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艾丽斯沃克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艾丽斯沃克毕业论文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中文译名《外婆的日用家当》。《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主要塑造3名典型的黑人女性:母亲、迪伊和麦吉。三人在文中的发展选择反映出母女三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态度并导致各自不同的命运。母亲是黑人大众,尤其是黑人妇女的典型形象,是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迪伊象征着黑人民族文化运动中的激进者和盲目追随者;麦姬是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同时是美国黑人伤痛文化的象征。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思想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黑人纷纷起来反对别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他们主张在保持黑人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同时,黑人文化民族主义也悄然盛行,大量黑人开始觉醒,他们不在以黑为耻,开始排斥充满苦难和不公的美国黑人伤痛文化,而寻根于非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黑人陷入了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迷茫之中,作者正是以此为背景表达自己对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

扩展内容: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的作者是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代表作之一。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女,普利策奖得主、小说家、诗人和社会运动人士,她在作品中反映黑人妇女为自身权利而奋斗,获得广大的回响,其代表作品有《紫色》(The Color Purple)。由其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紫色》,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黑人为题材的电影。电影的主要演员几乎全部为黑人,参与影片摄制的工作人员也大半为有色人种。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外婆的日用家当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丽斯·沃克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中文译名《外婆的日用家当》。《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主要塑造3名典型的黑人女性:母亲、迪伊和麦吉。三人在文中的发展选择反映出母女三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态度并导致各自不同的命运。

母亲是黑人大众,尤其是黑人妇女的典型形象,是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迪伊象征着黑人民族文化运动中的激进者和盲目追随者;麦姬是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同时是美国黑人伤痛文化的象征。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思想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黑人纷纷起来反对别人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他们主张在保持黑人尊严和个性的前提下,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扩展资料: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历史语境。全文共分六章。前两章分别介绍了作家作品、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本文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通过小说中的三位黑人女性,分析了她们折射的历史语境。通过聚焦于《外婆的日用家当》中三位黑人女性的历史文化身份,我们得知小说中黑人文化传统的极端守望者母亲,同时也是独立自主黑人妇女代表。

民族文化艺术的寻根者大女儿迪伊,她也是民族斗争的代表;家庭历史遗产继承者小女儿麦姬,同时也是伤痛历史文化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论《紫色》中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 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的背景: 艾丽斯•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最重要的黑人女作家之一。黑人妇女问题一直是沃克创作的重点题材。沃克的作品《紫色》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等三个大奖,黑人女性文学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前人多研究小说揭示的黑人妇女所受的性虐待,家庭暴力,及其情节中姐妹的选择以展现妇女主义小说的内涵和社会意义。比如,徐璐璐从小说的姐妹的选择上进行分析,揭示《紫色》中依靠妇女之间的相互关心与支持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与自由的妇女主义的特征。任玉鸟从强*主题进行分析,揭示了《紫色》中性解放对妇女觉醒,自我认可的妇女主义的特征。李小冰关注《紫色》中同性恋,揭示妇女主义肯定女性身体对女性觉醒作用。 这些研究有的局限于对艾丽斯•沃克小说概括性的分析父权制下黑人女性妇女主义小说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有的仅从沃克小说的强*主题,来分析性解放对妇女觉醒,自我认可的妇女主义的特征。很少有人同时运用多个妇女主义小说的特征对沃克的《紫色》中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进行全面的分析。本论文通过系统阐释妇女主义定义,父权制传统性别角色的不合理性,来深入的探讨《紫色》中所体现的父权制下的妇女主义。 选题的意义: 《紫色》在讲述女主人公在获得新生的同时,也讲到了那些曾经压迫过她的黑人男性的转变,最终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之间达到了和谐共处。沃克的妇女主义超越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完整。在种族、性别问题还普遍存在的美国,沃克在《紫色》中提出的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她的妇女主义的提出,也是对传统女权主义,特别是黑人女权主义的一个巨大贡献。沃克的态度、种族、性别和阶级问题和她寻找黑色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她的生活经验中。从小说的语言、内容及故事发展所处空间和时间上来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父权制下妇女主义。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系统地解析了《紫色》中父权制下妇女主义。首先给出了艾丽斯•沃克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紫色》的梗概,黑人女性小说一般所具有的特征,妇女主义简介;其次揭示黑人妇女的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来自白人和黑人的双重压迫;深入研究黑人女性姐妹情谊,话语权,莎格和西莉短暂的同性恋,黑人妇女与男性的关系,《紫色》中妇女主义的创作意义,最后,展现建构的一个走向经济独立,拥有话语权,精神自由,性解放,和谐团结的两性关系的理想社会。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妇女主义的定义和特征;如何从内容,情节,社会意义上分析小说中父权制度下的妇女主义,从性,物质,心理,精神欲望体现妇女主义小说的进步意义;如何系统地分析《紫色》妇女主义消除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重要意义。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论文提纲 第一章:简介 第二章:父权制下黑人妇女命运 父权制的定义 黑人妇女的肉体精神双重折磨 父权制下西莉命运的抗争 作品中其他妇女的受压迫命运 黑人妇女受压迫的悲剧因素 父权制下不合理的两性定位 西莉对不合理传统的内化 黑人妇女受压迫的典型代表 莎格与其情人们的性格对比 索菲亚与哈泼的性格对比 第三章:父权制下黑人女性和谐命运的体现 姐妹情谊的定义 西莉和耐蒂的姐妹情谊 西莉和索菲亚的姐妹情谊 通过姐妹情谊西莉的觉醒 从传统性别角色中性解放的体现 莎格和西莉短暂的同性恋 作品中黑人妇女与男性的关系 第四章:《紫色》中妇女主义的创作意义 对非洲女性的新认识 对其他妇女主义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个全新的团结的妇女主义社会 第五章:结论 4、总体安排与进度 20XX年 9月10日 学生开始查找资料 9月23日 学生确定写作方向 9月30日 学生和指导教师联系,确定选题 11月12日 学生提交第一稿开题报告 11月15日 全体指导老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召开开题报告审题会 11月22日 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定稿 注: 学生须在完成开题报告定稿后方可离校 20XX年 3月2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 2. 师生联系表 3. 文献综述定稿(3000字) 4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初稿(占分60%) 5月10日 学生返校修改论文 5月20日 学生上交毕业论文二稿 5月30日 学生上交: 1. 毕业论文定稿(占分40%); 2.《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在教师指导下统一填写); 3.实习日记(24篇); 4. 实习报告(3000字); 5.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填写相应评语并加盖红色公章) 6月5日 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6月20日 毕业论文第二次答辩 (具体时间以教务处统一安排为准) 5、课题研究准备情况(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等)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 Walker Alice. The Color Purpl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82. Hu Quansheng.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omanism.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provides copious short fictions on womanism. Hassan, Ihab. Pluralism in Womanism Perspective.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Mchale, Brian. Womanism fiction. London and New Yolk: Routledge, 2001. It provides copious womanisrn fiction and relative comments. 王冬梅,妇女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本书主要介绍了妇女主义小说的叙述手法。 伍红军,《父权二元世界的解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 本论文主要介绍父权二元世界的解构的概念和特征。 高树娟,《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美国文学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代表作品 容丽春,《妇女主义小说》,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本书介绍了美国妇女主义小说主要人物。 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 1. 本学期学习《美国文学史与选读》,通过文学课上张老师认真的讲解,对文学类论文的框架和基本的理论有了掌握。 2. 学校图书馆有关的书目 3. 中国期刊网有相应的文献资料 4. 学院资料时也有相关资料 6、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有无创新内容、选题的合理性、开题条件是否具备、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On the Conflict of the Short Story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is a story about an Africa-American family’s daily life and their spiritual world, reflecting their embarrassed condition and cultural plight.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characters in the passage: mom, Maggieand Dee and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s form the conflicts in the story. The most incompatible conflict is their different views on the African culture. Mom and Maggie living a traditional way of the black clashed with Dee who praised the opinion of the white. Mom was a typical black woman, “large, big-boned, with rough, man-working hands” and little education. Doing very hard work like “knocking a bull calf straight in the brain with a sledge hammer” and “breaking ice to get water for washing”, she sustained the whole family laboriously. From her, we see the glittery virtue of hard working of the black women and the great love of a mother as well. Her little daughter Maggie was a shy and conservative girl inheriting theculture from her mom. While without the beauty and braveness, she knew the exact way of THEIR life. However, De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m. Accepting the 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white people, she knew littleabout her culture, despised the black and even hated her identity. She hated their house very much and she did not want to bring her friends to her mom and sister. Her mother tolerated her, raised the money to send her to school and felt proud of her. But she returned this love by detesting and leaving the family. The great virtue and the bitter experience of the black could not evoke her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but the anger and shame instead. The infection of the white's culture made her ignoring the love and beauty of her family and her race. However, Dee had a big change later. Influenced by the Black Power Movement, she got interested in her own culture. The house, the bench, the churn and the quilt, all these things that were used to make her disgusted delighted her then. Following the “fashion” of the movement, she intangibly and surprisingly found the “value” of her family. But it is a pitythat Dee only formed a shallow view on her culture. She said the language of the East Africa “a-su-so-tean-o” to her mother, knowing little that they came to America from West Africa. Neglecting the history and the love of the everyday use, she just wanted to keep them as ornaments to make a parade. Maggie, to the opposite, had a different view on the culture. Though did not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everyday use, she knew everything's history------who made it, how to use it and how to make it.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ir culture is the quilt made from pieces of dresses. Through the skillful hands and united work, the old pieces turned into beautiful quilts, with lone star pattern and the picture of walk aroundthe mountain. These quilts are not only the reflection of the wisdom and diligence of the black women, but also impregnated with the love of the family members. Different from Dee’s opinion of “hanging them”, Maggie considered them to be a souvenir of the grandma Dee and she knew how to quilt herself. She would use them as quilts, as the way the black should do. In her hand, the quilts could hold that family-love and pass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living way of black people. Comparing with Dee, the real value of quilts could show only in Maggie’s hands. And that was why mom gave the quilts to Maggie at last. Through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he story reflects the conflict of the society to us. Dee is a black girl trying to enter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 namely the white world, well-educated but knowing little about her culture. Maggie is capable to pass down the precious culture, but she pays the price of living in a less-open environment and giving up high education. And that is the problem. Living in America, being educated in America and attempting to succeed in America inevitably force black people accept the opinions and living way of the white world, possibly make them forgetting or despising or abounding their culture. The disdaining and banishing to the black culture from the white world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at. That is Dee who is typical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world. Through the conflict, we see clearly the plight of furious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also the writer’s hope of preserving the blacks’ culture.

