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本从西方城市生活为角度研究城市的书籍的分析,结合中国城市化现状,提出城市本质,以期建立有活力的特色城市。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城乡规划;城市本质
作为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不免用专业语汇阐释他25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公共生活”这样的语汇,而读者只需3个小时便能通过丰富的图示、文字叙述对这些专业术语产生深刻理解。然而,如同一则评论所言:“幸运的是,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践;又或者,在这3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而真正的设计思想。”这段话正如盖尔的文字展示给读者的,言简意赅,读后的心态无外乎这几个“或者”了。
作为设计师的扬·盖尔,并没有遵从传统的规划理论和思路,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由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诉求出发,最终落实到各种公共空间的具体设施对人的活动或是交往的影响。(如座椅、灯光等。人们的每一个行为,无论是善行或是罪行,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道路的尺度是否能促进交往;路灯的亮度是否能照亮每一个可能隐藏犯罪的阴暗角落;联排式住宅前院的进深是否能刚刚好让站在门口的家庭主妇和走在院子外面的邻居寒暄几句;小区中的路宽和植被能否减缓汽车的行速以及更好的鼓励人们步行;是否有安全的供孩子玩耍的区域……)现在的规划都提倡人性化设计,而大多数规划师只是 “墙上挂挂、纸上画画”,有些时候,规划的实施恰恰不亚于一场灾难。不同的是,扬·盖尔的设计思想是把设计原点设定在人的感受和行为上。按照他的理论发展设计,先要对场地活动组成有比较充分的考虑,其设计结果能在功能上保证人的活动质量,设计出宜人的活动空间。
而在几乎同一时期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也几乎用了同一种直白的平民口吻来分析问题。他们都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论的局限性—— 一种基于归纳、演绎的研究。相比之下,盖尔侧重实地目的性分析研究,《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便从哥本哈根第一条步行街斯特勒格街入手,通过调查问卷(客观数据)、主观分析研究获得物质、社会信息,进而依据调查信息总结成果,从而图文并茂的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给读者呈现出多年来条分缕析的研究成果。所以,在《交往与空间》中,它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结果,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或逆向、或发散、或非线性、或超三维---比较全面的提出了现实问题。好像作为多种身份的简·雅各布斯更像是在讲故事,她是在用阅历来检验城市,并不像柯布西耶、霍华德那样从“空中”看城市,而是像日常的步行者那样看待城市,她从街道开始,对邻里、人行道、交叉路口及其他公共空间进行了深入的微观研究,反对程式化的设计理论和思路。她认为正是由于规划者只注重建筑形式的美化和标准化以及客观的经济效益,才导致了城市规划的失败。她让我们尤其感受到,真正有趣的城市生活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感悟得到的,只要注意观察、有热情。敏感的意识到城市的问题不难,如果能向正确的方向改进不是易事。城市话题永远是时尚和焦点,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于是在一个各种问题纷纷涌现,每个人都在感受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问题的时代,简·雅各布斯的某种吸引力显得尤为巨大,“人在缺少什么的时候,什么对人就最有吸引力”。
以上也说明了无论是规划师、设计师等各界人士,必须对城市本质有所思考,然后才会有所见解,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才是实践。对于中国,一个城市化进程不纯粹,掺杂着各种内在或是外来理论、实践的城市大杂烩,这两本书应是呐喊式的著作。是的,他们没说要你怎么做,而是启发你,让你知道原来有很多应该做的没有做。
中国的飞速城市化与建筑在中国城市的大规模、高速度泛滥只是形不似神却似。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可以简单总结为:1.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相比,中国仍处于集中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旧的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然而开放的制度带来的又是城市中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迅速增加,进城农民工国民待遇的难以实现。与此同时,一系列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也日加严重。我国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发展早期,并已进入快速上升阶段。2.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当然这样说只能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一个表面上的比较,而实际上,我们不能片面去加快城市化,这样,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会导致以就业问题为中心的城市问题严重化。3.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单一性突出。由于没有成熟完善的城市化理论指导,而只有上级对经济生产值的笼统要求,各地政府官员、开发商们热血澎湃,各级政府争先恐后,大搞试点示范工程。而在某地建成的示范点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后,另一地便马上效仿。这样的盲目跟风,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局面,完全失去了城市的多样化。如同雅各布斯所说,城市失去了多样性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4.城市空间拓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大规模、大尺度的城市建设失去了城市可以延续的机理,无论传统风貌还是传统习俗都被这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吞噬。拉大的尺度、闭塞的空间使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愈发缺乏,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失控。
中国城市化的当今状况与四十年前美国大城市的状况非常相似。虽然背景各异,题材却惊人的相同。这需要我们从中吸取教训,真正理解城市化的意义,理解城市的内涵。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交往与空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城市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的,城市的目的在于提供宜人的人居环境。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可以真正“呼吸”的综合体,在提供给人类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时,带给人们更多的应该还有城市旺盛的、真实的、鲜活的生命力,还有这种生命力的持久、延续。而不仅仅是实体的存在带给人们一个容身之地。看看哥本哈根那些舒适的公共空间,那些悠游自在的人们,他们是互动的,融入其中的。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活力所在。城市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我们必须强调城市化是个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 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