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的相关探讨

2015-07-28 1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电子支付,包括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平台主体的电子银行支付体系,以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组织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体系。电子银行支付体系是开展支付活动的主要渠道,自1997年中国出现第一家网上银行以来,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迅猛发展,2013年全国电子支付业务已达1075万亿。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付通(微付天下)、快钱等,它们以网络为依托,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间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保管、支付清算和信用担保服务。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于1999年首信易支付的运营,2004年以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快速增长期,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拥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的互联网金融共有250家,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已达17.9万亿,且其同比增长速度达43%,增长势头强劲。
  二是网络信贷平台。包括直接向资金使用者的网络贷款公司以及起中介作用的网络贷款中介。在P2P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在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方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
  三是众筹融资。众筹融资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的金融模式。在众筹融资领域,我国目前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如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海色网、人人投等。具体的融资模式是:当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但是缺乏资金时,可以在众筹融资网站上发起项目,针对项目设立目标金额、项目周期、回报率,吸引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四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如阿里金融推出的类存款理财产品“余额宝”,其商业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两种业态的真正交融与合作,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自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以来,其规模迅速增长至2500亿,天弘基金也由此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对于其争议一直不断,但是其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上的创新功勋卓著。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是传统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合体,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法律并不能满足这一领域的监管要求,导致了对于这一领域的立法存在空白,虽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上了人大会的议程,但是鉴于互联网金融的涵盖领域的多元性,使得立法必然难以在短期内健全。一方面,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中不可控的因素,如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使与阿里、腾讯合作推出网络信用卡的中信银行股价大跌。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纠纷,金融参与者将缺乏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的开展是基于信用建立的,所有的业务开展基本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客户间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一旦发生信用危机,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透明,同时缺少第三方的监管机构的测评和评估,势必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自2013年以来,超过六十家P2P网贷平台出现的倒闭现象警醒着我们,信用危机已“走进”互联网金融。
  (三)运营风险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电脑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网络金融诈骗等极易引起的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资金的损失,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如果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安全和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并没有建立保护个人隐私的完整机制,这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是无法现场确认各方合法身份的,所有的交易信息均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无法进行传统的交易以及信息确认模式,此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有可能被非法盗取或篡改。个人资料频繁泄露、钓鱼网站的频繁出现、网购支付不安全事件的屡发,正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又一个风险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
  一是要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的保护、信用体系、电子签名、审查机制和准入机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来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二是需要及时地立法跟进,来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的开展,这也只有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和行业监管,才能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此外,尽快针对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
  (二)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在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之前,首先要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约束。正由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再加上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审查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没有资质和实力的公司进入该行业,使得整体行业环境鱼龙混杂,迫切需要行业自律,创建公平良性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最大的优势是它拥有数据信息和平台,但是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对数据 进行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评分机制,信用审核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数据来监测自身风险能力以便形成自身安全的营运环境,用户也可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状况以及营运状况的查询,实现数据的市场价值,由此来建立统一的、标准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信用体系。与此同时,要采取加大互联网金融安全投入、建立行业安全标准等来应对网络数据丢失以及恶意的互联网攻击,从根本上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商业合作,共享金融数据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掌握客户平时的生活数据,未来这些数据将在客户进行互联网贷款、购买保险、理财等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些数据可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有据可查的信用数据,为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然而金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目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弱势,利用传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金融业共享数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新的发展领域,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未来一个重要的基础支付方式,目前互联网金融运用最广泛的是客户群为出生在80年以后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十年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比较传统的支付方式,他们更偏好于第三方支付或网银。虽然移动支付在国内才刚刚兴起,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完善,鉴于国内移动市场的不断,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以及对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看好,阿里和腾讯正是看到了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庞大,推出“嘀嘀打车”、 “快的打车”来提前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未来的移动支付必将部分的挤占现有传统银行卡的业务,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新的发展领域。
  (三)中小企业是网络信贷发展的立足点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现状,由于以往的商业银行一般偏好贷款给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企业,但是,近些年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大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业务竞争开始加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云计算进行信息处理,建立可靠实用的信用审核体系,再有网络信贷比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具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使中小企业业务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网络信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四)金融脱媒是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发展机遇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传统的商业银行,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下降,社会融资方式必然由传统的间接融资转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在这一机遇中必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许多积极地影响,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众筹融资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将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2013(8).
  [2]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1).
  [3]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
  [4]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
  作者简介:庄博丞(1988-),男,山东临沂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王智勇(1969-),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