爱丽丝沃克紫颜色毕业论文

要不参考一下这个吧摘 要: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堪称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述黑人妇女西丽亚的顺从——觉醒——抗争——和解的成长历程向人们传达了和谐的思想。一、艾丽斯·沃克和她的《紫颜色》艾丽斯·沃克(1944- )出生在佐治亚州一个佃农家庭,大学时开始创作,凭借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跻身当代美国文学重要作家的行列。她的代表作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刚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并为作者赢得了美国文学最重要的奖项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紫颜色》以一封文字稚拙的短信开头,饱含着深沉的痛苦,揭示了一幅可怖的画面,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故事大约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时间跨度约30年,主要讲述的是西丽亚的生活,同时以其妹耐蒂逃离家门后在非洲的经历作为呼应。在美国南方佐治亚乡村,14岁的黑人女孩西丽亚惨遭“父亲”阿尔方索奸污并两度怀孕,两个孩子生下后即被人抱走。之后,“父亲”又将她嫁给某某先生。妹妹耐蒂不堪忍受“父亲”的骚扰前来投靠西丽亚,姐夫某某先生却企图占有她,未能得逞后恼羞成怒将其赶出家门。耐蒂逃脱魔掌,跟随一位传教士的家庭前往非洲,照顾对方的两个孩子。此后30年西丽亚再没听到耐蒂的任何消息。与此同时,西丽亚过着无爱而苦难的生活。她丈夫的情人,莎格·艾弗,一位黑人女歌手身患重病,被某某先生带回家中,在西丽亚的照料下逐渐康复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姐妹情谊。由于莎格的帮助,西丽亚发现了某某先生多年以来一直隐藏的耐蒂写来的信件,高兴地了解到妹妹还活着并且在传教士的妻子死后嫁给了他,两个孩子原来竟是自己的亲身骨肉,被传教士夫妇收养并长大成人。在莎格的启发和引导下,西丽亚逐渐成熟并要求独立,她离开某某先生,和莎格一起外出闯荡。后来,西丽亚了解到阿尔方索其实是她的继父,她的亲生父亲因生意上的成功遭白人忌妒被用私刑绞死。继父阿尔方索为了霸占财产,对西丽亚隐瞒了实情。阿尔方索死后,西丽亚继承她亲生父亲的财产,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同时精神上也获得了新生。在她蒸蒸日上的时候,某某先生的生活却日渐凄惨。西丽亚离开后,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差点因此丧命。他终于开始反省和改过,成为西丽亚的朋友。最后,耐蒂和传教士带着孩子从非洲回来,一家人幸福团聚。自出版以来,《紫颜色》就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注意力,有关评论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主题丰富,风格独特,评论者中有人探讨书中的种族压迫和黑人解放问题①,有人关注女权主义②,更多的人聚焦于其中的妇女主义(womanism)③,也有不少评论者谈论它的语言和书信体叙事形式④,不一而足。二、顺从和失语服从和失语是远古以来男权意识强加在妇女头上的锁链,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已有体现。例如,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爱上自己亲手设计的雕像,并借助女神的力量赋予其生命的故事或许就是后世要求女性顺从的男权思想的滥觞。另一个希腊神话人物菲洛梅拉(Philomela)被姐夫蒂留斯强奸后割去了舌头并加以囚禁的故事隐喻了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压迫,备受失语症煎熬的命运。西丽亚就像菲洛梅拉一样是个失语症患者,而使她失语的有两种力量: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前者剥夺了她作为黑人的话语权,后者剥夺了她作为女性的话语权。这两种力量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就是她的继父阿尔方索。他是白人社会和黑人男性的结合体,是种族歧视和男权思想共同造就的怪胎,是个十足的“白化病”患者。对待白人他卑躬屈膝、讨好巴结,对待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他任意欺骗恐吓、肆意侮辱。西丽亚的母亲自第一任丈夫被白人绞死后就变得疯疯癫癫,再嫁阿尔方索后完全听命于他,没有丝毫的自我意识和话语权可言。母亲的生活反映了妇女饱受压迫的命运,而西丽亚的早期生活正是她母亲所受压迫的缩影。年仅14岁的西丽亚还正处在懵懵懂懂、充满幻想的未成年期,就已经被阿尔方索多次强奸并生下两个孩子。可怜、无知、充满恐惧的西丽亚被继父嫁给或者不如说倒贴一头母牛卖给了并不爱她的某某先生为妻,替他干家务和照顾前妻留下的一堆孩子,实际上成了他的劳动机器、打骂对象、泄欲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她没有一点权利和自由,连选择一件紫色衣服的权力都没有,因为丈夫不会同意,更不会出钱为她买这种颜色鲜亮的衣服。因此,她别无选择,只有买丈夫允许的蓝色布料来穿。这代表忧郁和悲伤的蓝色正象征了西丽亚苦难的岁月。长期的压迫和侮辱以及无爱的婚姻使西丽亚的生活暗无天日,她只有痛苦和无穷的劳作相伴,没有一丝一毫的快乐,整个人完全物化了,既缺乏自我意识,也不敢反抗,生命之花几乎凋谢。麻木的她只能给上帝写信来诉说自己的苦闷和困惑。她的这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的生存状态直到黑人女歌手莎格的出现才有了改变。三、觉醒和反抗西丽亚的觉醒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和精神,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开始于莎格到来之后。此前的西丽亚悲观、麻木、失望透顶,在对上帝的满心怀疑中,仅仅靠着对远方杳无音信的妹妹的一丝牵挂而勉强活着。但在莎格前来养病的过程中,一切都改变了。莎格美丽大方、热情奔放、自由自信,具有独立意识,在西丽亚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同时爱上了这位勤劳善良却饱受压迫的姐妹。在莎格的启发和指导下,西丽亚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的奥秘,重新认识了“上帝”。莎格给了西丽亚一种归属感和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鼓励和引导她走出自卑的阴影,在女性团结合作、争取平等和自由方面为西丽亚树立了榜样。她首先帮助西丽亚认识自己的身体,她像母亲一样给西丽亚上了一堂生理卫生课。西丽亚从男人那里得到的只有伤痛和耻辱,没有丝毫的爱,而莎格和她的同性恋关系唤醒了她的性意识,以浓浓的爱意拯救了西丽亚。莎格给予西丽亚的最大帮助是解放了她的思想。她指出,西丽亚心中的上帝只是白人的上帝,她对西丽亚说:“上帝在你心里,也在大家心里……上帝既不是她也不是他,而是它。”⑤她又进一步颠覆了代表男权和男性的上帝:“男人腐蚀一切,他坐在你的粮食箱上,待在你的脑子里,收音机里。他要让你以为他无处不在。你相信他无处不在的话,你就会以为他就是上帝。可他不是。”⑥从莎格那里西丽亚获得了对于上帝的新的理解: 上帝即精神,上帝即自我。除了莎格之外,西丽亚身后还有耐蒂、索菲亚等黑人姐妹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个主要由黑人姐妹组成的强有力的黑人群体同盟,正是有了这些黑人姐妹的爱和支持,西丽亚才有了反抗压迫的勇气,也正是有了姐妹同盟的存在,西丽亚的反抗才具有更广泛的和更高层次的含义。终于有一天,逐渐成熟起来的西丽亚对讥讽她的丈夫自豪地宣称:“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难看,还不会做饭……不过我就在这里。”⑦这不啻于妇女解放的宣言,向一贯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某某先生以及所有男性宣告了自己的存在,让他们受到了震撼,彻底颠覆了男性一厢情愿营造起来并沉醉其中的单极世界!