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水利工程论文

做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2015-11-11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大量病险水库得到集中整治。少数病险水库在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完成后出现重大险情甚至溃坝的事故,反映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还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我国小型水库多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制约,加上常年使用,多数的水库出现不同程度的险情,本文根据作者多年来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小型水库出险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除险加固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库;病险;加固
  目前我全国现有水库9万多座,中小型水库有8500余座,且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这些小型水库存在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等通病;加上工程老化严重、管理维护不善等因素影响,造成病险水库大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3万余座病险水库。病险水库不但不能正常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而成为防洪保安体系中薄弱的环节,甚至威胁到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病险水库急需抓紧除险加固处理。
2 水库出现病险的主要原因
2.1 工程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大部分的水库水闸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建设的,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水闸在缺少地质、水文、泥沙等基础资料的条件下,采取“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建设,甚至有些水闸的建设根本就没有进行勘察设计就进行建设;当时施工技术水平较低,施工设备简陋,多数施工队伍很不正规,技术人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致使水闸建设质量先天不足,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
2.2 使用年限过长
  我国目前的水闸大部分已运行30-50年,很多水库已达到其使用年限,而其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则早已超过使用年限;并且经长期运行,整个工程老化严重,安全性、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据有关文献统计,我国病险水闸中,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的占70%之多。
2.3 工程管理落后
  我国水库水闸基本上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重建设、轻管理。普遍存在责权不清、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许多水闸的运行、观测设施简陋,管理手段落后,给水闸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法令颁布后,水闸工程管理单位逐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水闸管理经费虽有所增加,但仍不能负担病险水闸安全鉴定及除险加固的费用,无法根本解决病险水闸安全运行问题。
总之,我国早期的水闸设计无统一标准,并缺少耐久性设计、抗震设计等内容。目前多数工程的建筑物、设备、设施等老化破损非常严重;在长期运用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完成必要的维修养护,随着使用期限的增长,水闸安全隐患逐年增多加重,久而久之,工程“积病成险”,一些本来属于病害层面的损伤转化为重大险情和隐患。
3 病险水库加固的管理措施
3.1 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水库管理新机制;在加固工程前应确定实行建设与管理统筹结合的新型建设管理体制;要加强对水库调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库调度水平;要建立、并严格遵守水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细则,使其早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2 制定合理的方案
  方案的适当与否决定工程的成败,正确的方案可以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而不当的方案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还挫伤了除险加固的积极性。在了解水库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可靠的办法处理隐患。
3.3 项目实施走正规化道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库带来的各种收益也随之增加,若将其投入到除险加固工程中,该部分费用也很可观;为了用好资金,实施好建设方案,项目的实施要正规化,也就是要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上要形成以项目法人为主体,项目法人向国家投资方负责。
3.4 加快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我国现行有关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及除险加固方面的配套法规、政策和文件,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水库制定的,很难在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中得到落实。尽快加强小型水库出台诸如《小型水库安全管理条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与政策。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确保有关法规的落实,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健康道路。
4 病险水库加固的技术措施
4.1 高压喷浆技术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是利用工程的钻机造孔至设计处理的深度后,把带有喷头的灌浆管放进下土层的预定位置,采用高压把浆液或水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形成喷射流冲击破坏土层,在土体中形成凝结体,优点是不需对地基进行开挖,即可在地基某一深度建造符合设计要求的防渗体。
  该技术施工过程如下:采用泥浆固壁回转钻孔,期间做好充填堵漏,保证钻机垂直,使孔内泥浆保持正常循环,直至终孔;然后确定墙体位置,对设计的场地进行平整处理,在平整场地上对墙体中心线进行测量定位;最后是喷墙管理,应控制好掘进速度和灌浆压力,提升速度,送气量的大小应使浆液成沸腾状态为宜。
4.2 柔性及刚性防渗技术
  柔性防渗技术是对大面积渗漏、没有集中渗漏通道的库坝区,首先对集中漏水通道进行处理,例如开挖回填混凝土塞,自流灌水泥砂浆等封堵渗;同时注意周边固结措施要得当,且需要用混凝土截水墙截到隔水岩层或不透水部位上,共同组成防渗体。
  刚性防渗适宜覆土较薄、坡度在25~45°之间的岩石基面的岸坡渗漏区。施工的时候应打掉岩基面的尖角,清除面上的泥垢、油污等杂质和强风化的破碎岩石,用水洗净后再垫上3-4cm 厚的水泥砂浆,最后浇筑上混凝土。混凝土浇筑要振捣密实,养护2l天。
4.3 灌浆漏加固技术
  灌浆漏加固技术布孔和造孔应遵循的原则:帷幕灌浆布孔,坝上游固结灌浆布孔,坝下游面追踪固结灌浆布孔。
  根据工程一般而言,坝体、坝基多采用帷幕灌浆:主要填充漏洞及缝隙、防漏和截漏,通过灌浆加固,形成防渗体;坝上游面采用固结灌浆:堵塞漏洞及缝隙,加固补强坝体并提高防渗性能,以进一步提高坝体的承载能力和完整性;坝下游面采用追踪固结灌浆:在下游坝面有漏水、溶蚀物渗出的地方,造成水平孔或斜孔,埋注浆管进行灌浆,以堵塞漏水通道和坝体空洞、裂缝,加固坝体,增加坝面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4.4 坝体灌注粘土浆加固技术
  目前,坝体灌浆的方法可分为充填 式和劈裂式两种,前者是指自重灌浆,后者是指利用灌浆压力劈开坝体,形成一道近于垂直并连续的浆体帷幕。土坝劈裂灌浆技术是我国首创的处理病险堤坝的一项新技术。劈裂灌浆技术工作原理是在坝体中心纵向轴线上,以浆料为能量载体,施加一定灌浆压力,有控制性地劈裂坝体,灌入粘土浆料。通过浆料与坝体的互压作用,在坝体内形成竖直、密实、连续的粘土防渗墙,让裂缝及水平夹层等隐患均得到充填、挤压和密实,从而提高坝体防渗性能,达到防渗加固目的。这种防渗加固技术措施,简单易行便于施工,且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5 结语
  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的原则;使得除险加固的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高除险加固工程的科技含量,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效果,确保病险水库彻底除险,促使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对水库除险加固的技术和措施,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