急排涝,15台套机组运行近370个小时,应急排水约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水量)。在2014年的凤凰台风和2015年的灿鸿台风中,五大应急泵站均经受住实战考验,有效地保障了市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水利人常以这八字来警醒自己,因为水利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市水利局决心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持续、高效运行。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我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争取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大中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它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在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中,水库的安全管理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水库除险加固,全市各地不断强化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全市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已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工作格局。

 

  在水库、海塘首轮大规模集中除险加固完成后,市水利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大坝安全、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工作,及时评价工程安全状况,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治理,不再搞战役式治理模式。同时,认真总结台风影响期间水库运行调度工作,加强科学调度和风险管理,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水库单位标准化管理水平,我市积极鼓励并推进大中型水库创建国家级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工作。目前,全市6座大型水库全部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管理单位,5座中型水库已创建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我市还首次启动尝试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开展达标创建,昔日破损的管理房和启闭机房整治一新,管理区清洁美观,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标牌醒目规范。

 

  各地水库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创新举措。亭下水库作为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的原创单位,在水库安全生产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评价,2014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是指将单位(或系统)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对象层层分解、细化为安全元素,每个元素落实责任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等手段,把每个元素安全状况、检查情况、隐患处理过程等反映在网络上,使管理人员和上级领导随时掌握安全动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单位安全运行。

 

  亭下水库将水库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分解为8个单元、26个组、587个元素,建立了由33位员工组成的元素化管理队伍,实施13项操作规范。自200610月应用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以来,亭下水库累计处置各类安全隐患64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江苏、湖北、山西等地30余家大中型水库和县级交通运输部门推广应用。

 

坚持“四化”并举 补长水利管理短板


  加强信息化建设

 

  智慧水利实现长效管护难

 

  一个个安装在水库、河道、闸泵的传感器,全天候无死角地感知并传回降雨、水位变化信息。通过这一双双眼睛,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河网相关信息。针对洪涝灾害、城市供水用水以及水质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就能运筹千里之外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该企业研发的宁波智慧水利云平台上可以看到,气象预报、台风路径、实时雨量、内河水位等数据一应俱全。结合大数据和专业模型,云平台还能对台风、暴雨、山洪等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报,为水利工程制订智能调度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多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积累,我市智慧水利已初具规模,水利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数字防汛、数字原水、数字三江、水资源调度、市区河道调水等系统得到开发应用,智慧水利数据服务中心及宁波市智慧水利综合平台初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系统框架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水库作为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环境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实现智慧宁波”“智慧水利,结合全市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市水利局主持了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基于水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面向和服务于不同层级水库监管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为水库打造了多级联动式监督、24小时全天候预警、全面在线办公等现代化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库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目前,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综合管理系统已作为五水共治行动重点工程,在市水利局及全市33座大中型水库推广建设。在抵御台风和日常供水灌溉中,该系统构建起水库网络监管协同管理体系,不仅发挥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也为甬城的防洪排涝和用水安全筑起了一道道无形的防线。

 

  随着近年来远程防汛会商系统、防台工作预案、基层防汛体系以及覆盖全市的水雨情遥测系统和重要水利工程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措施的建设完善,全市的防洪减灾整体能力显著加强,尤其在应对台风暴雨影响中作用巨大,年洪涝旱灾害损失占同期GDP比重都控制在0.6%左右。目前全市已建有雨量监测站超400个,水情监测站点近200个,主要视频监控点近500个,水利物联网覆盖城市各个角落,有效地支撑了现有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文观测等业务要求,为群众构筑起坚强的智慧堤防。

 

  与此同时,智慧防汛工程正不断走向深入,我市启动了智慧防汛升级版,采用数学模型对中心城区内涝进行模拟预报。智慧防汛二期工程是城区防汛预判预报系统工程,能够结合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实现对城市内河代表站点水位过程以及城市内涝区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时长等的预报,促使宁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快速转型。

 

  促进民生化发展

 

  兴水成果润泽人民

 

  记者日前在余姚市黄家埠镇杏山村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穿村而过的小河清澈见底。沿河两岸居住的村民说,因为实行了河道整治工程,才有了今天的美景。杏山村拥有1000余亩水面积,占全村面积的30%,村内河道纵横。由于各种原因,该村的水环境也曾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2006年,杏山村投入163万元对村内河道进行了整治,疏浚了1450米河道,东西两岸进行了挡墙砌筑修缮、压顶和绿化,并修建了38只河埠头。次年,经过市发改委、市水利局等部门的复验审核,杏山村成为全市首个水环境整治示范村。

 

  一直以来,民生水利都是我市水利建设的重头戏,宁波通过融入民生化理念,进一步完善水生态文明管理、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等举措,使水利建设发展从过去单纯的灌溉防洪变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项项富民的工程,让兴水成果润泽人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谚有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之说,可见水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过去我市农业种植全凭经验和勤劳,遇到干旱年份,就请专人来浇水,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喷微灌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2007年以来,我市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喷微灌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喷微灌工程总受益面积23.61万亩,完成投资4.81亿元。据测算,通过喷微灌工程的开展,每亩可节约水资源30%50%,作物增产10%30%,综合效益达600元至800/亩左右。

 

  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市近年来开始实施智能化微喷灌工程建设。记者日前在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内看到,智能化微喷灌工程可以实现现场控制、网络终端控制、手机终端控制,田里缺水、温度过高,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信息到管理人员手机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灌水及遮阳帘的启闭,确保作物及时得到合理科学的灌溉,同时防止了大棚内温度过高导致作物烧伤,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自2005年开始,市政府把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连续作为实事工程来进行部署,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从十一五末的71.2%提升至十二五末的97%,预计会在2016年底达到99%以上。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制订了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建设模式。对于城市或乡镇水厂大网能延伸覆盖的地区,实施联网,对都建有村级水站的相邻村,实施联网,尽量合并村级水站实现联合供水,通过联网供水扩大供水规模来提升供水安全水平;对于无法联网供水的村级水站,通过配备净化消毒设备、更新改造老旧管网以及新建或改扩建小型水源工程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水平。象山县从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镇村联网工程,全县300多座村级水站,到目前只剩下37座,不但提高供水规模、保障程度和工程效益,而且减轻了运行管护的压力。

 

  作者:谢霞 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