发现了自我和找到自信的西丽亚开始了抗争:她积极争取独立、平等和全部做人的尊严。一直沉默的西丽亚爆发了!她所有的不满和愤怒在发现某某先生隐瞒了她妹妹耐蒂写来的信件之后终于倾泻而出,她几乎要杀了某某先生,但最终还是在莎格的指点下采取了明智的斗争策略:和莎格一起离家出走,到孟菲斯去闯世界。西丽亚在发现信件之前的遭遇和希腊神话中的菲洛梅拉姐妹的境遇十分相似,她们都遭受了压迫,都被剥夺了话语权,都受到了蒙蔽。但菲洛梅拉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悲剧,姐姐普洛克涅的狂怒把整个家庭带入死亡的深渊。姐妹二人出于报复杀死了姐姐和蒂留斯所生的儿子,做成人肉餐献给蒂留斯享用,结果惹怒了众神,遭到了惩罚,被分别变成了麻雀和夜莺,而同时蒂留斯也被变成了一只戴胜科鸟。西丽亚的故事大部分是悲剧,但结尾是喜剧。在周围女伴——尤其是莎格——的帮助下,她的狂怒最终朝良性发展。她压抑无限的悲愤放弃了复仇的想法离家而去,凭借自己的奋斗穿上了向往已久的象征尊严和高贵的紫色衣服。西丽亚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是整个世界!四、和解在这个男女二元的世界上,任何一方的解放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是相对于对方而言的,彻底离开了男性,女性的解放也就无从谈起。西丽亚在有意无意之中遵循了这一原则。在经济和精神上获得独立和自由的西丽亚并没有像以前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妇女那样,以牺牲家庭为代价,或者与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性世界彻底决裂。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像西丽亚这样具有反叛精神的妇女,这些女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获得自身的解放,常常不得不离家出走,抛夫弃子,其代价相当昂贵,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就是一例,她的出走就是反叛。美丽善良、富于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娜拉在极度伤心之余离家出走,却四顾茫茫,找不到归宿。作者易卜生在该戏剧中提出了问题,但是没能指出出路在何方。从作者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再如,《觉醒》中的贵妇人埃德娜在觉醒之后却深感孤立无援,在找不到爱情和自由的情况下,最后只得抛家弃子投海而亡。这两位颇具反叛精神的女权主义者为了自由和独立不惜代价,实在令人钦佩。但可惜,她们由于自身所处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局限都不具备走向独立的基本条件:经济独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⑧娜拉和埃德娜要真正取得独立光凭一点反叛精神是不够的。黑人妇女西丽亚成功了,她不仅具备强烈的反叛精神,还通过双手为自己赢得了经济独立,这正是她身上超越前辈的最可贵之处,也是她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她到孟菲斯后以做裤子谋生,并很快创办了自己的裤子有限公司,为赢得自由和尊重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更值得钦佩的是,西丽亚不仅找到了自我,获得了渴望已久的自由和独立,而且重新赢得了男性世界。她的丈夫某某先生是黑人男性的代表,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在肉体上折磨西丽亚, 而且在精神上加倍折磨她, 并在公共场合侮辱她, 对于西丽亚与妹妹耐蒂长时间的分离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西丽亚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确实遭受着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和压迫。如果她的亲生父亲没有被白人所害,她的人生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⑨但是,纵观全篇可以看出,她们是种族主义的间接受害者,更是黑人男性的各种邪恶行为的直接受害者。对于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黑人男性也难辞其咎,比如阿尔方索强奸了西丽亚,并且丝毫不考虑她的意见,将她“嫁给”某某先生;受某某先生的影响,其子哈波打跑了自己的老婆索菲亚;而索菲亚的妈妈一生受尽了她爸爸的虐待。小说中某某先生与西丽亚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作者关注的重心。某某先生虐待西丽亚,拿她不当人看,西丽亚对他一度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西丽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屑于叫他的名字阿尔伯特,而代之以“某某先生”。她的离家出走对阿尔伯特打击很大,他的生活难以为继,为自己过去的恶行付出了代价。他痛定思痛,认真反省并悔过自新。在故事的结尾,西丽亚在他反省之后才称他阿尔伯特,表示对他的认可。总之,西丽亚走过的是肯定——否定——再否定的曲折历程,从完全顺从男性世界开始,然后是觉醒和反抗,颠覆男权世界获得彻底独立,到最后又重新赢得男性世界的尊重,仿佛画了个圆,但这回归点就其内涵和本质而言已经远远高于出发点之上:在出发点上,她是奴隶和工具,除了生死不明的妹妹以外,不爱别人也不被人爱;在回归点上,她享有自尊、自由、独立和尊重,是完整的人,爱别人也享有周围人的爱。五、结 语在文学长廊的众多女权主义人物中,沃克笔下的西丽亚与众不同,她不仅获得了经济的独立,精神的拯救,而且回到了家乡,与认真反省后的丈夫达成了和解,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建男女两性相互宽容、理解、和睦共处的理想社会,重建和谐的精神家园——人类梦想中的伊甸园。另外,纵观美国黑人文学和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许多多经典作品中的文学人物与西丽亚都有着十分相似或者相同的经历,比如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中的“我”。西丽亚所走过的顺从——对抗——和解之路正是这些人物在自身与外在世界的矛盾冲突中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从这个角度上讲,西丽亚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她的成长历程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① 王成宇.《紫色》与艾丽丝·沃克的非洲中心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1, (4): 30-36.② 赵威.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女性成长历程——浅析《最蓝的眼睛》与《紫颜色》的相似性[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 (3): 141-142.③ 孙薇, 程锡麟.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J].当代外国文学,2004, (2): 60-66.④ 陈健.浅析《紫色》的书信体风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58-60.⑤⑥⑦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170,172,183.⑧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⑨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62.

