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2015-03-07 17: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是在传统经济的资本资源循环、人力资源循环的基础上,强调人类干预下的自然资源的循环。是按照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化,做到物尽其用的循环。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又快又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榆林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山西大同目前是全国三大产煤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丰裕,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目前榆林不同程度存在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以及深层次的资源依赖丧失后的何去何从等问题都使得榆林能源经济的发展扑朔迷离,暂时的繁荣和不断上升的GDP后面,是关于榆林能源经济科学发展路径和理性产业模式的迫切呼唤。

  一、榆林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问题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经过十年建设,已成为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聚地、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榆林市财政收入近年来稳步增长,2008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21.2亿元,总量跃居全省第二,GDP增速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为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经济快速发展背后也形成了一些问题。

  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榆林在以资源驱动为主导的能源化工基地开发模式下,产业发展不均衡。榆林市矿产资源开发对制造业等其它产业形成挤压,精细化工等能源化工下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全市范围内,非能源化工产业逐步被边缘化,装备制造业、轻工业等产业迅速衰落,形成能源经济一支独秀、产业格局严重失衡。此外,榆林的第一、三产业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的比重巨大。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榆林市的物价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榆林市在资源大规模开发外输的同时,资源浪费、资源超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十分严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开发已经引起地表塌陷、地下水系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断流、湿地面积萎缩、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三废”污染日益严重。同时,由于超采造成煤矿服务年限普遍缩短,因回采率低下造成的煤炭资源浪费和因伴生矿床未实施立体勘探开发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

  3瓶颈制约不断加剧

  榆林市的土地、环境容量和水已经成为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重大项目普遍用地面积大、环境容量大、用水量大,目前能源化工基地项目用地指标统一纳入全市调配范围,不仅建设用地日趋紧缺,而且征地手续繁杂,项目征地手续办理时间过长,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同时,重大项目环境容量刚性增长明显,根据目前规划项目测算,到2015年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在2009年基础上翻一番,因此在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双削减”的前提下,新上项目基本没有环境容量。另外,按照规划建设的项目用水测算,2015年供水能够满足项目近期用水需求,但远期用水必须通过黄河调水从根本上解决。

  4地方参与开发不足

  由于项目大型化的集中开发原则,使得央企、省企在初期首先占据了能源化工基地开发主体的地位,而在随后的大规模招商引资中又实行了内外有别的优惠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受制于政策、资金、技术等因素不能真正参与到开发建设之中,形成了央企、省企和外来资本为主体的开发模式。央企、省企和外来资本大多占有面积最大、禀赋最好的矿产资源,优先保证供水,而地方企业则相形见绌。目前已经明确的煤炭资源分配总量为491.67亿吨,其中地方只占17.23%。油、气资源则主要集中于长庆、延长集团。这样的开发模式既让基地建设产生的巨大利润绝大部分流向市外,又使得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基地开发中缺少应有的参与,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利益均衡机制缺失

  榆林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就利益纵向分配而言,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就利益的横向分配而言,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严重,造成区域间不合理的税收转移,2007年仅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类矿产资源因总分机构和跨区经营造成的税收转移达到55.1亿元,因资源产品的非市场定价造成税收转移72.82亿元;就省、市、县利益分配而言,市、县两级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均在下降,同时还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行政区域交叉、职责权限交叉等问题,造成管理体制不顺、事权财权不统一。

  6贫富差距扩大

  榆林市财政收入近年来稳步增长,2008年财政收入总量是全省第二,总收入达到221.2亿元。榆林市共有12个县区,其中有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在全省最多,全市35%的行政村尚未摆脱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榆林虽然资源丰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脱贫的速度远远滞后,这和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明显的对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