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2015-11-19 09: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所引发的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努力寻找使得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信息经济具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协同效应、节约资源等特征,并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在线社区交流、互联网游戏、电子政务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经济产业模式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和改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和商贸业等领域中的深入推广使用,使得工业效率和商贸业效率得以快速提升,信息经济正一步步地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越发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 信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信息经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社会组织和个人相联系,以新的全球公平伙伴关系,广泛开展全球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建设一个环境优雅、资源丰富的地球村,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信息经济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特点决定了它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小。传统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是物质、能源、资金和劳动力,自然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传统经济发展对其不加限制的利用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生态和资源问题。而信息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是物质、能源、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其增长具有无界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突破了自然资源稀缺的瓶颈。同一内容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区由多人同时使用,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因此,信息经济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不会使资源枯竭,而且是一个学习积累和不断强化的过程。
      从信息经济要素中物质、能源、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构成比例来看,信息产业对原料和自然资源的需求率比传统产业要低的多。例如当前的价格分析表明,一片半导体芯片产品的价格,85%以上归于芯片的专门设计和工程服务,而只有3%归于原材料和能源的贡献,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低物质化” 要求。
      2、信息经济的正反馈集约型增长模式有利于节省资源投入。经济学家J•M•克拉克说:“知识是唯一不遵守收益递减规律的生产工具”。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经济是一种负反馈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负反馈机制会使市场有一种自我恢复的均衡效应。但是,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是一种正反馈经济。这种需求与供给互为因果的正反馈机制使得新经济的发展具有自我实现的滚雪球式效应。
      我国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信息经济是一种集约型经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是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
      3、信息经济推动了传统工业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信息经济加速了传统工业经济的技术创新,为传统企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经营现代化的道路。传统的制造技术是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资源的消耗和凝聚;而信息经济时代的传统工业趋向于把知识转化为产品,是知识的凝聚和利用。作为可再生资源的知识在工业经济中比重的上升,必然会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信息经济创新了管理思维,为传统经济构筑了知识经营的新模式。伴随信息经济产生的新思想、新管理方法、新融资模式深入到传统经济的每条神经,使传统经济摆脱了浪费资源、制造污染的困境。利用信息经济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啻为传统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
二、 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其条件分析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现状,计算机和高速运作的网络也像铁路、发电机、柴油机和州际公路一样在人类的经济发展史上深深刻下了自己的烙印,这一切都为人类带来了财富,但是它们谁也逃不过市场永无休止的周期,信息经济开始陷入了增长放慢的困境。
      信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其前提必然是实现信息经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信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其质量和数量的匹配,并且降低信息产业资本运营的风险性。而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只有人类社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为信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条件。
      首先,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有效控制信息产业的风险,是信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信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耗资巨大,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收回研制费用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信息产业的风险。
      其次,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是信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国家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只有把信息产业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
      再次,改革信息流通和管理体制也是推动信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加以科学管理,统筹规划,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此外,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也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信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家。
三、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负反馈经济。就古典和新古典的经济模型而言,价格的波动决定市场供给和需求,并使失衡的市场重新恢复均衡,从而将市场供需总额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然而,信息经济属于新经济的范畴,以知识和信息为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带有低成本投入和高效率产出的特征,具有自我增值的正反馈循环增长效应:低价格的大量供给导致需求增加,需求的增加会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更 高的报酬,从而会导致供方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进而创造出更多的需求。这种需求与供给互为因果的正反馈增长模式使得新经济的发展具有自我实现的滚雪球式效应。
      信息经济的正反馈增长模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意义。如果能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信息经济的正反馈循环圈,那么信息经济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就能带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为信息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正反馈循环机制。


      图1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型示意图。在这个模型中包含了两个循环机制,其一是信息经济本身的正反馈循环机制,即“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循环圈,其二是包含“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条件”三个要素的大循环圈,即“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箭头1—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箭头2—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条件—箭头3—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经济是一部不断自我加速和增值的发动机,而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是这部机器的润滑剂。在良性的资本运营市场机制、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完善的信息流通机制的推动下,信息经济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营造了健康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条件,为信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四、 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产业是信息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息经济折射在产业层面的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关键是信息产业的改造和完善。
      当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还囿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框架中,它的作用只限于提高传统经济的效率。而传统经济效率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速度,这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抵触的。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并逐步完善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条件,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平衡产业结构,重视科研创新
      我国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等)、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服务业)、信息内容的生产部门(科研、发明创造的信息,市场信息、经营信息等)和信息传输业(电视、通信、教育)四个部分。
      建立合理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平衡这四个细分信息产业的关系。从目前我国的信息经济发展现状看,信息服务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传输业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对信息内容的生产部门(即信息技术的科研和创新、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一方面原因是大量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对信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实质认识不清。信息技术的科研和创新是信息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忽视了信息技术的科研和创新,信息经济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应该首先重视信息技术的科研和创新。
      2、健全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
      信息产业是一种高投入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的研究开发费用高,购买先进的设备和专利也需要大笔资金。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保持较高的水平,但资本运营所需的市场机制和渠道尚未成熟,无法满足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解决信息产业资金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使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相互推动的关系,从而使创业者得到必需的资金,投资者获得资本增值。目前,中国的不少城市已经设立专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成为风险投资市场和高科技产业之间的纽带,有效地降低了高科技产业的风险。
      3、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科研力度
      信息产业的发展还直接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政府不仅要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应该利用政策和法规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
      政策上,应该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贸易政策,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拓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立法上,应该确立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明确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市场体系建设等问题,使信息产业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4、建立信管机构,完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信息的流通与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结果造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信息的闲置与短缺现象并存,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工作也不完善。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流通和管理体制。比如,信息产业部的组建为中国改革信息的管理和流通奠定了组织机构基础。
      5、发展信息教育,培育信息人才
      信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这几年计算机和信息电子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可见信息经济的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强烈。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该加大信息教育产业的投入,为信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王奇 叶文虎 邓文碧:“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8期。
      陈正清:“我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信息产业报》,1998年4月6日。
      黄顺基 吕永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董英利:“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条件分析”,《津图学刊》,1999年第1期。
      刘美华:“浅谈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及我国的发展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3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