哇。。 跟我一样啊。我也马上毕业勒. 也要写论文.老师发勒一张题目单子下来.看傻眼勒. 都是我不会的话题. 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谈交际法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3、论Internet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4、试谈简笔画教学法 5、试论英语教学的情景创设 6、谈如何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 7、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8、双重活动教学法中跨文化教学 9、外语教学的和谐气氛与有效交际 10、第二语言习得与幼儿英语教育 11、试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2、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3、完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4、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问题 15、兴趣活动交际 ---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6、论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 17、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动机因素 18、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 19、中西方文化差异——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0、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引入 21、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22、EFL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与课堂互动 23、EFL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错误纠正 24、试论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5、素质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 26、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27、论英语素质教育在落后地区县乡小学实施的困难 28、试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9、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30、浅议农村小学提高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31、素质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实现 32、谈现代小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3、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 34、非智力因素在小学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 35、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实践思路 36、论我国与美国的外语教育及改革 37、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 38、英、汉价值观念与礼貌用语 39、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40、试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 41、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 42、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43、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 44、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45、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 46、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探索 47、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48、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 汉英翻译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49、如何发挥电教设备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50、浅议外语电化教学 51、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2、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 53、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4、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及解决策略 55、简笔画—英语教学中简单高效的教学手段 56、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57、电子辞典与英语教学 58、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59、母语在基础教育各阶段中的作用 60、试论如何提高大班课堂教学的效果 61、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62、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少儿英语教学 63、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64、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65、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66、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67、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68、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69、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的影响 70、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71、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72、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73、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4、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5、教师教学行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76、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研究 77、教学法实践调查报告 78、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79、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80、家庭教师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利弊 81、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82、小学英语课堂上的Daily Report 83、中外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84、中外教师课堂鼓励性用语比较 85、中外教师对学生总体要求之比较 86、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原则 87、浅谈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模式 88、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作业布置法的实践和研究 89、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英语课堂 90、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外语学习倾向 91、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92、试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3、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94小学生英语听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95、培养和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方法 96、巧用传媒资源优化英语教学 97、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思想在指导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98、浅谈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艺术 99、低龄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100、肢体语言在低龄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01、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03、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专业的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技能) 104、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105、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6、简笔画-英语教学中简单高效的教学手段 107、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少儿英语教学 108、教师教学行为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09、小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 110、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11、试论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11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浅谈英语教学基本环节的实施 114、谈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115、谈课堂活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116、谈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角色 117、谈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8、如何实施英语交际教学法 119、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排除汉语的干扰 120、如何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121、如何设计情景教学 122、优秀语言教师素质--专业学生的观念调查 123、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24、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交流 125、多媒体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6、英语教学活动中作业布置法的实践与研究 127、论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师生互动 128、英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参与和渗透 129、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130、On the Practical Ways to the Improvement of Four English Skills in primary School 131、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132、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33、How to assess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134、The art of questioning in English class 135、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nglish teaching 136、Micro-teaching and Student Teacher Training 137、On English Test Design 138、Question-Answer Techniqu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aking Ability 139、On Bilingual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140、How to Design Question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141、New Concepts of Modern English Teaching满意请采纳

