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新形势下人防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我国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能力,以及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时机等问题进行了表述,并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近期目标以及前景预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发展战略 前景预测
0引言
以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为集中表现的“城市综合症”是世界上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作为地上空间的补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人防工程是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在国家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兴建人防工程主要的出发点是备战,而且几乎所有的地下工程都按“三防”要求建设,都是“防护空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加陕,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结合日益紧密,除具备战备效益外,更进一步发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1新形势下人防工程的建设依然十分必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人防工程的建设。1996年10月29日,全国人大
常委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以立法的形式再次明确了人民防空工程的重要性。
根据国际政治军事专家分析,世界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WWw.133229.coM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各国都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稳定的政治环境,发展科技及经济,提高综合实力。在和平的大趋势下,全球范围内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国渴望和平。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中国人民,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一个炎黄子孙才能昂首面对世界。走过了一些弯路后,中国走上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年代,很多人的国防意识淡薄了。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和平也是难以长久的。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公民都应该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但是即便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相当比例的人只知道人防工程是建在地下,竟不知“人防”是“人民防空”的简称。
现代战争是高科技战争,人防工程还能否防得住,这是很多人反对花费大量资金建设人防工程的一个重要理由。核武器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一旦大规模应用,或许也是人类毁灭的那一天;因此可以说,核战争没有胜利者;当前核武器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大范围大规模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很小。核武器已向多功能,高精度,小型化发展,不能排除核拥有国在常规武器进攻不能奏效的情况下使用小型核武器。在核武器没有彻底销毁和停止制造之前,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是陔威慑下的高科技常规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历时42d,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了38d的空袭,1 700架飞机出动近10刀架次,投弹总量达50万t,打击效果并不理想。战争以伊方失败告终,但是地下空间的防御能力,仍被证明是有效的。1998年,美国又发起了对南联盟的空袭,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出于防护的目的,人防工程需要更加封闭,更加坚固。这杆不仅造成平时使用的限制,而且用于结构和设备上的投资也大大超过了一般的地下建筑。现在,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已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资,需要吸纳多渠道的资金。商业投资者出于经济回报的考虑,自然不愿建人防工程:很多从事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甲方,他们宁愿缴纳“人防易地建设费”,也不愿搞人防工程 因此.《人防法》的社会宣传还应加强。
应该看到,我国人防建设思路发展不快。许多防护标准和防护措施还是多年前制汀的.不适应现代高科技战争的需要。平战结合,平战转换,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具体实施细则不完善.措施也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在《人民防空法》的指导下,加大人防建没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的力度,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确定调整的方向和内容,使我国的人民防空事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尽快达到城市居民所需要的防空掩蔽率。
1.2 我国已经具备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技术
这里首先应该提到地下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从建国后的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我国兴建了大批岩土介质中的地下国防工程、铁路、公路隧道和水工地下建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完全肓能力独立设计与施工各类地下工程。框架结构、板柱结构、拱壳结构外墙内框结构、墙板结构在我国地下工程中都能见到,其技术已趋成熟;施工技术中,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如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钻爆法等我国也都已掌握。与先进国家在施工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施工机械种类不全,产品质量水平低。另外在信息化施工中的自动监控技术的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
在岩土工程技术勘察方面,由于我国从工程地质勘察体制到引入建立岩土工程勘察体制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推行该体制尚未完成,各地区各层次的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参差不齐。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有些领域在学术上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比较大的是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以及大型地下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技术。可以说这些都是地下建筑学(underground architecture,的领域。在宏观上,建筑学包括的内容从单体建筑设计发展到群体设计,城市设计,城镇规划以至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在微观上,则深入到材料构造,建筑环境,室内设计,园林景观等多个领域: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日趋细致,城市规划,园林学,室内设计等内容逐渐从“大建筑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学科。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学和其他学科也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交叉渗透.使得建筑学的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地下建筑学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地下建筑属于建筑中的—种类型,过去,为备战而修建的地下建筑标准比较低,加之地下建筑除口部外,几乎没有外部造型的问题。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重视地下建筑设计.地下建筑方面的设计规范和设计资料也日趋丰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地下建筑师队伍逐渐壮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基础,虽然存在若干薄弱环节,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城市相比,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但已基本具备开发浅层地下空间的技术水平。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只要高度重视,集中力量,也是可以完成的。
1.3 部分城市大规模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时机己成熟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小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和空间容量不足,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客观必然。但大规模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时机是否成熟,根据不同的城市也应作具做的分析,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经济实力是决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人均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地价的发展常作为其标志。按有关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概念的经验判断值: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值达到500美元以上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开始成为需要;当人均gdp值进入500~2000美元的阶段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得到较为广泛的发展;当人均gdp值到2000美元以上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向高水平发展。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于20世纪世纪50年代中期陆续达到人均gdp值1 000美元的经济实力,在之后的20a左右的时间里,各国的许多大城市进入了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20世纪70年代已达到1 940美元的实力,这段时间正是日本广泛修建城市地铁和地下商业街的高潮期。发展中国家以墨西哥为例,20世纪60年代人均gdp值为640美元,20世纪70年代达710美元,之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到20世纪80年代竟达2 640美元,墨西哥从1967年—1987年的20a时间里,修建了7条地铁。
参照这样—个标准,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按当前汇率计算,1997年我国人均gdp为725美元,到2000年已经达到900美元。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已7%-8%6的水平高速平稳发展,到2002年底,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不会成为问题。而且按汇率计算,往往会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规模,所以我国实际的经济实力比上述统计结果所反映的要略强一些。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不说,沿海和内地之间,特别是西部的广大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国家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高于内地,短期内这种差距可能还要扩大。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6年,我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有172个人均gdp值超过1 000美元,其中56个超过了2000美元,最高的深圳市已达9 823美元。据报导,2001年,上海和北京两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人均gdp值分别为4 500美元和3 000美元。因此,就经济实力而言,可以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经具有必需的基础,从目前的开发状况来说,很多城市甚至是滞后的。
参考文献
【1】童林旭 地下建筑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
【2】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陈立道,朱雪岩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