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SWOT模型研讨

2015-07-16 19: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较晚,在利用FDI水平、规模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这已成为加巨其与东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借助SWOT分析,了解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对于皖江城市带提高利用FDI的规模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内部条件分析
  1.1优势
  合肥已初步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省会城市,建立了辐射全省的航空和陆路交通网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五个国家大科学工程
  芜湖拥有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奇瑞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安徽省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依江形成很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国家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若干其它沿江开发区
  马鞍山汽车、钢铁是其主导产业;动漫、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高速四通八达,拥有对外籍船舶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
  铜陵拥有铜加工、电子、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铜产业、循环经济两个产学研合作联盟、与多个一流大学合作建立工作站
  安庆形成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地处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连通三省同时沟通上海、武汉两大经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安庆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滁州冰箱、彩电、空调为主导,此外还有盐化工和硅化工产业等安徽东大门,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交通发达家电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
  宣城电子机械为其产导产业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省会中心地带,交通便捷与多个大学合作,依托“2区9园多带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各市都具有各自的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不仅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是吸引FDI的重点产业;在区位上,皖江城市带除了拥有陆、空交通网外,更具有依傍长江,水路运输发达的优势;在科技上,皖江城市带拥有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这无疑是吸引FDI的重要因素。
  1.2劣势
  (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开放程度低。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等原因,皖江城市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多项经济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皖江城市带人均GDP为41723.9元,只相当于东部的72.9%。同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皖江城市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明显较低。2012年,皖江城市带地区进出口总额为339.6亿美元,为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9%和东部地区的1.4%;实际利用FDI为60.2亿美元,为全国实际利用FDI的5.4%和东南沿海地区利用FDI的4.4%;2012年皖江城市带的外贸依存度为18.8%,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分别低了28.2个百分点和45.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开放程度不高,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FDI的流入。
  (2)投资环境仍然存在不足。
  虽然在投资硬件环境方面,皖江城市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已初步建成了立体交通、通迅网络。但在投资软环境方面,亟待改善,区域内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区域内存在吸引FDI政策透明度不高,对外资企业管理不善等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2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外部环境分析
  2.1机会
  (1)国内宏观环境大好。
  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治稳定是决定FDI流向的两大因素。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政治局势稳定,这使得我国成为大多数外国投资者的青睐之地,吸引了大量FDI的涌入。入世后,我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进入门槛逐步降低,更多投资领域开放力度加大,这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遇。
  (2)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FDI绝大部分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然而,近年来,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传统产业优势已荡然无存,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刻不容缓。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示范区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大力支持。2010年4月,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从税收优惠、人才支持、用地供应等方面制定了40条政策措施。其中,鼓励皖江城市带加大利用FDI的力度是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政策措施为皖江城市带加快对外开放,吸引FDI,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国家在政策、信货方面的倾斜,必然会推动皖江城市带引资工作的加速发展。
  2.2威胁
  (1)国际经济中影响我国吸引FDI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不断加大,使我国企业出口难度增加。截止到2013年,我国已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3年,我国共遭遇92起贸易救济调查,与2012年的78起相比,增长了17.9%。这一严峻形势,使出口导向型外资企业对在我国投资持谨慎态度。
  同时,2012年,全球FDI下降18%,约为1.35万亿美元,复苏势头受挫,投资额再次回到与2009年低谷相当的水平,2013年的FDI基本保持2012年的水平。全球FDI复苏受挫,势必影响到我国吸引FDI。
  (2)国内各地区之间引资竞争激烈。
  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其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交易成本以及较高的回报率,目前仍然是我国FDI流入的主要区域;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利用其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FDI;东北老工业基地利用其地缘优势及人才优势,也实现了利用FDI的大幅增长。区域间激烈的引资竞争给中部地区展乃至皖江城市带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带来了一定影响。
  (3)皖江城市带FDI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皖江 城市带利用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2012年皖江城市带利用FDI新签协议合同个数共有154个,涉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的合同个数仅为5个,占比仅为3.25%;第二产业的采矿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合同个数共有110个,占比高达71.43%;其余约25%的新增合同生产于第三产业。而在第二产业中,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2012年,皖江城市带利用FDI中制造业新签的协议合同个数和实际投资数额分别为106个和513654万美元,占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高达96.36%和9030%。
  3扩大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对策与建议
  3.1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外商的投资决策。为了更好地利用FDI,一方面,皖江城市带应继续加强对投资硬环境,即通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同时鼓励FDI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立体交通运输网;另一方面,逐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同时,提高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有力的保护。同时,加强引资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外资企业的水平,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管理,帮助外商解决在项目审批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营造有利的吸引FDI的良好氛围。
  3.2调整利用FDI的产业结构
  目前,皖江城市带利用FDI的产业结构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利用FDI比重偏低,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应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需要,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各市的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优化利用FDI的结构。首先,顺应新农业革命潮流,科技兴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吸引FDI进入第一产业。其次,在引导FDI对皖江城市带第二产业投资上,应减少对消费品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等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引资能力弱的初级工业的投资,同时,增加对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投资。最后,加大对第三产业开放力度,提高皖江城市带在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吸引FDI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宝宝.FDI对合肥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2.
  [2]伍涛.安徽省17地市FDI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于玲.皖江城市带开放型经济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4]王佳丽.中国利用FDI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99.
  [5]李小庆,袁白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1(5):60-63.
  [6]李南凯.我国中部地区6省FDI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