一、文学 1、一个值得同情的复仇者 --- 评希思克力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2、小议《红字》中红字的寓意 3、试论马克�9�9 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4、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5、“罪”与“罚”的对立统一 --- 浅析《红字》的主要人物 6、一个复杂的人 ---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克后性格分析 7、论《呼啸山庄》 --- 原始古朴与文明理性的交错色彩 8、一人分饰两角 ---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 9、思嘉的精神家园 --- 陶乐 10、是母亲,还是情人 ---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太太的任务性格 11、善恶交织的心灵挣扎 --- 透过小说《威廉�9�9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9�9坡的善恶观 12、五颜六色的语言世界 --- 论英汉语言中的颜色与颜色词 13、恐怖与美丽 --- 浅议爱德加�9�9艾伦�9�9坡的恐怖小说 14、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任务的两面性 15、爱的超越 --- 浅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的描写 16、《简�9�9爱》中的女权思想评析 17、死亡,人生永恒的主题 ---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与《死之念》之比较 18、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19、The Charm of Lady Chatterley 20、奏响生命的新乐章 --- 浅析艾立丝�9�9沃克的《紫颜色》 21、安诺波佩 --- 南太平洋上美国社会的幻灯片 22、站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 《荆棘鸟》和《穆斯林的葬礼》的比较赏析 23、Domby and Son --- the Portrait of a Capitalist 24、“女权主义”运动与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5、从《苔丝》看哈代小说的悲剧意识 26、谈简�9�9爱的叛逆性格 二、教学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中学外语教学:问题与思考 3、谈交际法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4、论Internet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5、试谈简笔画教学法 6、试论英语教学的情景创设 7、谈如何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英语课堂 8、重视语篇结构分析,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9、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双重活动教学法中跨文化教学 11、高中生心理特征与英语教学 12、外语教学的和谐气氛与有效交际 13、第二语言习得与幼儿英语教育 14、试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5、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6、完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7、搞好语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18、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问题 19、兴趣活动交际 ---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0、论英语课外活动的开展 21、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动机因素 22、中学英语情景教学法初探 23、浅谈如何使用新编英语教材,搞好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24、中西方文化差异1: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词汇学 1、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现代英语词汇迅速发展的源泉 3、网络英语的词汇类型及其特点 4、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 四、教育学 1、素质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2、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3、论英语素质教育在落后地区县乡中学实施的困难 4、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5、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6、浅议农村中学提高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7、素质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实现 8、谈现代中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9、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 10、非智力因素在中学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 11、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及其实践思路 五、语言学 1、论我国与美国的外语教育及改革 2、谈谈英语委婉语 3、矛盾语言中的和谐与统一 4、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 5、浅谈禁忌语和委婉语之关系及各自用途 6、英、汉价值观念与礼貌用语 7、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8、试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 9、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语言体现 10、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11、中学词汇教学之我见 12、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六、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七、翻译 1、文化差异与英汉习语翻译 2、浅析《虞美人�9�9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三中英译 3、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4、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 5、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探索 6、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7、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 汉英翻译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八、电化教育学 1、如何发挥电教设备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浅议外语电化教学 3、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沃斯毕业论文写作

