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

成都市第三方理财市场发展的现状综述

2015-09-28 08: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理财已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到国家财政政策的微小变化,小至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无不牵动着百姓的神经。可以说,理财生活的质量已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这几年,股市的涨跌,百姓财富的增长使中国中小投资者的队伍空前壮大。再加上目前通货膨胀的势头高居不下,人们对自身现有的财富普通缺少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从长期来看,投资者群体的不断增长和成熟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一、成都市理财市场中第三方理财机构分析
  根据《中国高端人群消费行为研究报告》2009年版,将高端人群定义成满足如下条件之一的人群:
  (1)个人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
  (3)政府机关单位领导人
  (4)名牌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中的博导、学科带头人
  (5)有成功历史的自由职业者或专业人士
  (6)EMBA班就读学员
  (7)拥有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卡
  从成都市目前的高端理财产品市场的参与者来看,和其它一些城市如:上海,北京等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以传统的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专门的理财部门。他们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和信托为代表。
  第二大类理财市场参与者是以“第三方理财”代表的各种理财机构。第三方理财正在中国悄然兴起。此种业务发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香港、台湾很多年前就起步了,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于北京、上海及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这类公司从事的业务类型非常类似,第三方理财机构从机制上来说更加灵活,有利于理财产品的设计和筛选,由于相对于上述庞大的金融机构而言,第三方理财机构更为灵活小巧,因此第三方理财机构推出产品的时间快、种类多,并且能设计一些独有的高端产品。此外和银行庞大的人工、网点建设等运营成本相比,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运营成本较低,在定价上也更有优势。还有,第三方理财机构不经手客户资金,能保持客观中立,从各个供应商中筛选产品,做好风控和尽职调查。目前在成都这类理财机构很多,其水平也参差不齐,总的来讲,有实力的公司并不多。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2008年进入成都市场的“诺亚”公司。“财商人生理财顾问有限公司”从今年5月起开始在成都建立财富管理中心,刚完成了第一批的人员招聘,他们的产品主要以销售投资连接产品为主。
  此外还有一家本地的公司“四川汉和理财顾问有限公司”,这种公司成立于2009年,在2010中国(成都)金融总评榜中获得“年度最佳第三方理财机构”。此外值得关注的事,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上理财网站开始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第三方理财网”,“第一理财网”等,这些网站虽然没有相应的分支机构在成都,但他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展示,发展用户,从而实现了跨地域的理财机构的功能。当然,成都还有更多的一间办公室,几个人组建而成的理财公司,他们一方面凭借自己各自的人脉关系,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来,另一方面,很多并不是真正通过理财来获得收益,他们许多时候是通过理财为入口,掌握客户,进而为客户提供其它如货款,抵押等其它经纪业务。因此他们的赢利模式相对而言还不够清晰,大多数时候处于什么赚钱就作什么业务的处境。
  对第三方理财,总的来讲,相比于沿海地区,内地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很多人还不太清楚这一新生事物,在打理财富的问题上,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银行、保险等大金融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将近万家,但服务的客户量和客户总资产量恐怕连冰山的一角都不能及。不过随着高净值客户的平均年龄的降低,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随着一批真正为客户作想,做到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出现,新一代的年轻人应能很快接受这一新生事物。
  二、设立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建议
  总的来看,成都市目前的高端理财市场还是处在一个传统金融机构占主导,而新兴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正在逐步进入的阶段,其中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除了极少数有一定知名度的规范的理财机构进入外,这一市场中还主要是一些缺乏实力的小公司,对一些知名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而言,不会形成威胁,未来第三方理财机构将要面临的更多的不是同行之间的竞争,而应该是如何培育成都的第三方高端理财的市场,如何改变人们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依赖,如何建立品牌形象,获取高净值人群的信任。要做到这点,有不小的难度,毕竟要改变客户的投资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首先要转变他的思想,改变的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通常而言,对于这些一定程度上算成功人士而言,由于他们通常都比较自信,要做到这些会比普通人更困难。(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娴楠.居民理财理论体系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J].金融论坛,2006,(10).
  [3]高俊阳,马毅.浅析招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对外经贸,2012,(0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