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伴随GDP的高速增长,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两大严峻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变其旧有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实现顺利转型。本文通过对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的实证研究,阐明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榆林要在资源枯竭之前顺利实现转型,主要可以学习德国鲁尔地区转型经验,因地制宜,参照文章提出的“转型式”模式从根本上协调产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环境污染,转型
引言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其中凭借优厚的资源优势,一批资源型城市迅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动力。而在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这些资源除森林资源外,几乎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陕西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市,其发展目标是为国家能源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持。近十五年以来,凭借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榆林经济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探究其经济发展模式,确属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增长方式。资源一旦耗尽,榆林的发展优势将会变成阻碍其发展的软肋,更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其经济发展的衰退。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资源型城市就开始面临环境恶化及资源枯竭问题,很多城市经过20到30年时间才实现成功转型。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早期研究者主张舍弃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称之为“死亡的城市”。后来逐渐有乐观的研究者如K. Newton[1] 以英国为例,提出资源型城市曾是生产中心,可对其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整合。此后转型,大多研究都着眼于各国不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进行实证研究。如Joel A. Tarr[2]以美国匹兹堡为例,分析了政策指导、技术和媒体等因素的整合对于该市能源使用行为转变的影响,并强调公众对于政策的认可是转型的关键。随着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研究者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C. M. Rogerson 和J.M. Rogerson[3]以南非为例,指出利用市场调节和政府政策引导,可以控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相对较晚。首先,研究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并进行划分:钱勇[4] 简单把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划分为成功和失败两种类型;石秀华[5]按资源型城市发展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提出三种国外改造的成功范例;曹一萍[6]则从不同国家的国情出发,评价各种转型方式。另外,研究国内各省市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由于开发的时间和阶段不同,对山西,东北等地市的研究较多:张建平等[7]结合山西省各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产业转型方式。李高建[8]对平顶山等5市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转型关键是产业间协调发展。
本文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为例探索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选择方法:对国内资源型城市不能全盘抓,而必须根据各城市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出城市定位框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国内资源型城市进行配对。文章指出,榆林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地区转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前顺利实现转型。
1.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即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的城市。中国现阶段118个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不协调的问题:首先,主导产业大都基于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大部分资源城市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正处于衰竭的边缘。其次,三大产业发展及不协调。资源型城市基本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且形成依靠出口原材料产品的短工业链条模式,这必将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小论文。一旦基于资源的工业遭遇市场危机,人们熟知的“多米诺骨牌”就会形成并发挥作用,资源枯竭、经济失调、就业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将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最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工业时都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这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三废的过度排放,资源过度开采(如煤矿)带来的地下水位下降等。
自2007年后,国家开始重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并着手调整其发展方向。在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也开始对资源型城市转变草拟方案和标准。预计到2010年底,财政部对资源型城市下达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将全部到位。至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已取得了良好开端,政策支持体系正不断完善并逐步得到较好实施。但是,资源型城市想要根本实现转型,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和财政扶持外,还必须彻底认识自身、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转型模式。
2.榆林市发展概况及其资源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榆林是陕西省能源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转型,1998年被规划为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近几年,榆林凭借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GDP 增长速度的加快并不完全代表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榆林能源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稳定压力加大等问题已经逐步显现。
2.1 产业结构问题
