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其当代运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而其更深刻的目的是发现并证实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人类摆脱其自然生存状态而开始从事生产活动后,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成为经济活动的主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演进的整个过程。因此,如果需要一种经济理论的话,那么一定是以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如果要构建一个经济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一定是围绕如何发展生产力而展开。正是这样的经济学发展逻辑,使得生产力理论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其核心内容依然可以用来对今天的生产力发展加以解释。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中。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把商品作为其逻辑起点,因为,商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最抽象概括。那么,以商品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一步步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以研究商品为出发点突出了经济关系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那么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于发展生产力有着怎样的意义?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力为目标,但其着力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如何影响生产力发展的。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研究经济关系影响生产力的规律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过去我们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和反作用来概括这种关系,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分析经济关系如何影响生产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经济是如何影响生产力时首先注意到,一般的商品经济是借助价值规律影响生产力的,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则是通过在价值规律中注入资本的力量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形成以后,其运行的轨迹与商品流通的轨迹完全不同,一般的商品流通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是一个为买而卖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实现商品所有者的消费为目的,因此是有限的;资本主义的资本流通便成为从货币到商品再到货币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一个为卖而买的行为,其目的不再是满足消费,而是追求交换价值,这就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止境的。
2马克思的“人本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当马克思把这种研究一般商品经济运行规律运用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时,依然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并且以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为立足点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资本”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而资本的本质并不是某种物,而是一种关系,即资本关系。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用工人便形成了资本关系。在这种资本关系中,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工人受雇于资本家后,不仅要受资本家指挥,而且最终在机器和大工业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成为机器的附庸。当资本关系体现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一种与商品经济下相同的逻辑又一次显现出来。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为资本主义生产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资本家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始终为一种矛盾的状态所困扰。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扩大生产,但不断增加的生产产品却受到由工人贫困化导致的消费不足的制约。当这种状况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时候感到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当我们要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加以简化,并抽象其核心内容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以人为本”展开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逻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因为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家有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问题是因为资本关系难以调和,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使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都受到抑制。因此,未来要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应该是在寻求一种可以激发人们生产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把马克思的人本经济思想挖掘出来,不仅是因为它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还因为人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我们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不关注这一重要立足点。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结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建设实践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出发点便是找到适合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寻求其理论逻辑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鞠立新.论列宁晚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思想的重大转变[J].经济研究,1992,(5).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7年16期
作者: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