一、Protein & Cell期刊历史以及定位 Protein & Cell创刊于本世纪初,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Nature集团负责海外发行,2012年首次被SCI收录。其编辑部位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内,曾长期被研究所学生作为所刊看待(类似于中科院遗传所的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其主编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生物物理所前所长饶子和院士。从其创刊背景来看,该杂志更多的聚焦于结构生物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杂志逐步成为了一本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其不仅发表生物物理学相关研究,也发表基础细胞生物学、干细胞乃至病毒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内容。 其2012年首个影响因子为分, 2019年则已经上涨至分,而更惊人的是,预计今年6月份公布的JCR报告中,其影响因子可高达分 ,一举超过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ports这三本综合性期刊。鉴于目前的政治导向,扶持国产期刊成为了趋势。科技部发布的破四唯文件中,明确要求对科研评价采取代表作制度,而 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 。因而,国产期刊未来必然是科研人员争夺的焦点。 Protein & Cell作为的少有的国产高影响因子生物学综合性期刊,必然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稿。 局座说“颜值就是战斗力”。一个期刊的排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期刊的定位和专业性。该期刊排版清爽简介,非常现代,无论是字体还是整体版式设计,均是属于一流水准。而其每期的Cover,则隐隐有Cell系列子刊的风范。至少从美学角度讲,Protein & Cell是有办成高品质期刊的野心的。 二、Protein & Cell成长史 当然,就跟看人一样,不能只看外表,也要看内在的内涵。那么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Protein& Cell是如何用短短十年,在影响因子这一个指标上,超越创刊历史超过70年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的。从下表可以看到,以 2015年为节点,该杂志水涨船高,其增长速度远超我国GPD增长速度 ,就像做了火箭一样迅速从一个 3分杂志窜升为10分杂志 ,并正式超过IF 分的JCB。通过我们详细分析发现,该杂志影响因子的迅速提升,是由于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保持较低的发文量。例如,2018/2019两年,其article、review和letter的数目为174篇,而JCB则为523篇。在发文量较低的情况下,少数单篇引用超高的文章会显著提高影响因子,反过来说,这也是PNAS这种年发文量超过3000篇的巨无霸杂志,其影响因子极其稳定的原因。 第二,大量刊发综述性文章。例如,2018/2019两年,其review的数目为38篇,篇均引用达到19次,直接贡献了的引用数。而JCB的综述贡献则为22%。而另一本综合性生物期刊Cell Reports则只发表了1篇综述,对总引用的贡献率只有。 第三,大量刊发研究性letter。一个研究性期刊为了健康发展,是不能完全依赖于综述性文章的。那么,如何同时提高研究型文章版面,又同时提高影响因子呢?JCR报告对于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是这样的:两年内该杂志发表的所有文献在第三年度的引用数字作为分子,所发表文献中article和review的数目作为分母,其比值则为影响因子。因此,如果说大量刊发review是从分子入手,那大量刊发letter则是从分母入手。Nature在改版前,曾有个栏目为letter,其刊发figure数目不超过4个的研究性文章,其不作为article计入分母。医学类期刊,例如Blood,则每年刊发接近5000篇meeting abstract,同样在贡献大量总引用的情况下,不影响分母的数值。因此,Protein & Cell发表了68篇letter,贡献了的总引用。 三、投稿建议 说了那么多,那么读者们最想问的核心问题肯定是:Protein & Cell到底值不值得投稿?小公子个人认为,虽然该期刊IF增长迅速是利用了IF的计算规则,但无论是从其文章内容还是排版设计来看,该期刊都有一个成长为优秀期刊的野心和潜力。合理利用IF计算规则,提高影响力,是国产期刊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并没有什么上不得台面。而我们科研狗所关心的是,我们能否利用期刊的规则,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投稿该期刊,我认为有一下几点优势: 第一,国产血统,就是高贵。四个自信建设有一条就是文化自信,而掌握科研话语权是文化自信的一个子方面。无论是科技部还是中科院文献中心,对国产期刊都是关怀备至。科技部要求5篇代表作中必须含有国产期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品的期刊分区,则将国产期刊强行抬升至1区,并为此创造出一个超越指数的指标。须知科学院1区理论上只包含该领域前5%的期刊,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老牌刊物或者CNS的子刊。连PNAS和NC都曾经因为这个规则给划分到2区。而JCR的一区则是该领域前25%的期刊,标准要宽松的多。很多学校,无论是招聘还是学生毕业,对于论文都有分区要求,有的要求科学院1区,有的要求JCR 1区。JCR 1区其实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科学院1区则基本上高不可攀。国产期刊,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科学院1区刊物的略轻松的途径。因此,从这方面讲,Protein & Cell值得投资。 第二,利用letter发高分杂志。我们前文提到,Protein & Cell利用letter提升了接近20%的影响因子,那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呢?研究性Letter这种类型,其实并不多见,我们最长看到的就是改版之前的Nature。但Nature明确指出,letter和article在科学性上没有优劣之分,都是nature的研究性文章,letter相对而言只是在正文上figure更少,研究更简洁,但supplemental material则相当之多,甚至达到几十页,其是因为纸质杂志版面不够所导致的妥协性选择。而Protein & Cell的letter,经过我仔细查看,其收稿标准显著的低于article,其正文经常只有两张figure,附件里数据也相对较少,而其探讨的科学问题,则明显不如article那么热点。说服力的是,letter的平均引用数字也略低于article,更坐实了我们的推测。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对自己的工作完整性和创新型有信心,但热度或者深度可能略微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试试该杂志的letter栏目。需要注意的是,该杂志的letter是纯研究性论文,而非单纯信件,因此完全符合各大高校的毕业要求。 第三,对国产研究极度友好。大家都知道,科研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竞争性行业,首先发表工作的人,基本上会获得所有的荣誉。投稿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大家都担心热点问题会被人抢发,或者因为政治因素发表碰壁。国家之所以扶持国产期刊,有一点就是掌握科研话语权,排除科研之外的因素对文章发表的影响。例如, 韩春雨事件中,国内外20名学者共同署名迅速以 Letter 形式在Protein & Cell发表了题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 。中山大学的黄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中修复引发地中海贫血的突变的文章,在国外杂志屡屡碰壁, 最后迅速发表于Protein & Cell,该作者也凭此当选了当年Nature杂志评选的年度科学人物 。 因此, 综合以上几点,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从现实利益出发,Protein & Cell均有投资价值 。如果投稿老牌高分杂志不中,该杂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投稿体验 最后,给大家看一下网友们的投稿体验吧,其数据来源于网友分享。 1. 经验分享:非常好的国产杂志!1.编辑非常专业! 整个编辑部响应速度特别快 !不管是送审还是返修都是3天内处理,即使疫情期间也没有受影响。2.审稿周期2周,我们那篇3个审稿人,提的意见很专业,硬伤全被一一找出,连逗号全角半角错误都被发现了...(捂脸)。3.每期发表2-3篇左右的article,3-5篇的research letter。我们的文章开始投的article,审下来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最后改成letter发表。 2. 我们文章投过去3天送审, 审稿10天 ,审稿意见回来后2天就给了decision,效率特别高。3个审稿人,a和b提的意见普遍比较靠谱,让补的实验也算合理。我们当时就一个审稿人c比较tricky,让我们补了这个又补那个。。。。后来第二轮的时候编辑自己也写了一段意见,认为一篇文章讲好一个故事即可,没有让我们按审稿人c的意见继续补实验。 pc这个杂志article很少,大部分是letter。我们的文章第一次投的article,审下来被拒。后来补了一年实验又投,审下来还是达不到articel的要求,编辑问要不要改成letter发表。我们研究了一下近3年pc的letter,觉得水平也不错。2年硕士时光,能发一篇letter也算知足了,希望以后努力能发一篇article! 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WOSCI沃斯编辑:要知道论文不只是看表面的字词表达和词藻华丽,对于一个论文首要的是其表现的思维能力,论文看质量,质量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论文的逻辑性,写作本就是一个潜心做学术过程,一些所谓的方法只能保证论文的快速产生,并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这在我看来,并不能算是高效。这里是一篇论文写作逻辑性的指导方法,论文表述得是否清楚、准确,论证得是否有力、有理,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要思路畅通,举纲张目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写一篇学术论文,首先要举其“纲”,要有中心论点,统帅各个分论点,踞于要津;二要张其“目”,要有一个确定的思路,贯穿各个分论点,决定议论沿什么途径展开;三要使二者结合,即纲举目张,清楚地分出各个论点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表现中心论点。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全局在胸,将论文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在这里,“纲”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任何一个议论对象,它的素质、属性及其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问题东拼西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主题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古人所说的“挈领而顿,首尾皆顺”,就是这个意思。 二、要条理清晰,层次明了 写学术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对于文章中的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科学地安排层次。 中国有句话,叫“层出不穷”,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来,就是有衔接,有层次,有连锁。例如,由甲问题中会产生乙问题,甲问题自然在先,乙问题自然在后,这里就有客观上问题自身的层次;甲问题不解决,乙问题就不能解决,这里就有先解决甲问题和后解决乙问题的做法上的层次;不先说清甲问题就不能说清乙问题,这里就有先说甲问题和后说乙问题的说法上的层次。 由上可知,层次是一种有机联系,而非形式上的、人为的联系。因此,议论中注意层次,就得注意所议论的事物本身的层次,议论的问题本身矛盾发展的层次。要做到这点,就要熟悉事物,分析问题的联系,而不能单纯凭主观去臆定层次。找到了问题的层次,议论也就有了条理。能层次分明,也就能有条不紊。但只去注意条理,却搞不清层次,那也不行。就如毛泽东说的:开中药铺的方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而不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其结果,可能是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多大关联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 总之,要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把要表达的思想恰当地排列,以便正确地反映客观上存在的秩序。“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主次不分”是不行的。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的顺序应当符合事实发展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的程序,如前提与结论、原因与结果、主体与从属、现象与本质等各种关系的顺序。一篇学术论文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插叙等,但只要按事物本身的层次来展开论述,不管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就一定能交代清楚。相反,则会造成读者在阅读时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 三、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 论证是在逻辑证明中,运用一定的推理形式,从论据推出论题的推理过程。它体现论据与论题的逻辑联系,是增强论文逻辑性的关键环节。我们写学术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它体现的主要是客观逻辑的力量,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有的学术论文之所以缺乏逻辑力量,就是因为没有大量的、可靠的、令人信服的事实材料,或者缺乏科学的归纳,有的甚至没有归纳就作分析,还有的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那么结论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归纳得愈合理、科学,你的结论就越可靠。要使论证逻辑上有力,还得把那些对导致结论有重大关系的论据之间的关系、联系也要讲清楚,说明白。这就要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分析事物,或分析得不到家,不在行,就既不会找全根据,也不会看出根据间的辩证关系。那么,在论证事物时,就不可能论证得好,不可能论证得有力。论证要服人,有时还得去说明根据的真实可靠,即论证论据。方法很多,但根本的是要找出论据的客观来路。另外,为增加论据的信服度,将不同的或对立的论据加以对比说明,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既论证了中国抗战的必胜和持久性,又彻底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使人们看清了形势,树立了信心。 四、要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学术论文逻辑的另一表现是,思维和议论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即:议论要概念明白,立场鲜明,前后不发生矛盾,讲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尤其是要注意论文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切性。思想的一贯性一般表现为:前有问题,后有答案;前有伏笔,后有发挥。有些论点,经过很多论证和解释,再同另一论点联系、照应。即使它们在论文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相连,能够互送“秋波”。一般的连续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注意,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避免造成脱节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查重。 有时为保持联系线索的明确和连续性,还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在有些议论文中,有些段落,就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特别是对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 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使它们之间联系,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单地抽动去掉其中的论证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 有些论文,善于运用结尾来发挥作用:或在结尾再作出综合小结,重申要点;或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强调意义;或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这种首尾的连续,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 增强论文逻辑性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掌握了以上几个逻辑要点,也就基本上达到了学术论文的逻辑要求,再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应用的水平,注重灵活性和增强针对性,将会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说理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沃斯编辑毕业论文

