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其规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两者美系是技术创新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战后日本的企业规模特征为出发点。在理论方面解释了日本战后技术创新活动向大企业集中的现象,即研究开发规模经济的存在。
关键词:战后日本;企业规模结构特征;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1 引言
技术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进步的贡献是其gdp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战后日本技术创新形成的独特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其独特的制度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两者互相促进与推动,实现了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
2 战后日本形成的企业规模结构特征
2.1 企业规模的“双重结构”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也是企业数量大量增加的过程。其中以雇佣人数在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增速最为迅猛。以制造业为例,企业数量在1963年超过56万家,到1983年则达到78万家。期间,规模分类中,规模越小的企业增长越快,雇佣人数在1—9人的微型企业数量增长达到43%,而雇佣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数量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日本,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还是从产值,增加值来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见表2)。
战后的日本产业发展特点是在狭小的国土上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并在国内建立起相对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Www.133229.cOm大量企业的存在造成了企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分工体系。
2.2 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实行“系列化”
所谓系列化就是大企业将同自己相关的众多中小企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纳入自己的生产经营体系。中小企业采取承包的形式为大企业生产某些零部件或提供各种服务,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结成较为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这是日本企业经营的重要特征之一。战后日本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系列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得非常迅速,20世纪70年代6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加入了系列化。
3 日本企业规模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的关系研究
一方面,日本的大企业通过系列化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组织过于“肥大化”的弊端,并利用与系列内企业的内部竞争机制以及长期、持续的交易关系有效地解决了组织庞大带来的管理问题,从而能够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事务,避免了因组织的僵化而导致的创新动力的减弱。表3列举了日本和美国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的规模状况。其中,丰田汽车公司的销售额是通用汽车公司的42%以上,但职工人数还不到其8%。日本的大企业积极利用子公司,下包企业。临时工,计时工等形式,以尽量减少自身的职工人数。例如丰田汽车公司将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委托给下包企业。子公司,使其内部生产零配件的比率下降到25%左右(而通用汽车公司这一比率约为70%)。
另一方面,尽管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活跃,并在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企业的子公司型企业较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根据若衫隆平(1997)的研究,规模较大的子公司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相对于规模较小的独立型企业反而更为不活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大企业内的技术开发主要表现为一种“集中型”的特征,也就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职能集中于母公司,特别是与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活动,子公司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接受来自于母公司的技术扶持和转移。自己很少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企业间通过这种组织上的联合,实际上是对研究开发活动规模效果的一种有效利用。
其次,尽管大企业系列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对而言较为活跃,但其对大企业的从属地位将其技术创新活动基本上限制在专业性的增量创新上。
第三,1970年前后,日本出现了许多研究开发密集型、设计开发密集型和体系开发密集型的新型中小企业(清成忠男将其称之为“创新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对较为活跃,但由于大企业的竞争挤压以及在石油危机后出现的经济不景气中应对策略的缺乏,这些中小企业始终没有能够发展成为主导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4 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启示
(1)建立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基础是我国现阶段技术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技术追赶的前提条件。日本战后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成功主要表现为其强大的产品市场竞争力,而这种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是建立在通过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相联系的设备投资形成的大规模生产体系基础之上的。
(2)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双重结构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适应新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技术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仍十分低下,产业化技术体系仍未最终完成,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化技术基础,从而实现技术上的追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在一些领域存在着较为先进的技术基础,推动这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迅速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对于我国实现局部领域的技术赶超、培育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3)保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放性,这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尽快实现技术上的赶超,是我国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扩大与各国之间技术创新活动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研究与开发,积极参与并融入到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之中,更有利于培育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从追赶向超越的演进,从而能够动态地适应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演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