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乡镇企业所有制演变路径的文献综述

2015-07-28 18: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乡镇企业所有制演变路径
 从1986年至1996年,村以上企业数量从98690家减少到65887家,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数比重由22.99%下降到7.09%,平均每年下降1.5%;职工人数从3971087人减少到3558073人,所占比重从77.18%下降到45.24%,平均每年下降3.19%;总产值从2827008万元增加到35494037万元,年均递增28.8%,所占比重从85.27%下降到45.52%。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集体企业由于产权模糊、管理粗放等问题,在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经营困难,或关闭停产,或经股份改制,转改为个私企业。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集体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规模增强,产能扩大。
  村以下企业数量从330601家增加863348家,总数比重从77.01%上升到92.91%;总产值从235490万元增加到42489886万元,年均递增56.66%,所占比重从14.73%上升到54.99%;个私企业在职员工人数从641969人增加到3341678人,年均增长17.94%。个私企业,特别是经过股份改制的个私企业能够较好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无论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乡镇企业所有制演变的主要方向。
  (四)产权相对明晰阶段(1997至今)
  经过多轮改制调整,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已相对明确分为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两类。合作制企业经过改制后,大部分转为有限责任公司,一部分转为私有企业。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趋于稳定,个私企业(包括私人控股的股份公司)占总数的大约96%-98%,占总产值的70%左右;集体企业(包括集体控股的股份公司)占总数的2%-4%,占总产值的30%。集体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普遍较大,大部分已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
  三、政府政策与所有制转变
  图1表示了浙江各所有制乡镇企业数量及所占总量比例的变化态势,总体而言,集体制企业比重持续下降;个私企业数量在经历1985年到1987年的快速增长后,涨势逐渐平稳;合作经营企业在出现初期曾出现较快增长,但因其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等因素,在后期逐渐减少;股份制因为对企业基础有一定的基础,所占份额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结合各类相关政策推出的时间,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政策为企业“松绑”。www.dylw.net第一论文网个私企业、合作经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均是在相关政策予以肯定并鼓励后得以迅速发展的。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政府行政力量仍较为强势,对于名义上仍为公有的乡镇企业,民间虽有意愿参与,但在缺乏政策保障、甚至经济待遇歧视的环境下,仍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相关政策的出台释放了此类已长期积累的需求,因而会造成政策出台后企业数量跨越性发展的现象。
  2.发展后期政策影响力减弱。政策给予乡镇企业并非实际的资源,而是凭借政治保护而产生的资本、能源、劳动力以及生产原料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行政力量对经济的掌控逐渐减少,使得乡镇企业获得的相对优势衰退。特别是市场规律占据主导地位后,在已获得政治肯定、政府不直接参与管理的前提下,企业往往从经济角度来考虑政府指导性意见,并选择性听取执行。
  3.地方政策更为敏感。在多次乡镇企业所有制的变革初期,均是先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再推广全省。一方面,地方政府与企业直接接触,能够较快的掌握企业状态,明确企业切实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乡镇企业产权在较长的时期内相对模糊,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官员对收入往往有一定的支配权,能够从企业发展中获得利益,因而对扩大规模、提升效率有更多的动力。
  四、所有制转变原因分析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单一国有工业经济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其“集体性产权”既满足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又对发展地方经济及增加个人财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初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获得快速发展。事实上,其既公亦私的双重身份,在个私经济受到歧视的改革开发初期,使其既获得了政策的倾斜及保护,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体效率,优势互补效应显著。
  但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的集体所有制逐渐成为发展的障碍。因为“集体”并无实体予以对应,名义上归乡镇村等全体居民所有,但支配权却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特别是利润分配权被既非经营者也非生产者的政府官员所掌握。产权模糊造成无论经营者还是生产者均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个人不敢投资,运营依赖贷款,企业出现规模瓶颈;缺乏归属感造成短时行为出现,生产者掌握技术后跳槽,经营者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滥用企业资金,甚至“厂外办厂”。这些对生产效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迫使乡镇企业进行变革。
  虽然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督、严格约束予以处理,但相关成本将大幅增加,反而更不利于企业盈利。根据Hurwicz和Jordan的研究,产权明确界定的市场机制是唯一既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又具有最小成本的经济体制,而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不同所有制的地位差距已大幅缩小,所以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L. Hurwicz.on Inform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in Studies in Mathematical Economics[M].ed. By s.Reiter,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86.
  2.J.S.Jordan.The competitive Allocation Process in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Uniquely[J].Journal of Economic,1982(28).
  3.J.Svejnar.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Employment, In W.Byrd and Q.Lin, Eds, China’s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田国强.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1995(3).
  5.严宇鸣.乡镇企业转制的原因分析:一个文献综述[J].中国外资,2011(11).
  6.浙江省乡镇企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乡镇企业志[M].中华书局,2008.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