不少作者认为SCI论文必定是长篇大论,其实不然,文章字数本身就没有规定和界限,SCI论文也不例外,少到三四千字,多至数万字都是有的,要看发表的刊物以及文章的类型,也要看作者的专业和写作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等因素,不少作者初次写作SCI不知道如何控制文章的篇幅,建议作者先了解清楚目标刊物有没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和要求再动笔写作。SCI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不同的刊物不同的文章类型字数差别很大,有的Rapid Note不到一千字,一个版面而已;有的Review好几万,好几十个版面,如果是一篇小论文的话,四到七千字比较常见,如果是综述的话,那就要两三万了,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不建议大家长篇大论,毕竟都是英文文章,很多作者自身也没有这个实力写出那么多字,只要将要表达的意思写清楚就可以了,这样对于节省自己的费用也是有帮助的。 有的作者认为字数越多越好,显得文章有水平,研究的比较深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无论是什么论文,中心思想就是论文的论点简洁到位,观点明确,展示给审稿人一种明朗的感觉最重要,可归结为一个字:短,如果文章写得比较短,作者容易将重点(或者是sci论文的结论)突出,如写得太长,容易抓不住重点,可能不太容易被期刊接收。SCI论文全程服务/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查重/SCI论文去重降重修改/ SCI论文大小返修/SCI论文指导发表/ SCI论文预审评估/SCI论文期刊精选 综上所述字数控制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SCI期刊发表论文同国内刊物一样有版面费用,也有一些是可以免费发表的,发表需要版面费用的期刊就更加需要作者控制字数了,否则将会增加费用负担,以上就是关于SCI论文字数的介绍。

发表论文提前这一点没有问题,提早准备论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论文是什么用途,是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都是非常需要作者尽早准备尽早发表的,因为无论是毕业还是申报职称,正式申请时是需要我们的论文必须是已经成功发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前把论文准备好,那么提前多久最合适呢?很多作者对时间没有把握,下面就来说说该如何把握论文发表时间,时间主要看作者发表什么刊物,发表高水准刊物需要提前准备的时间就长,如果是发表普通刊物,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短一些。 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6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SCI论文全程服务/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 SCI期刊:—提前18个月,SCI投递后稿件由杂志主编将稿件分配到相应的编辑手中。之后编辑会将文章转给杂志出版社。准备就绪以后,出版方会将排版好的稿件发给通讯作者进行文章校对,校稿完成返给出版商以后,文章就会进入到“Article in Press”阶段,这时候你的文章可以在网上在线进行查阅,当然文章正式出版需要看杂志的安排,一般要几个月。一系列流程下来,也要一年之久,其论文的质量是关键。 以上就是发表不同刊物的时间建议,合理安排时间是顺利发表论文的基础,因此作者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确定最终提交的时间,尽早准备,以免因为时间问题耽误晋升或是毕业。

