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计划经济管理论文

大同市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2015-11-12 09: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大同属严重缺水城市,农业水资源匮乏。发展节水农业,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大同市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节水农业 发展 对策 大同市
  水是世界上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命之源,更是农业的命脉。大同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增加、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和用水浪费,以及节水意识淡薄、技术滞后等,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干旱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节水农业,重视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对于大同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实现全市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节水农业的概念及其技术内容
    节水农业是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总称。节水农业的核心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生物、工程、农艺、机械、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实现节约用水、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技术包括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化学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及其综合技术集成,每一类技术又包括许多方面。其中:
    工程节水技术包括雨水蓄积与灌区改造技术、减少输水系统损失的工程技术、田间节灌工程技术、行走式农机灌溉技术、设施节灌技术、减少保水系统水分渗漏的工程技术等。节灌技术又包括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下灌、膜上灌、移动式灌溉等灌溉技术,既适宜于节水灌溉农业,又适宜于旱作集雨补灌节水农业,是田间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蓄水技术、节水耕作技术、节水栽培技术、适水种植技术、水肥耦合技术、抗旱作物品种筛选、合理作物布局、培肥地力等。
    生物节水技术包括生物育种技术、生物调控节水技术、微生物肥料节水技术等。
    化学节水技术包括化学覆盖技术、抗旱保水剂、抗蒸腾剂、生根剂、植物生长激素、抗旱种衣剂、土壤增容扩蓄生化材料等。
    管理技术包括作物灌溉制度、土壤墒情监测与控制灌溉技术、产权与水价管理体系、劣质水治理与开发利用技术、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调控技术等。
2  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粮食总产已连续5年实现稳中有增,且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高,这其中节水农业建设功不可没。全市节水农业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的渠道防渗到90年代初管灌的推广,发展到现在的喷微灌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节水农业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使"靠天吃饭,凭地打粮"的传统农业逐步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升级之路。特别是近几年,大同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的机遇,以河灌区和井灌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农业节水工程。至2010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2.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7.46万hm2,其中:管灌4.18万hm2,渠道防渗2.4万hm2,喷灌 0.81万hm2,微灌0.07万hm2。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大同市水资源匮缺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节水农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2.1  水资源总量小、缺口大
  大同是典型的资源型(水资源先天性缺乏)、工程型(拦蓄能力差)、水质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水污染比较严重)缺水城市,全市水资源总量12.18亿m3,其中可利用量为8.16亿m3。本地水资源量为9.51亿m3,其中可利用量为6.3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3.18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3.93亿m3,二者重复量0.8亿m3),人均不足300 m3(297 m3),比全省平均值低54 m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八分之一。现在全市供水现状是浑源、广灵两县供需大致平衡,天镇、阳高、南郊、灵丘、大同县五县(区)依靠超采维持供求,左云、新荣两县(区)严重缺水。"十二五"末,预计全市GDP由2010年的694亿元增加到1388亿元,按万元GDP耗水量50 m3计算,需增加用水量3.5亿m3,总需水量达到8.3亿m3,加上北干线引黄年供水量1.7亿m3,年缺水量仍有1.8亿m3。
2.2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一是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全市多数灌区渠系利用系数仅0.4-0.5,灌溉水利用率约 35%左右,单方水粮食生产率0.8-1.2kg/ m3,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二是灌溉技术落后。多数地方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每亩实际灌溉定额达450-500 m3,超过实际需水量的1-3倍,浪费严重;三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大同市主要依靠降水的丘陵旱作区年降水量500-600mm,由于蓄水和保水等基础设施不足,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仅35-50%。这些地区是大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难度较大的地区,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2.3  旱灾威胁不断增加
  据统计,近55年来大同市年降水量以8.6mm/10年速度递减;共出现了20个旱年,出现频率为36%,平均每2.8年出现1个旱年;大同四季干旱发生频率依次为春季32.7%、冬季30.9%、秋季25.4%、夏季21.8%;冬季重旱年最多,其次是夏季,春季、秋季重旱年较少。秋季向湿润化发展趋势不明显;春、夏、冬季干旱均有增强趋势,造成了大同干旱化增强的总趋势。
3  可持续发展建议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技推广部门要与水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建设节水农业的合力,使全市的节水农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3.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是发展节水农业的基础。在种植园艺作物的水浇地和设施栽培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在大田生产中,在因地制宜采取低压管道输水、水畦灌溉、行走式和移动式补灌等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培肥地力、种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术。旱地要从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增强抗旱节水增产能力出发,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利用各种蓄 水保墒技术,建设田间土壤水库,提高田间水分的生产效益。灌区要从减少水资源浪费出发,发展节水灌溉,在搞好衬砌防漏等渠道节水的同时,把节水工作的重点放在田间高效节水上。
3.2  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其抗旱节水性能有极大差异。但目前的常规育种技术很难满足农业节水的需求,未来生物技术在作物种类、品种改良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强生物技术破译农作物品种抗逆、抗旱基因组成、结构的运用,进行基因重组,培养多抗基因作物品种,使抗旱、耐瘠薄、抗病虫害、优质、丰产等形状达到相对统一。
3.3  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
  当前农业节水正日趋技术精细化、工程规模化、管理制度化、设备产业化,要建立高效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应根据大同市节水农业发展的状况和技术基础,使工程与管理、水利与农艺、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等紧密结合,促进农业高效用水管理的规范化、灌溉技术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同时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4 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
    一是推广微集水工程及节灌补水技术。通过农业工程和农业生产措施,将自然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工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益。要突出抓好梯田坡面集雨补水、地下窑窖集雨、地表蓄水池等技术的应用;二是推广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通过地表耕作与地面农膜和生物覆盖的途径,降低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减少地面芤;通过适墒早耕、旋耕或浅耕灭茬,最大限度地接纳保存雨水;通过耙耱镇压、雨后或灌溉后棵(行)间中耕与耧划、免耕少耕等措施降低地面蒸发、蓄雨保墒,实现节约用水,增产增效;三是节水抗旱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要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规律,确立节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耐旱节水高产作物品种,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同时发展旱地特色作物,提高旱地农业效益。建立节水抗旱农作物品种的原种繁育基地,形成主要作物节水抗旱品种繁育体系,加快新品种(组合)的推广。
3.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全社会的农业节水意识
  只有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节水意识、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节水农业的稳步发展。因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资料散发、技术培训等途径,加大发展节水农业、节水政策、节水措施、节水技术、节水材料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节水的认识,并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节水技术培训,提高农业节水技术水平,从而达到节水目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