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B2C产业的飞速发展,作为B2C供应链中重要一环的仓储业正成为发展的一根软肋。目前仓储管理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ABC分类法,但是单纯的ABC分类法有时候无法满足B2C订单处理的需要,ABC分析法分类简单,有许多有价值的分类信息无法被利用;目前最通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库存资金累计量进行分类,但分类方式众多,选择恰当的分类方式代表一类货物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DPC决策法是在原有的分类法基础上进行再排序,使得仓储管理系统不仅仅拘泥于后台数据的处理和对订单执行的支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订单的流程促使仓储物流的总体效率得到提升,通过对仓储管理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仓储运行的效率并提高顾客的交易体验。目前,B2C企业通过物流外包的形式将配送这一部分交给第三方物流,但是两者从配送结构以及配送要求上存在较大不同。进行DPC分类法能够使仓储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提高仓库的周转能力,运营期间降低仓储的管理成本;将物流的仓储设计与订单计划联系起来进行规划,降低整体订单的处理时间和处理成本。
1 DPC法对B2C配送仓储的优化管理
1.1 DPC法对仓储管理的优化方式
赋予决策系统主动将订单调整到合适处理的时间的权利完善高绩效仓储管理模式;消费者方面赋予其灵活选择配送时间的权利,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交易体验的同时,为仓储资源取得更为灵活的配货选择。
DPC控制的实现主要在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决策两个方面。在订单管理方面消费者有权利选择自己所要使用的延迟等级,在仓储管理中辅助库位的分配进行决策;在仓储决策方面,决策系统有权利对仓库内所有的订单进行筛选,以求获得最佳的处理方式同时处理最多的订单。
加入DPC法将对整个信息的决策重心有一定影响,将增大仓储决策系统的决策比重,同时减少由下订单顺序而决定拣货顺序的比重,但是相对于同一次拣货而言,首次被规划处理需要进行拣货的订单比优化调整进来的订单享有更高的处理优先权,避免出现有些订单始终无法被处理这种极端情况。
1.2 适应DPC决策法的信息收集方式
在原本二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大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的应用,保障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运作效率,避免人工的重复劳动,克服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容易产生差错和滞后性的缺点。
2 DPC法在B2C配送仓储中的应用
2.1 延迟等级在订单管理程序设定
延迟等级是集成在原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与其他分类方式方式协同决策,延迟等级主要在订单处理的顺序以及优先处理上进行分析设置,相关设定有3个方面。
(1)延迟等级、指数的设定。延迟等级设定:定为十级,最高为九级代表可延迟,一级表示不可延迟,零级为特殊货物处理等级。延迟程度指数:该指数越小代表可延迟的程度越大。
(2)延迟指数计算方式。根据货物的下订单时间比重占25%、根据“当前订单处理情况系统选择可延迟等级”占75%。每间隔合理的时间,配送当前订单处理情况选择可延迟等级所占决策比重降低25%,相对的货物下订单时间所占决策比重上升25%。首次已被规划的订单当被更为合适的订单顶替后在进行二次规划设计时其可延迟等级所占决策百分比降低20%,相对的货物下订单时间所占决策比重上升20%降到可延迟比重降为0为止,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公式:可延迟指数=当前订单处理系统选择可延迟等级所占比例×可延迟程度等级+货物下订单时间所占比例×10。
注:延迟等级十级(0至9)计算时以数字表示。该指数数值越大标明能后延迟处理的时间越长。延迟指数最大为10,比例数均大于等于零。
(3)订单实现主动优先处理。在顾客下订单并完成付款后,如果配送系统能够优化当前已有配送行程,提前处理该订单则给予顾客选择以提供增值服务。该选择与配送规划系统相联系,根据已经完成的路线规划提供能够优先配送的路线选择,如果不选择则默认该订单遵循正常订单的流程。优先处理规则必须考虑“可延迟程度”等级。
2.2 订单信息的处理
搭建有效的B2C订单信息管理平台,对其订单、仓储、财务等交易流程进行有效控制。
仓储配送系统与配送系统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为已经下达的订单选择最合适的拣货时间,为在网上正在销售的商品提供更为实时的货物跟踪信息,时刻了解货物目前状态,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系统结构
增加DPC法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仓储决策环节以及配送决策支持方面的使用,根据需要配送的订单安排配送计划,如果进行配送的载具有空位则进行填充,寻找适合的货物进行填充并确认该配送路线也符合订单要求。
