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的探索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新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如较早之前的大学生科研、2007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12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这些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也是实现大学生从课堂教学的理论层面向知识应用和创新的实践层面转移的有效方式。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发展现状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部属师范学校,并且倡导开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学校还给予A类项目(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项资助经费1万元;B类项目(即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每项资助经费0.6万元。此外,各个学院还另外设有院级项目,每项资助2000元。本文对创新项目及获奖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在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我院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立项项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我校从2013年开始实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的大部分权限下放到各个学院。各个学院只需要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项评审及科研成果统计等,而学校教务处则负责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但是,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目前对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都还存在着不健全的方面,如项目经费的管理、指导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学生激励机制等方面。若想要提升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都需要对当前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学生创新观念落后,科研创新水平偏低。实施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近5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我院科研创新活动项目较多,但选题多是一些调查研究、理论学习等方面。立意不够新颖的同时,创新性也较差。此外,大部分科研项目结题只是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或者是结题论文的形式,而没有形成并发表出较高质量的论文,导致现在我院只有几个校级而没有省级的科研成果。
3.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强。学生团队缺乏协作精神,科研能力和科研品质不高。如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一旦遇到困难则不能坚持;同时,科研项目小组成员之间也往往缺乏一定的协作精神。此外,一部分科研项目虽然选题很有意义或创新点,在中期检查的时候也进展顺利,但是到最终结题时却跟中期相比毫无进展,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效。
4.指导教师积极性不足。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从科研项目的选题、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到申请书的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来看,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往往不足,主要原因有:(1)学校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规定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2)学生自身投入精力不足,不能按进度完成;(3)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繁重,难有精力来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绩效管理的对策
1.建立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借鉴精细化管理思想,以项目可行性评审、项目中期检查管理、项目验收管理、相关激励等为四个切入点,实现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全程精细化管理,同时也要严格时间管理,做好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绩效管理。具体来说,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全程跟踪,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协调科研等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之中;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项目立项评审办法,指导教师工作细则,学生奖励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含项目立项管理、项目中期管理、项目结题验收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因此要制定科研创新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的标准,针对不同环节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流程,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对于那些不能获得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学校也应该择优给予一定的资助。
2.实施科研导师制。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建立了科研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师生搭配,组建师生科研团队。借助科研导师制,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地科研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科研选题、收集文献资料和进行系统化调查等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完善科研导师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将导师制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范畴之中,对导师的工作按照其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之中,并在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3.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诚信科研的学术道德,并且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对于那些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其科研项目。同时,对那些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科研项目也必须坚决予以取消,并对相关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通常是以本科生团队的形式申报,因此科研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以说,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
4.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创新项目,也可以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如可以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平台。同时,学校也可以就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如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新生研讨课等,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也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学生参加一定的科研创新项目并结项即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从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项目。
5.创建学生科研交流平台。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学生科研交流平台:(1)广泛开展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等。(2)举办科研论坛、创办学术刊物、编辑优秀论文集等。(3)举办以“学生科研创新”为主题的“科技周”、“文化周”等活动,大力开展“创新杯”、“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生科研竞赛活动,推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4)鼓励、支持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提供一定的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自由时空,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策略,切实提高各个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丁文婷
第2篇:项目管理中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引言
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员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而个人的素质更是不可或缺的。项目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针对本部门本专业能够做到单兵作战。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前期工作,项目的前期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在前期工作中: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工作对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投资控制
项目管理部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因为项目部所管的是源头的问题。投资控制始于投资估算、概算,要求造价人员必须熟知定额,及时掌握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协助业主拟定工程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项目的总投资。项目工程师在编制和审查估算和概算时要能够把握编制依据的科学性、适用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上述工作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而强大的数据库又要有公司信息部门的及时支援,必定项目工程师所掌握的数据是片面的,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前期工作涉及到勘察、设计。项目管理部在勘察阶段要审查勘查任务书,拟定工程勘察工作计划,拟定工程勘察进度计划,要求管理人员对勘察的程序和技术要了解。在设计阶段,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设计图纸深度规程规定,确保每个设计阶段的产出物符合深度要求,保证产出物满足本阶段其他相关单位应进行工作的需要。同时审查设计中的保守和浪费,合理挖潜,协助设计人员优化设计方案。配合设计进度组织设计部门与有关部门协调工作。在此阶段,项目管理工程师要能够充分理解业主对质量方面的意图和要求,并将这些意图和要求转化成有关的设计语言,详细描述到有关的文件中去。
三、进度控制
项目的前期工作中,设计的进度控制是实现项目目标工期的重要阶段。要求项目工程师必须熟知每个阶段设计进度情况,每一个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完成后的审批时间直接与设计进度密切相关,需要切实配合。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工程设计前详细拟订设计准备工作的计划,对每项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指定实施负责人和各项工作的检查人,并制定具体措施,以保证计划的落实。
