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大同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2015-11-16 1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促进大同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大同市水资源存在的水短缺、水污染、水浪费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即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用水观念;合理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改革水务管理,建立高效职能;坚持依法治水,创建人水和谐。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  大同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大同市地处晋北黄土高原,总面积14112km?,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00mm左右,居全省最低水平。特别是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加上山多川少、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使雨水和沿境河水难以利用。十年九旱、风大沙多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诚了大同市资源型缺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1亿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0m?,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3%,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5%。每公顷平均占有水资源量2145m?,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5%,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4%。
1.2  水源控制性工程严重滞后
  大同市水资源紧缺不仅是“先天不足”,工程性缺水也是造成水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以水库为例,大同市在册的6座大中型水库,除册田、恒山、赵家窑3座能发挥供水效益,其余皆为干库。小型水库更是老化失修,淤积严重,淤积库容占到总库容的40%。全市水库正常年景调蓄的水量只有1.46亿m?,占总库容的18%。大同市近50年地表水总量年平均为8.34亿m,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干旱期,地表水总量也在7亿m?,但由于水源控制性工程建没滞后,从天镇县洋河、大同县桑干河、灵丘县唐河等河流流出境外的地表水平均多达3.67亿m?。
1.3  地下水严重超采
  大同市多年来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34亿m?,而多年平均地表水取水量在1.38亿m?左右,取水量占拥有量的16%。在地表水利用不足的同时,地下水超采却很严重。目前,全市地下水年取水量达3.4亿m?,已占年取水量的72%。长期超采地下水,严重地破坏了水环境。大同市市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每10年增加1000万m?的地下水超采量,到目前年超采地下水量增至5000多万m?,形成了面积为394 km?时的地下水超采区和100km?耐的降落漏斗。全市能形成基流的岩溶泉水中已经断流的占到50%,闻名三晋的水神堂泉20世纪60年代末流量达0.9m?/s,而现在已下降到0.4 m?/s。
1.4  采煤对水土资源破坏严重
  大同素有“北方煤海”之称。但由于煤田普遍具有水煤共存的特点,多年来高强度、大规模采煤,切断了地卞水脉,损害了地下水的天然储存结构和转换系统,直接导致含水层破坏,水量漏失。据测算,大同市因煤炭开采,每年损失水资源2.4亿m?。
1.5  水污染形势严峻
  近年来,大同市年废污水排放量0.9亿m?,其中工业废水6000万m?,生活污水3000万m?。在全市所监测的河流断面中,90%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重度污染占到65%,几乎到了有河皆污的地步,整个污染态势是上游轻、下游重,山区轻、平川重。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水污染已经开始由地表水向地下水和岩溶泉水扩散,以市区平原区625 km?范围内地下水污染最为严重,三、四、五级水分布面积已达134 km?,占1/5。主要超标物有氯化物、硫酸盐、氨氮、氟化物等,最大超标倍数是氨氮,高达5倍。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尽管已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7万t,但由于管线不配套,运行机制不完善,造成运行效益低、中水回用率低的不良局面。
2  大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用水观念
  科学开发利用、有效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前提,是人们必须对水资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同缺水严重,水污染也日趋加重,但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现象也较为普遍。至今,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要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就必须树立“未雨绸缪”的思想。要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节水、保水的重要性,介绍浪费水、污染水资源的极端危害性。从根本上改变全社会的用水观念,逐步形成人人珍惜、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
2.2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水源
  首先,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大力新建水库、塘坝、截潜流等拦蓄工程,一定要把能拦蓄的水都拦蓄起来。其次,要合理开发地下水,超采区一定要限制超采,逐年减少超采量,力求逐步实现采补平衡。非超采区不得增加开采量,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三,要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力度,既要建好污水处理厂,又要配套管路网络,还要制定中水回用政策,确定合理的中水水价,促进人们利用中水,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再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3  坚持节水为先,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规章制度使节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按照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发的原则,合理确定各流域和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用水指标,推进计划供水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全市社会用水单位“每月监控,逐月考核,季度小结,半年会商,全年总量控制”的制度。居民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工业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农业灌溉机井实现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制。三是完善节水激励政策,注重运用价格、财政、金融等手段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通过市场手段,以价格杠杆来推进节约用水,形成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四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五是完善水资源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体系。加快农业节水高效灌溉工程建设。依靠科技力量,改进工业用水环节,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4  改革水务管理,建立高效职能
  改革创新水务管理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统一、有序、高效职能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为的壁垒和体制的缺陷,推进水务一体化势在必行,应将“多龙管水”改为“一龙管水”,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水资源的规划、配置、利用和保护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将所有涉水职能全部划归水务 局,以真正体现出政策机构的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从而实现水务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非公有制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建立政策、市场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投资机制,引导水利行业放宽市场准人,引人竞争机制,加快建立特许经营管理制度,推进产业化运营,促进水务行业建设。
2.5  坚持依法治水,创建人水和谐
  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与进步的大事,必须以健全、完善的法制法规规范各项社会水事活动。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地方性法规,逐步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管理、节约和保护等纳人法制管理轨道。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严格执法纪律,坚决纠正水事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三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坚决杜绝拘私枉法、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做到遵有章、行有律、处有法,奖有据,营造一个良好的水法制环境,创建人水和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