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且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日益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尊重个人的发展。目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开始重视起来,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讲座等。虽然这些工作的开展从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出现了诸如有规划没行动,“理论和实施两张皮”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当前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因此,探讨高校内影响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因素及如何构建支持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非常紧迫。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的,促使学生自觉地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这对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寻找人生使命,确立人生目标。
用人单位通常需要具有正确职业观、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素质的综合要求,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去实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能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对大学生而言, 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美国哈佛大学大学生学业规划调查显示,87 %的学生没有做学业规划或学业规划模糊,30 年后沦为社会底层或中下层,10 %的学生有短期学业规划,30 年后成为社会白领阶层,而3 %长期学业规划清晰的学生则迈入社会精英阶层。这些数据足以证明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二)有利于树立高校品牌、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水平成为检验学校质量的试金石。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建立使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把“ 要我学” 变为“ 我要学”,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促进自身较好的职业能力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校逐步摆脱就业、学生教育培养的困境,增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
(三)有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学生职业和个人能力相匹配,利于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节约了社会人力资本。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职业观念更为现实,择业手段更为灵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将大大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有力地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内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一)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三个方面。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高校盲目升格,追求办学大而全,不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学生学非所学,不被社会所认可导致就业困难。
(二)课程体系不灵活和专业选择余地较窄
职业生涯规划强调高校课程体系要以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和发展需求为中心,实践教学体系要有针对性,理论教学体系要强调基础性,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高校不仅要开设一些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然而,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性课程较多,通识教育课程较少,偏重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较少,且选修课相对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小。从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看,必修课占70 %左右,选修课占30 %左右。其中,选修课中有一部分是限制选修课,可供学生任意选择的选修课大约只占10 %左右。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实践教学开课少,即使开课了时间也较晚,许多大学在三、四年级才开始有实习。这不利于正确引导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认识不到位,进而对自身发展的比较迷茫。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职业规划指导不足
尽管我国对职业规划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可是从整体来看,在职业指导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教材投入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另外,由于课程还属于建设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不论是哪个教学或管理部门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从事此课程讲授的教师大都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大多没经过专门的学术业务训练,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况且有些老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都缺乏规划,又如何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所以他们不能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进行更为科学的指导。
(四)组织建设不够健全,不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明确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但是这仅依靠大学生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难以正确把握的。所以,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和专职指导人员,逐步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体系,通过有系统理论知识课程的讲授和相应的专业咨询服务、校园文化的熏陶等,帮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确立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要使这套体系有效运转,需要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督促各部门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但是,就目前各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建设上不容乐观,缺乏学校各部门统一协调、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阻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内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支持体系
(一)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对于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说,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辅导、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措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过程,不但重视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需要,更重视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需转变过去过于强调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建立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重的新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课程体系,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实现
第一,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改革。现在大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时,主要倾向于是听取父母的意见和热衷于跟风“社会热门专业”,或是只求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即可,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志趣。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虽然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缺乏考虑自己的性格、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为什么在进入高校后出现厌学,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的选择出现了问题。所以,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入校后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当然要建立这种制度,这需要高校自身加强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扩大教学资源。
第二,真正实行学分制,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为了协调学校和学生之间在学习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提倡实施学分制,但由于体制内外的思想观念、制度等影响不能在短期内消失,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虽然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是这些高校的学分制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或多或少还带有学年制的色彩。
真正达到完全“学分制”,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承认学习主体的差异性,考查方式因材施教。学生生源存在较大差异,要求整齐划一的评价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学分制的课程考察要有变通性。学生对于所修课程考试不及格均可重修,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一方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加强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从教学内容看,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这是为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做准备,也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以便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重新选择职业的余地。三是建立弹性的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4 年,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习期限可放宽为3 至6 年,最长的可延期至8 年,这便于在职人员或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正是由于学分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
(三)进行实践教学创新,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践基础
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增加形成大学生职业兴趣、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教学内容,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倾向,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
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及时了解跟踪社会发展的前沿。可以采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切入真实社会。教师也需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针对大学生对社会、经济、市场前景进行了解的要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调研服务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亲身感受社会上的人和事,从而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协调,以避免盲目进入不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
(四)建立全员化、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师资十分匮乏,主要组成人员是辅导员和行政干部,他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缺乏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指导理论专业知识,这就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顺利开展。为此,加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迫在眉捷。一是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人员。可通过相关培训机构专业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等形式,全面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成为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资深专家”。二是要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主要兼职人员,重点是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培训班、开展经验交流、举办现场观摩等,提高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识、技巧与指导能力等,帮助他们解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要对其他教师的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是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这就要全体教师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识,确保各项工作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2.整合校内外资源是实现全员化服务的关键所在
为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成才就业,高校需要整合学生、校友、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力量。一是充分利用校友的资源,把校友看作是做好职业生涯服务的重要伙伴。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友会,健全校友网络通讯,聘请校友担任职业咨询兼职老师,为学生提供有帮助的信息或建议,并积极鼓励校友聘用毕业生。二是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参与校园招聘会、座谈会、校友见面会、雇主校园宣传等活动,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利于用人单位近距离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三是积极鼓励各种类型的教师参与职业生涯服务,为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提供建议或帮助。四是建立家校联系机制,让家长参与并且理解高校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
3.坚持全程化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而且要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职业规划指导的内容也要有所差别。新生教育阶段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政策、择业心理指导落到实处。大二、大三阶段的职业指导是建立在新生教育阶段基础上,主要任务是督促学生按照其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进行职业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毕业生教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毕业生整合所学知识和能力,实现职业和能力匹配,而且要多提供面试技巧、就业机会等。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