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首先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这个方面,榆林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1995—2008年间,榆林市GDP高速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长趋势与GDP增长趋势高度一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增长,但是相对平缓。1995年榆林GDP为45.9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15.82,占全市总产值的34.4%。到2008年,全市GDP首次超过1000亿元大关,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793.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8.7%,而一产和三产仅占到21.3%(见图1)。榆林市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发展非常不均衡。另外,榆林目前保持着倾向第二产业的高度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一旦资源枯竭,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必将停滞不前,从而阻碍榆林整体的经济发展。
图1 榆林市1995—2008年 GDP和三大产业产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榆林市统计年鉴(1995-2008年)
资源型城市三种比较合理的划分方式是:单一能源基地,能源开采与加工并具的基地和能源综合性工业基地[9]。按照这样方式,可以确定榆林的发展阶段:以能源开采为主, 兼有一定数量加工工业;能源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占重要地位, 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这类能源基地正处于向综合方向发展的阶段, 这表明榆林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综合水平。当前,榆林市已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转型。现阶段的主要步骤是:加长工业链,以煤和天然气为依托,逐步发展电石、焦化、气化、化肥等主要产品及其下游产品, 以期形成综合性的现代化煤化工体系和石油生产基地。但是,榆林长期以来集中力量发展的重工业均为高耗能行业。2009年榆林石油加工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均以3倍多的速度高速增长,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速70.6%,是产值能耗最高的行业[10]。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榆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期增加11.09%[11]。严峻的事实表明,想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本上是要转变产业结构,引入低耗能行业,不断减小对资源的依赖性并且持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
2.2 环境污染问题
榆林集中发展高能耗重工业加之产业结构不协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环境污染问题是最集中的表现。能源开采和资源加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其中工业“三废”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联系时,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常被用作分析工具,用以描述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水平的演进关系同收入水平呈“倒U”形曲线。该模型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得到验证。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EKC曲线是否存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转型,EKC曲线的原理对于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本文选取榆林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代表性环境指标,依据榆林市1989—2008年GDP与环境指标统计数据,借助excel软件,以GDP为X轴,分别以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Y轴,做出相关数值序列散点图,发现各散点图均呈非线性关系(见图2,图3,图4)。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分别选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几种常见函数模型(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利用Eviews5.0对所选环境指标进行回归模拟,从回归拟合系数和t值检验效果等情况来看,工业废气、工业废水以三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最好,而工业固体废物对于这几种曲线的拟合性均不是很好,但在三次多项式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选取采取三次多项式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工业排放三废与GDP的计量模型,此模型刻画了榆林市工业GDP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其中W1,W2,W3分别代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渣的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EKC表达式:
W1=29.90 + 0.77GDP + 0.01-7.24(1)
t=0.98t=1.32 t=2.34 t=-2.88 0.958866 F=116.55 sig. F=0.000000
工业废气排放EKC表达式:
W2=682.48 +2.4GDP-0.01+ 82.15(2)
t=8.77t=1.59 t=-1.86 t=3.350.959 F=116.55 sig.F=0.000000
工业废渣排放EKC表达式:
W3=-1.83 +0.23GDP -0.000639+5.59(3)
t=-0.56t=3.7 t=-2.46 t=2.08
0.757 F=15.59 sig.F=0.000071
图2 榆林市1989—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量随GDP变化图
图3 榆林市1989—2008年工业废气排放量随GDP变化图
图4 工业废渣排放量随GDP变化图
以上资料来源:榆林市统计年鉴(1989-2008年);陕西省统计年鉴(1989-2008年)
以上可以得出:榆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完全符合一般的“倒U”型曲线特征,而具有“倒U型”曲线左半部分以及“U型”右半部分的特征;随着GDP的增长,榆林的环境污染并未实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可以预见,榆林资源导向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会将环境发展长期置于高度污染阶段。想要改变现状,根本上需要改变榆林的产业结构,逐渐倾向污染小的第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污染,使EKC曲线尽越过拐点。
2.3 结合德国鲁尔地区经验选择榆林转型模型
