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浅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影响

2016-07-26 17: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当时国内一穷二白,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经济封锁、禁运等政策,使新中国的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作为又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唯一可借鉴的范例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因而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向苏联学习,并在其帮助下建立了类似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谓的计划经济体制也称之为指令型经济。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计划经济就是以国家的行政命令(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萌芽阶段(194910月~19506)1949年底,我国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建立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随后又对非公有制私营工商业也进行调整,将其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同年冬中央确定实行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方针,在19502月的全国财政会议上一指令性的方式提出了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的六个统一,说明此时已经开始提出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计划和措施。19505月的《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又对工农业等二十多项内容进行了计划编制等。同年6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认为东北等老解放区已经开始了有计划地经济建设,但是新解放区却还不具备计划经济建设的条件。这就说明此时的计划经济还属于萌芽阶段。

 

  其次是初步发展阶段(19506月~19528)。七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19508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讨论和编制1951年计划和3年奋斗目标。虽然最后没有形成三年奋斗目标的计划文件,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决策等级结构的雏形。随后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积极推广生产互助与供销合作社,使其达到计划的生产和消费。后来在1950年调整工商企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执行政府指定的产销计划等。由此不难看出在七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对国营经济各方面开始实行计划管理,说明初步形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

 

  最后是基本形成阶段(19509月~195612)。为了实现19529月毛泽东提出的“1015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得到法律的确认。“1954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是生产力不断提高;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到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提前和超额完成表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虽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照搬苏联模式,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也重视市场管理。从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在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也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三个特点就是在计划管理上首先多种计划类型。最后一个特点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总而言之,用一句话来开阔这一时期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那就是:大集中、小分散;大计划、小自由。

 

浅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影响


  计划经济能存在那么长的历史,足以证明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通过历史的发展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头七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这种经济体制可以最有效地集中运用有限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这是计划经济最大的一个优点。例如新中国成立初集中有限资源办的几件大事,特别是基础重工业、国防建设等方面;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紧急需求的刀刃上。所以它使我国建国后在短时期内就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不出一年的时间基本制止了通货膨胀,并是经济得到了初步的稳定和发展;最显著的就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手中的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也正是由于国家利用行政权力对经济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才使得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更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对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护中央权威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它还可以最有效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这一阶段人民的需求是求温饱的基本需求。基本上是求产品的数量,而对品种和质量都要求不高。因此,有限品种的生产容易集中计划;同时,集中计划的大量生产才可能满足人民急切的基本需求;还可以达到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 也适应了这一阶段人民低下的购买水平。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另外在当时敌强我弱严峻形势下,计划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无论苏联还是新中国都是一个小农经济或小生产传统深厚、基础广泛的经济和科学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通过武装斗争革命胜利而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广泛而深刻的小生产意识和战争年代军事供给传统,都对经济体制的建设发生重大影响。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小生产的家长制以及军事供给指挥系统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因此很容易为当时广大干部和人民的心理状态所接受。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微观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是计划经济里最受批评的要点。因为国家所有资源都由政府决定,私人不掌握生产资料,于是乎国家可以罔顾私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经济计划;这就注定了政府永远无法正确的计算复杂万分的经济体系。只要缺乏了价格机制,社会主义政府根本无从得知市场需求的情报,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计划的失败和经济的彻底崩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计划经济下的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经济决策缺乏私人参与,而是由政府一个全权决定。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缺少私人竞争。这就难以有效提高效率,以至价格也不能通过竞争而有所调整,个人的收益或物质回报也无从改变。个体的努力没有相应的物质回报,反而个体的怠惰无能的经济后果是由整体来共同承担。这便使得计划经济下的微观个体缺乏积极进取、争取效率的诱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领域各方面都管得过严、过死,这就很容易扼杀企业和个人生产的自由,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不管怎么说,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采取的经济体制,它在建国初对我国经济建设是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弊端以及后来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消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作者:刘莲 勾倩 杨双利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31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