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量经济学论文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2015-11-07 10: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出台后,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在风险管理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的银行存在很大差距。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商行风险管理的新变化,然后对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从法律等方面提出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论文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构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改革的持续深化,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业来讲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有差距,为了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竞争能力。我国应急需加快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改革。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管理的新变化
  美国花旗银行前总裁沃特·瑞斯顿曾指出“银行家的任务就是风险管理,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风险管理环境和方法表现尤为突出。
  (一)风险管理环境变化
  目前,随着行业混业经营的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集信托、保险、证券、银行业务于一身的集团化金融机构,而分业监管仍是我国当前金融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尤其是《新巴塞尔协议》在2004年6月出台后,虽其在中国目前不适用,但《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管理发展的大方向,反映了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限制逐步取消,国内的商业银行将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
  (二)风险管理方法变化
  目前,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现代金融理论迅速发展,风险度量和管理这一领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尤其风险价值法(VaR)、风险调整资本收益法(RAROC)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出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主要采用定性的主观经验判断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量化模型运用不多,定量分析手段比较落后。虽然少数银行自主开发了模型,但都很简单,难以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VaR、RAROC等大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出现使全面风险管理得以快速发展,增强了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加深改革,逐渐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才能提升经济效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风险管理的体系初见规模。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当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有:
  (一)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都具有从风险管理官到风险管理部门到董事会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在德国的银行,奉行“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al)的风险控制,即一笔业务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是指风险控制系统和市场拓展系统会同时监控一笔业务。而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尽完善,与之相应的是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另外,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是零散的,没有科学统一的管理,只有在某个业务部门才有所表现。科学完备的风险管理程序,应该首先是进行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监察风险的识别,只有风险识别和风险评定两个步骤,因此并不能准确、全面的预防和控制风险。
  (二)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
  国外商业银行为达到全过程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等先进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主观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科学的量化分析不足。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不够精确和科学。在国外广泛使用的经济资本(EC)、预期损失(EL)等一些计量模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采用。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相对滞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例如许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5级甚至4级分类法,与先进银行10级以上分类方法有较大差距。
  (三)风险管理文化基础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业务的快速发展与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1)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对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和市场风险重视不够,只注重信用风险管理。(2)没有全员风险管理和银行业务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意识。把风险管理只看作是管理层和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业务部门只管操作业务,出了问题是风险部门控制不力。(3)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对立起来。不能正确的评价风险和看待风险,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往往忽视风险管理,而在强调风险管理和控制时,又通过少拓展业务来逃避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巴塞尔《核心原则》要求各国监管当局鼓励银行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最佳途径是进行股份制改造,目前,我国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四大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当务之急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根据《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责、权、利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形成以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各个业务部门具体实施的内部新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实施中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主要相关业务部门具体操作的全新内部运作模式。董事会对整体战略决策的风险管理负责;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本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具体操作。   (二)提高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沿用的是依据经验和直觉判断的风险管理方法,注重的是对风险定性和局部的管理。而科学的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先进的模型技术,特别是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日益提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可能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开发各类风险评估、控制,计量模型和IT系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立即收集、整理分散的历史数据,实现信息管理和业务数据在逻辑和物理上的全行业的同步集中,建立起综合的数据库;以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分别建立侧重操作风险、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各自不同特点的风险度量模型。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树立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构建全面风险体系就要营造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目标、理念和习惯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将风险意识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深入研究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形成系统的奖惩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培养员工的风险认识,树立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我国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过渡过程中,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所以,要系统地建立人才招聘、培训和优化调整,建立关键人才管理计划和流程,对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对于核心技术岗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学习日本在第五代计算机研发上所采用的“引智”战略。具体做法是请美国相关权威专家来日本讲学,学习美国核心技术的理念,然后对此技术及理念加以改进吸收,日本后来最终在此技术产品方面超越美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