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日益
高校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高校实施教育、科研和师生管理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保证办学方向和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它在高校管理系统中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制约功能、调节功能。相对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一、高校行政管理所面临的现状[1]
(一)行政权力泛化
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在管理上主要沿用的是机关行政管理体制,这使得行政权力易于泛化在高校组织当中;从而也使得行政权力挤占学术权力的现象变得比较普遍和严重。高校行政权力泛化直接导致学术权力萎缩,从而使得其自身服务功能也大为削弱。进而造成了“官本位”观念在一些高校盛行、行政与学术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弱化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严重影响与阻碍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二)服务职能削弱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主要是指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为教学科研、基层、教职工、学生等各方面提供服务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但在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轻慢、服务效率低下等旧式机关作风,有时甚至还出现有偿服务的不良倾向。wWw.133229.cOm
(三)队伍素质不高
在现实中国的高校中,各级领导往往不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有些领导在行政人员安排上,常不考虑工作性质和个人的性格、特长以及爱好之间的关系,既不对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也不明确和定位其工作岗位的职责。许多高校的行政人员,是在对本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上岗的。这就使得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的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随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加快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已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实现和谐、可持续化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二、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与定位[2]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沿袭政府机关管理模式已有很长的历史,虽几经改革,但政府机关模式的影子仍存。从目前情况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仍有很大的空间。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起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从定位来说,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应该是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形成一个坚持以人为本,充满人性化管理机制的管理形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树立新管理理念
学校实现管理模式的根本转换。一是从政府办学的束缚中走出来,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管理学校。二是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真正建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改革的标准应该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提高学校持续创新的能力;有利于提高高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引导力;有利于根本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
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之后,还应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落实,因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学校高效率运转的基本条件。要健全管理制度,一是要落实决策层的负责制。决策层的每个人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要克服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和公正性。二是要落实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制。每个职能部门虽然分工不同,但共同目标都是为学校师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应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三是要改革人事聘用制度,缩减庞杂的行政队伍。在人事选用上,实行公开、公平、竞聘上岗,任人唯贤唯能。另外,合理设岗设编,能者重任,不能胜任者转岗或淘汰,不断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活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高校的领导者。领导工作涉及到如何创造一流组织,如何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如何指导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等方面。领导得力,管理则有序。在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官僚主义、本位主义都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才能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服务教学、科研的管理改革目标和定位能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制度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载体。对人才爱护和尊重人才,是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要考虑人的自然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知识群体中各人都有自已的职业追求,因此也有自已的工作方式和个性,尊重知识群体的工作方式和个性,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人在社会中都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什么角色干什么事。在对知识群体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知识群体的个性和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充满感情的人来对待。
三、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对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