2.3 延迟等级在仓储管理程序设定
(1)RFID对货物基本数据的处理。在仓储环节记录或读取货物的基本资料,使用RFID将免去扫描条码这一工作以通过RFID扫描闸口进行标签阅读,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扫描大量数据而且便于分组管理。
该标签的使用同时服务于快速的盘点以及拣货,使用手持式RFID扫描器通过需要盘点的货架能够完成较大规模的扫描任务,快捷方便。
在拣货方面,完成拣货操作后货物通过RFID扫描闸口能够一次性将货物信息全部读取,然后由系统检查是否有货物被错误拾取或者有货物漏取,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拣货时发生的人工操作错误。
(2)仓储信息与订单管理与配送决策的联动。订单系统与配送决策之间建立沟通,这种沟通体现在仓储信息系统,即:配送决策发现能够同时处理的订单,询问订单系统有没有符合要求的订单,根据需要处理的订单询问库存系统该货物是否符合规格,如果符合则仓储进行出库操作。
(3)对出入库流程的优化。为了适应DPC的实施提高B2C仓储使用效率以及准确度,有必要对货物出库的一些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出库流程
2.4 对配送决策的支持
(1)订单配送设计支持。在有效订单下达后,根据可延迟等级以及之前在下订单的时候消费者选择相应的优先配送服务决定该订单是否有必要现在处理,否则系统将先处理有消费者选择提供该服务的订单进行处理,对此类订单采取被动延迟的方式。
(2)在可延迟等级影响下进行的决策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可延迟等级影响下的决策
(3)订单处理时与配送环节的联合决策。优先处理规则:根据信息系统的规划,设定优先处理规则,最大程度实现配送效益,具体规则是
:当决策系统确定某一配送路线的车辆有空闲位置时,确定是否有订单符合该车辆的配送路线并向消费者提供优先处理的相关增值服务,如果消费者不选择则由配送决策系统代其决策,则消费者决策的订单优先于配送决策系统代决策的订单进行处理。
3 对京东配送仓储的简单优化
随着业务量的发展,京东对物流仓储的投资周期越来越长,投资的金额越来越大,所以使京东不得不面临问题:2年前,要搬一个库房,只要提前3个月租赁就行;建成的华东物流中心花10个月来规划建设;在建的亚洲一号项目,至少得花2年时间才能投入运营。
京东商城目前面对的局面主要是订单增长领跑仓储物流,促使该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系统的核心模块进行更新,但由于种种原因物流中心的处理能力无法跟上,其中一些原因如下。
(1)差错率高,货损大。因为订单暴增,远远超出最初设计的物流仓储以及配送能力,即遇到物流瓶颈,导致了物流配送环节差错率高,运输过程货损大,并且伴随大量订单延误而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
(2)物流成本过高。国内第三方物流目前具有足够实力能在速度、服务、费用上取得平衡来满足京东商城家电配送的还很少。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分类化的仓库管理在客观上能够按照统一计划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仓储资源,做到物尽其用,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和物流没备工作效率,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货差货损。
在仓储方面,按照销量处理仓库货物的库位,并将原有的库存分类原则进行优化设计融入DPC决策法的理念,能够很大程度上将大量的订单与有限的仓储空间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在不降低服务质量与提高收益之间谋求平衡。
对于买家在京东商城中所拍下的物品而言,系统可以对其进行延迟等级设置。决定订单是否被处理的因素是货物的下订单时间、当前订单处理系统选择可延迟等级所占决策比重。对于一些老客户或者有特殊要求的顾客可以提供增值服务,达到更高层次的客户满意度,而这种服务可以通过适当地降低该类客户订单的延迟等级来实现。
增强京东订单系统与仓储决策之间的联系,可以参考卓越亚马逊在在相关货品网页上给予的配送提示,在仓储决策发现货物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该货品的网页上显示“库存不足,欲购从速。”类似信息方便消费者决策。这样在有效利用订单系统、仓储资源的情况下更加能够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支撑为更多的服务提供基础。
4 结论
通过将DPC决策过程整合在B2C的订单和仓储系统中,高效处理货物信息促进仓储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原有的库存结构和方法适应B2C的需要,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和物流没备的工作效率,达到优化仓储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以此可以建立短时间、正确满足用户订单要求的仓储配送体制;降低B2C配送仓储的运营成本。
搭建的网络订单配送系统联动模式将优化构建高效的配送计划信息系统,使物流配送计划的设计与订单计划联系起来进行,提高各分类订单的处理效率并一定程度上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