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计算机应用论文

我国高职院校VB.NET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2015-11-12 10: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VB.NET是计算机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和技术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掌握VB.NET程序设计方法和基于.NET平台的数据库开发技术。本文旨在通过揭示分析VB.NET课程的基本概况,分析我国高职院校VB.NET的教学情况分析,提出了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VB.NET;教学改革;案例教学;由点到面
  1、VB.NET软件概述
  VB.NET是由微软公司推出的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的,一个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虽然它是从VB6.0发展而来的,但不是VB7.0,其与VB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NET框架(FrameWork),它和其他开发工具紧密地集成在一起,共同使用一个集成开发环境IDE,并且使用同一个基础类库,大大简化了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为开发人员快速地创建分布式应用程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NET框架不仅是一组基础类库,而且是多种编程语言共享的基础平台,所以VB.NET处理方法有很大变化。作为VB6.0的后续版本,VB.NET更加稳定,而且完全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主要建立在类和对象的基础上,VB6.0部分支持继承、重载和接口,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面向对象。而VB.NET则支持这些面向对象特性,而且还支持共享成员,支持所有的CLS特性。
  2、我国高职院校VB.NET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VB.NET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多年的摸索、创新和改革,已逐步趋于成熟。但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结果考察,学生对VB.NET程序的阅读能力、代码编写能力、程序的扩充能力、调试能力等方面还很欠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与学的目标不符等现象,原因分析主要有:
  2.1 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思考能力不强,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授。
  VB.NET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都安排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进行模仿操作和锻炼,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践时,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教课内容和现成的编程代码,不会举一反三,主动性太差,造成老师讲什么就联系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对授课内容容易遗忘。
  2.2 学生没有改变传统编程的的意识观念,VB.NET程序设计应采用面向事件驱动。
  传统的编程方式是一种面向过程,从结构化程序设计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其中有很多概念需要同学们接受,并且转变原来的编程思路。VB.NET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使用窗体和控件设计界面,在VB.NET中应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
  2.3 学生的编程语言基础比较差,编程实践和操作能力不强。
  在学习VB.NET课程之前,大多数学生接触到的编程语言课程主要是C语言、Visual Basic等,由于之前教课内容较为枯燥,对相关内容掌握不熟练。且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按照老师的思路面向过程进行程序的编写,自己在课堂外练习和实际操作的比较少,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编程实践和动手能力比较差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了在VB.NET课程中在进行多媒体实践授课中学生反应慢的主要原因。
  3、VB.NET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3.1 引入比较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利用.NET框架实际应用广,上手快,功能强大的特点,在VB.NET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将.NET语法基础与Java、C++语言进行比较,强调其语法特点,凸出.NET框架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在比较高的层次学习、掌握.NET技术,并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本质和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同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各种语法知识,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挑选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对于典型的案例,通过老师讲解它们分析、设计过程和方法,现场进行编程演示,展示程序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参与到案例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来。最后扩展案例,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3.2 在VB.NET课堂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再以“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知识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3.3 实验教学和考试改革,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编写实验指导书,使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每次实验的要求和内容,并很快能掌握该实验要求掌握的.NET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安排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教师布置一个与实验要求一致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指导书规定的内容后,完成该题目的编写。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一起对其进行验收检查,综合依据程序运行结果,作为实验操作分。该实验方法虽然教师工作量大,但是可以鞭策学生独立思考,督促其积极的编写程序,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NET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依靠卷面考试,会流于学生对语法的死记硬背,不能检查其实际的学习效果和编程能力。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在第一堂上课时,就列举一至两个典型的具有实 际应用性质的综合型案例,分析其功能要求和分析设计方法,并要求学生以此在整个课程学习中进行开发,学习,并作为考核依据。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完成案例的程序、文档。教师对程序运行效果进行检查、对程序进行答辩,以此作为课程考核的成绩。该方法将案例运行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在每次遇到新的语法知识时,结合该综合案例的问题,深入的探讨该语法可以如何应用在案例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邹军华.VB.NET教学初探.《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王栋.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邹军华.如何提高VB.Net实验教学的效果.《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