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2014年3月,皮凯蒂英文版的《21世纪资本论》推出后,仅2个月的时间就卖出4.6万册,由此,该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仔细剖析皮凯蒂的著作,会发现他只是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有关论断,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科学结论。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提出的主要理论是:由于投资回报率倾向于高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需要对富人征收累进的全球税收来保护民主社会;正是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由此可以预测的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皮凯蒂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这本书以19世纪思想家的著作为基础展示了皮凯蒂的观点。书中分析的核心部分是某个经济体的资本(或者说是财富)与其年产出的比例。从 1700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国家囤积的财富大约是国民收入的700%。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农用土地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工业资本—工厂、机器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财富所占比例依然稳定地处在较高水平。
在1914年之前,世界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平衡。在1910年,最富有的10%的欧洲家庭掌控着社会总财富的大约90%。由资本产生的租金和红利使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更高;最富有的10%获得了社会总收入的45%以上。皮凯蒂的著作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不平等现象出现任何自然的下降。1914年至1950年的战争和经济萧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不平等。战争对资本、国有化、税收和通胀造成了物质上的破坏,而“大萧条”则通过资本亏损和破产毁掉了财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所有者再一次繁荣发展,财富与收入的比例随着收入不平等的加大而增长,而且财富集中程度也正在接近一战前的水平。皮凯蒂在书中用数据有力地证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收入不仅由财富决定,而且还由承袭的财富决定,因此,个人出身的重要性要高过后天的努力和才能。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因阐述库兹涅茨曲线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库兹涅茨曲线是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该曲线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不平等程度会提高,但在到达一定阶段后会降低。西方世界在二战后经历的繁荣时代似乎佐证了库兹涅茨的学说——贫富差距的缩小与高增长相伴随。
二战结束以来,库兹涅茨收入倒U型曲线和资本主义贫富差距会不断缩小的观念不断遭到质疑,除了短期衰退之外,资本主义经济基本都是持续稳定发展,尽管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贫富矛盾却持续加剧上升。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以来,贫富两极分化最终成为欧美世界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例如奥巴马的国情咨文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贫富差距问题。欧美的一些主要报纸杂志也对贫富分化的问题进行层出不穷的分析讨论。皮凯蒂用1914年前的数据以及1950年后的数据试图说明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在皮凯蒂看来,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这一理论并不符合事实,贫富差距随着经济体的成熟而缩小并不是持久性的规律。他表示,人们没有理由认为资本主义将会自然而然地扭转日益严重的不平等趋势。他认为,20世纪贫富差距的缩小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贫富差距的缩小是与当时的战争、工会运动,以及关键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有关。在书中,皮凯蒂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否定库兹涅茨收入曲线和相应的资本主义发展会缩小贫富差距的观点,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解决贫富差距不断增加的社会危机。按照皮凯蒂的研究结论,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向“拼爹资本主义”回归。在这种“拼爹资本主义”条件下,贫富之间的差距必然只会加大,而不会缩小,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自己调节贫富差距的扩大。
皮凯蒂的研究表明,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100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大致就是靠收入吃饭)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皮凯蒂认为在“正常”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4%-5%年回报率总是大于经济1%-2%年增长率。这一基本事实就是资本持有者的收入增长永远高于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因为前者的收入只会有小部分用于消费,更多的转化为资本;而普通民众的收入则几乎全部用于日常消费。随着资本持有者的资本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两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高度评价了皮凯蒂的数据,但事实上,皮凯蒂的数据还是很有问题的,不少数据只是他的假定推测。不过,换个视角考虑问题,皮凯蒂所做的这些数据统计工作实际上是用了300年数据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有关论断——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贫富差距将不断扩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3章研究了资本积累所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他提出,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揭示了资本财富的增长同无产阶级状况恶化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不断地进行积累,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扩大再生产。一方面,由于资本扩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因此,资本扩大的过程也就是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的过程。另一方面,在资本扩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样的劳动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比劳动人口增长得更快。这一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工人人口的增长总是比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增长得快。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机器排斥工人”的过程,是产业后备军形成和扩大的过程。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又反过来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手段,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这种过剩人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可以随时根据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同时资本家又可以利用相对过剩人口进一步加强对在职工人的剥削。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又必然导致在职工人的过度劳动,进而加剧工人的失业和贫困。
这一规律表明: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即职能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发展,产业后备军就越多;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人口也就越多;失业人口越多,工人阶级就越贫困。其结果必然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皮凯蒂所说贫富差距一定会被拉得特别大,最后让民主社会无法正常运转。这个结论实际上只是论证了马克思早就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这些都在印证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严法善 颜建南 来源:紫光阁 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