sci论文发表的重要性想必对学术界科研界的小伙伴们并不陌生,往往一篇sci论文的发表就能决定你的硕博能否顺利毕业,医务工作者职务能否晋升,教育工作者能否评上职称等等,这些都与sci论文的发表息息相关。而一篇优秀的能被期刊收录的sci论文除了其本身要有研究意义和价值之外,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的语言组织是否规范了。然而由于思维的不同,非英语母语作者在投sci英文期刊时,在写作上往往出现词不达意、描述模糊、句式混乱、累赘拖沓等现象。对于大部分科研人员来说,克服这些阻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此时寻求专业的sci论文翻译润色机构的帮助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到底sci论文润色到底是润什么?来听听WOSCI沃斯编辑的我科普下: 第一:母语化润色 sci论文润色所提供的母语润色主要是对文章的论点、论据、用语以及文献的选取和缩写进行润色。能做到论点更鲜明,论据更充分,用语更准确,参考文献更详尽。避免平铺直叙的中国式表达,增强论文的专业性。 第二:翻译润色部分 由于sci论文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审稿专家会比较注重看英语论文的语法、单词。以及全文的逻辑性、严密性、科学性。所以会要求翻译的专业素养较高,不仅要汉语好,还要有较强的英语功底。能够第一时间判断出题目是否符合文章内容,使用术语是否准确?所以,一般国际的sci翻译既要注重论文质量,又要对文章发表人的专业领域了解,并且拥有一颗注重细节的心。 第三:文章细节润色部分 sci论文润色针对文章细节的部分,主要是看论文的结构是不是正确遵守标准的科技文章格式惯例来书写的。标点符号是否符合美国或英国标准。论文陈述的事实是否与文本表格或给出的图片一致。引言是否恰到好处解释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参考文献是否完整排列出来了,论文字数是否太过冗长,需要编辑对此进行内容字数的删减。SCI论文全程服务/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 /SCI论文查重/SCI论文去重降重修改/ SCI论文大小返修/SCI论文指导发表/ SCI论文预审评估 /SCI论文期刊精选/学术课程推广等服务。 显然,sci论文润色可以使我们的论文更加符合期刊的标准,投稿通过率更高。所以sci论文润色有多强大,你明白了吗?

毕业论文明斯克

个人觉得大有前途。出国镀金本就是一件好事,就算专业知识学不好,也能学一门语言,现在小语种好吃香的。退一万步讲,你什么都没学好,也有资本干一些欺世盗名的勾当,也可谋些钱财。

对孩子早期专业化是对还是错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教育这一方面,尤其是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是早教也是需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去教。有不少人会有对孩子早期专业化是对还是错这个疑问,想要了解更多的话,那就继续往下看看吧!

“波尔加实验”中,一个颇有争议的就是,当孩子还只有几岁大的时候,父母就要她们在专业的定向上作出选择。

苏珊4岁就会读会写,而且精于数学。4岁会解四年级的应用题,6岁就懂得解大学的微积分方程。但就在苏珊还只有6岁大的时候,父母却要她作出选择:你到底决心下棋还是要研究数学?

一个6岁的女孩,在大多数家庭中往往还是抱着一个洋娃娃,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她“受宠”的童年。拉斯洛却认为,是时候了,否则就会耽误。拉斯洛是这么看的:“现代社会要求人在一个相对较窄的领域中,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样他才能做成大事。而为了取得大成就,就必须在他成长的早期开始行动。”这里所说的“行动”,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尽早定向、定位。

拉斯洛只是坚持要女儿在最具潜力、最容易进取的阶段,以棋为主,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练棋方面:一天5~6个小时,而且不中断。在他看来,不仅是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杰出的学者、艺术活动家,都经常是在孩子阶段便开始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的。

这样难道就不怕孩子的知识面窄吗?许多父母都很自然会有这样的担心。拉斯洛则认为,早期专业化并不意味着孩子必然会在精神上眼界狭窄,也不意味着必然出现性格的残缺不全。

事实上,波尔加三姐妹除了下棋,她们还在父母的辅导下进修完中学的课程。三个女儿都会讲几门外语。1995年,苏珊还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国立体育专科教育学院通过了毕业论文的'答辩。1996年她夺得世界冠军后,还在纽约开办“苏珊·波尔加国际象棋研究中心”,继续进行“波尔加实验”。索菲亚也在结婚后就读特拉维夫大学艺术系,在下棋之外延续她追求艺术美感的梦想。

作为我个人认为,早期专业化,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一面,好的一面,就是孩子从小就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去拼,将来的成就那是肯定的。另一面不利的是,如果孩子不能很好的把握,会造成孩子的知识面窄,所以,我认为在孩子能够基础知识都能很好的应用掌握时,再专业化的培养孩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在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因为孩子早期教育做得好的话,是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的,但不是说可以随便乱教,需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去教。

1、孩子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呢,家长根据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详细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发展,从而提高孩子的智力,表达等方面的素质。从时间段上来说,指的是六岁前的教育或者是说三岁前教育。

2、早期教育首先要注意就是兴趣原则。因为兴趣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因为孩子还比较小,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学习,更多的就是喜欢玩,所以家长们应该把握这个特点进行诱导式教育。

3、其次应该把握生活化原则。意思是父母不用特地准备什么早教道具,更重要的是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物品进行教学。比如说孩子喜欢玩玩具,那么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叫什么,诸如此类。

4、最后是教育性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就是以身作则,因为孩子是最喜欢模仿的,特别是受父母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严于律己,要有爱心,那么孩子受到熏陶自然也会变成这样的人。

我们国家那个航母阻拦索是自己的军工研发出来的。因为这个航母买来的时候就是个空壳,主要设备、动力都拆没了。

这东西国外都很敏感,而且欧美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肯定买不到,老毛子也不会卖。这东西原理比较简单,比较复杂的就是拦阻索的材料以及滑轮缓冲系统安装精度,解决这个两个问题就没什么难度了。

另外,中国历史上也接触到好多航母,80年代的墨尔本号中国拆除,以及后来买来的基普号、明斯克号等,就算拆除了大部分设备基本安装卫士还是有的,再说了通过几十年的工业积淀,航母甲板钢都解决了,如果连拦阻索都解决不了还怎么造航母。

此前中国要跟俄罗斯购买航母拦阻索被俄罗斯拒绝,所以中国不可能从俄罗斯得到拦阻索。虽说是自己研究并制造,不过不排除与乌克兰和巴西等国家的帮助,毕竟中国还是跟乌克兰和巴西的关系较好,而巴西又有航母。

不过,中国可以制造出拦阻索还是一件值得国人庆祝的事毕竟航母拦阻索要求是很高的。

23号上午歼15就在辽宁舰上进行的起降训练,歼15圆满完成了在航母起飞和降落,降落时歼15的尾钩勾住了拦阻索拖行50多米后稳定停下,可见中国的拦阻索质量较好,可以拦阻歼15下降时的巨大冲击力。

去白俄罗斯那你还不如去乌克兰呢,基辅大学建校于1834年,是欧洲十大名校之一,世界排名前20名。而且他的学费也只是相当于中国大学的水平,申请也不难,最主要的一点,在他那上学,你可以享受乌克兰本国学生的待遇,很划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