德国鲁尔老工业基地曾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因资源过度开采而面临资源趋于枯竭,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而经过德国政府的调整改造,到1989年,鲁尔顺利转型,成为欧洲产业区位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榆林现在的发展阶段跟老鲁尔非常相似:历史较长,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产业链已经延伸到矿产品加工工业中,是国家重要战略意义的能源基地;当地经济对资源依赖程度很高,未能实现多元化,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发达国家政府在面对资源型城市出现资源枯竭、经济衰退问题时,主要政策解决措施包括: 对综合型城市,政府补贴实施产业转型,维持矿山与城市继续发展;偏远城镇,关闭矿山任其衰亡。因此,中国资源性城市在选择转型模型时,必须有的放矢,首先确定转型模式:转型式、复兴式或是抛弃式的“告别型”。结合以上三种模式的分析,榆林应该选择转型式模式,判断标准为:榆林市人口密集,适宜居住;其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市民凝聚力强;资源储量大,且在国内不可替代,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因此,榆林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单纯发展新兴工业转型,而应该在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用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全面改造,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改革。榆林可以选择德国鲁尔地区“转型式”经济转型模型,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转变:
首先,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对榆林转型的支持力度。以法律规范企业,开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工作;以政策倾斜带动产业调整,对农业开发、服务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政府可以在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以带动企业生产方向的变化。并且,榆林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支持计划,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为转型工作注入资金和活力小论文。
其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榆林实现转型的根本和关键。第一是要改造传统产业, 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榆林一直以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为发展重点,这对国家能源供给有战略性影响。但是这四大产业高度依赖资源,在不放弃的前提下,必须将循环经济模式引入工业园区和各大企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模式,使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根据鲁尔的经验,只要延长煤炭加工产业链,使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原煤附加值就可以增加十几倍[12]。在增加工业生产加工链条的基础上,减少由于初级资源产品运出而产生的浪费。在相似的资源背景下,榆林可以综合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结合油、气资源的开发, 生产出成千上万种的化工原料和塑料、化纤、合成橡胶等一系列产品。第二,在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同时,榆林必须大力吸引资金和技术,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性,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同时,可以学习鲁尔地区利用化学工业为农业供应大量化肥,为轻工业提供充分的原料,带动新兴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实践中,榆林神府经济开发区锦界工业园已率先推进“三个转化”,初步形成了煤电、煤化工、载能工业三大产业格局。
最后,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 积极创造第三产业就业。鲁尔多特蒙德市转型成功,其最明显的特征即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加,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其中,主要依靠政府帮助企业拟定革新计划,在大企业转型,小企业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一批新兴科技企业。榆林政府同样可以以政策为引导,鼓励新兴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一方面可以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另外,榆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转型,其发展旅游业存在巨大潜力,这也是榆林实现产业协调的优势所在。榆林著名的道教圣地白云山,自2006开展“白云山论道”活动以来,已成为榆林市旅游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品牌。另外,陕北民歌艺术节、旅游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一批服务行业发展起来,进一步增进榆林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榆林转型的步伐。
3.结论
通过对榆林的实证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榆林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意义的能源基地,产业失调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虽然其产业链已经延伸到矿产品加工工业, 但是当地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还很高,距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庆幸的是,榆林目前还处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应该本着边发展边转型的思路,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榆林必须从现在起,因地制宜,学习德国鲁尔地区经验教训,积极地实施“转型式”转型方法。不仅要加长工业链,还要从根本上抓产业调整,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响应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政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功转型为科学的新式资源型城市。
参考文献:
[1]K. Newton, the Death of the IndustrialCity and the Urban Fiscal Crisis,Cities,Volume 3, Issue 3, August 1986, Pages 213-218.
[2]Joel A. Tarr, Changing Fuel UseBehavior: the Pittsburgh Smoke Control Movement 1940-1950, Technological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20, Issue 4, December 1981, Pages331-346.
[3]C.M Rogerson and J. M. Rogerson, Industrial Change In aDeveloping Metropolis: The Witwatersrand 1980-1994, Geoforum, Volume30, Issue 1, February 1999,Pages 85-99.
[4]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 2005,12(12): - .
[5]石秀华.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与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6]曹一萍.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9(30): - .
[7]张建平,侯玉英.浅谈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J].科学之友.2010,1:
[8]李高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趋势的实证研究—以平顶山等五地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366):
[9]梁仁彩.试论能源基地的类型及其综合发展[J].地理研究.1985,4(2):
[10]《2008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统计局网.20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