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会计审计论文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恩熙

2015-09-28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已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为不断促进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众多学者的不断努力下,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卫星、赵刚(2008)初步构建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高校内部控制情况。朱波强、林宗兵(2009)在多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郑萍(2011)也尝试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某省 36 所普通高校内部控制状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魏巍(2011)构建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对某高校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为高校的财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众多研究成果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引导下,我国高校正在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自身内部控制水平,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而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水平。笔者借鉴已有研究的合理之处,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导向,根据高校运营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和完整性的全面评估。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校实行内部控制的时间较短,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并不成熟,高校内部控制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评价工作分散、随意甚至无章可循,使得我国高校在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 迄今为止,我国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成熟,内部控制缺乏被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各监管部门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采用何种方法评价也尚不明确。评价体系建立的立足点在于评价标准的统一,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了高校评价体系无法真正落实到实践。
  (二)评价的内容与范围不规范 2010 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一系列相关规范性文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由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规范的制定也就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201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其内容只涉及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的部分,尚未对其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和范围做出统一规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及范围更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三)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不科学 从高校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虽然2011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有一定的介绍,但由于其中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导致在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时缺乏必要的权威方法。其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会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一些定性评价,但大多数都局限于高校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层面,并没有开展相关可以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定量分析及评价。最后,在高校自身内部控制建设中,也整体倾向于重视制度建设程度和制度执行力度上面,对后续的评价方法关注度过少。
  (四)内部控制评价主客体不全面 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应该有内-外两个部分的评价主体。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只是外部聘请审计师,还必须培养内部审计师。从目前来看,仅仅依靠外部定期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管理需求,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部化。但据调查发现,鲜有高校组建审计委员会,同时在内审资源投入和审计人员的培训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都导致了高校评价主体能力不足。其次,在设计内部评价体系时对于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和其他非会计信息重视程度过少,这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客体全面性。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由于高校内部控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泛,这就需要对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设定一些原则来加以指导。为了使评价体系测评的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内部控制的真实水平,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中,有的目标可以量化,如:职工入职培训率;而有的目标则是不能量化的,如:议事和决策制度完善程度,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增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克服定性指标过于主观的不足,同时又可以减少部分指标不能定量化衡量的缺陷。因此,在指标选取时应该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 在设置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必须全面。只有设置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才科学合理,才能实现评价的真正意义。但并不是所有与内部控制有关联的指标都要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还应当确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找出关联度较高、意义重要的指标。
  (三)成本效益原则 各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制定和测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在高校管理中,内部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科学合理的控制成本来取得最科学的评价效果。只有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衡量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评价体系既要能反应出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又要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使高校评价体系真正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可操作性缺失的评价体系无异于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意义。因此,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时应该注意其可操作性。
  四、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既是评价的载体,同时也是评价客体的外在体现。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对构建公平客观地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建立了一套以内部环境水平等为五个目标层,组织文化 等为十八准则层,规章制度健全率等为66个指标层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期能公平、客观地衡量高校内部控制水平,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不断发展。
  (一)内部环境水平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既确立了组织的基调,又为组织内的人员如何去认识和对待内部控制设定了基础,影响着组织内部人员的控制意识。结合高校的特点,笔者选取了三个准则层,十二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构成评价内部控制水平的指标体系。其公式为:
  W1=■PejKej=Pe1Ke1+…+Pe3Ke3
  其中,W1表示内部控制水平综合得分。Pej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Kej为三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1越大,表明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质量越好。
  (二)风险评估能力 完整地讲,风险评估属于风险管理的一个环节。风险管理的阶段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评估、风险应对。结合高校情况具体分析,反应风险评估能力的指标体系由三个准则层,九个指标准则层构成(具体指标见表2)。其公式为:
  W2=■ArkUrk=Ar1Ur1+…+Ar3Ur3
  其中, W2表示风险评估能力综合得分。Ark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Urk为三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2越大,表明高校的风险评估能力越强,能适时的处理和化解风险。
  (三)控制活动水平 笔者从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机构人才的配置以及是否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着手,构建了由六个准则层,22个指标层组成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3),来评价高校控制活动的基本状况,具体公式为:
  W3=■BczQcz=Bc1Qc1+…+Bc6Qc6
  其中, W3表示控制活动水平综合得分。Bcz表示六个准则层的权重,Qcz为六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3越大,表明该高校对风险点控制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对风险点控制的能力越低。
  (四)信息与沟通水平 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笔者选取了三个准则层,十四个具体指标(具体指标见表4),构成评价信息与沟通水平的指标体系。其公式为:
  W4=■FtnAtn=Ft1At1+…+Ft3At3
  其中, W4表示信息与沟通水平综合得分。Ftn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Atn为三个准则层的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4越大,表明该高校信息与沟通水平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五)内部监督水平 从高校内部监督的合理性方面进行考核,内部监督水平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准则层,九个指标层构成(具体指标见表5),具体公式如下:
  W5=■DrmTrm=Dr1Tr1+…+Dr3Tr3
  其中,W5表示内部监督水平综合得分。Drm表示三个准则层的权重,Trm为三个准则层的综合得分值。综合评价值W5越大,表明该高校内部监督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运行机制越强。
  综上,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必须重视对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建设。科学合理的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它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评价意识,提升和改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证。笔者仅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内容进行了初步设定,对于指标权重并没有进行相关研究,后续研究可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校风险预警防控研究中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MZ07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SY12010)、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般项目(QSY12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2]王卫星、赵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3]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4]徐平荣、黄文英:《高校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设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11期。
  [5]郑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基于某省36所普通高校内部控制状况的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2期。
  [6]阚淑媛、杨红艳:《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优化浅析》,《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年第2期。
  [7]沈烈:《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8]汤萱:《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研究——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
  [9]姚加惠:《美国、日本、英国地方高校内部治理及其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0]朱波强、林宗兵:《高校内部财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攀枝花学报》2009年第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