四、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应该说并不是项目管理的一项具体内容,但是合同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离开他,项目管理就无从谈起。每个项目管理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合同意识。合同是项目管理的依据。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合同,包括合同协议书、补充协议书、技术条款、商务条款、备忘录、招标通知及其他一切被看作合同一部分的文件,并对合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合同的关键条款、存在的漏洞及可能产生变化并引起纠纷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合同面前,业主和承包商的地位是平等的。一方面,项目管理人员不以势压人,逼迫承包商接受合同外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埋设陷阱。当承包商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时,项目人员首先想到要遵守合同,对采纳建议可能带来的经济问题要有充分估计。
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项目全面管理的核心和焦点。现代工程管理中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经营管理等其他多方面能力,项目经理必须通过人的因素来熟练运用技术因素,以达到其项目目标。也就是说,他必须使项目团队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效率群体。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班子的灵魂,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败。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划安排、成本控制、合同管理等业务心中有数,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取长补短。应该说项目管理对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既包括“软”的方面:个性因素,也包括“硬”的方面: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
1.项目经理个性方面的素质通常体现在他与组织中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力和行为方式上。素质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够有效理解项目内部其他人的需求和动机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體包括:号召力-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的能力;交流能力-有效倾听、劝告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耐心、自尊、热情。项目团队中的意见分歧会影响工作效率,项目经理应该了解每个人的优缺点并使大家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如果项目经理可以自己挑选项目团队的成员,团队管理工作会相对简单。然而,事实中项目管理团队是事先既定的。因此,项目经理应该事先设想到最坏的情景并积极预防它的发生。
2.管理技能要求项目经理要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只有对总体环境和整个项目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具体包括:计划;组织;目标定位;对项目的整体意识;处理项目与外界之间关系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意识;授权能力-使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决策。
3.技术技能是指理解并能熟练从事某项具体活动,特别是包含了方法、过程、程序。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应具有对所管理的项目相关技术经验或知识。技术技能包括在具体情况下运用管理工具和技巧的专门知识和分析能力。
项目管理日渐普及的今天,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招募应该是恩和公司决策高度重视的问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管理的成败。项目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管理普遍涉及到多个项目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能力,结合理论知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再通过实践来检验他的科学性。
作者:马有为
第3篇:浅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多方参与,信息化广泛应用到建设工程中来更重要的是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项目建设增值。但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应用还是比较缓慢,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暴露了一些问题,所以,需要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及手段进行解决。
一、什么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工程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内涵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科学方法对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项目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项目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又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及现状
1)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信息化逐渐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的主流。因为它的工作效率比较高,而且信息化具备一系列优点。在工程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突破时间,空间还有地域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些信息,根据工程建设的开展,迅速的做出反应。而且信息化的管理,方便信息的保存,方便信息的查阅,这样就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2)在项目的建设中,信息的共享,保证了数据的公开化,加深了对项目建设内容的了解,加快了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以及系统反应速度。各参与方可以及时查阅各种工程进展的信息,从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工程项目建设,实现项目的统一管理和操作,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3)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起步的时间比较晚,但随着这些年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完善,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单项软件的开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企业开始重视项目的信息化。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求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力,与其相关的知识和研究,在一些院校已经逐步开展。
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应用范围比较小,整体管理较差。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及施工的前期,如勘察設计、招标投标、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问题出现的较为集中。信息化在项目实施质量、进度、成本控制方面应用的比较少,目前仍然需要依靠主要管理人员经验及能力,不够科学。
2)不够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各行建筑工程企业,都不注重系统的质量和应用效果,没有整体的规划。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缺少统一计划、安排、管理。所以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不重视,从而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
3)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较为落后。许多企业不使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业务的管理流程和组织的机构,都处在较为落后的模式中。这些都不利于信息间的沟通交流,阻碍信息化的发展。
4)对电子的商务化重视程度不高。除少数企业,大部分企业仍旧使用单机软件,没有构成网络系统,也没有形成信息的共享、交流和互动。企业的电子商务只是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网页,没有得到彻底的落实。网站主要发布信息,达不到信息共享的效果。而且在软件的开发上,缺少系统的规划,资金不足,所以仍处在较低水平。
5)信息污染正在深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更大,而且也很方便。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往往不注重信息的加工,忽视了信息传输的手段。有时虽然可以直接获取较多的资料,但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必要的信息资料,不利于信息的整合,导致有效信息的流失,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1)改变员工观念,明确思想。企业领导不仅要重视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将这种观念传达给其企业的员工,提高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让员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让信息化存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这样就能树立信息化的思想观念,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企业还需要加强宣传,规范信息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项目建设的发展。
2)建设信息化的队伍。工程的建设需要专业的队伍,信息化的建设也同样如此。企业需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高效的建设队伍,有助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3)对信息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种类比较复杂,包括的内容也多,所以其管理难度较大。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强各协调部门的沟通,确保工作的平稳进行,以便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质量。要建设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统一管理,明确发展方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由国家和各企业共同开发,分工明确,各自负责各类数据库的创建,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形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所有相关信息的数据仓库。信息网可以为项目各参建方提供一个公共的数据空间,项目各参建方可以在其中共享信息、信息处理。同时还要加强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保证信息的有效利用。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在项目建设中,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创建一套真正适合项目建设的信息管理化系统,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简介:徐敬华
第4篇:自管模式下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优化探讨
一、引言
从建设单位项目管理角度出发,高校基建模式分为三类:自管模式、共管模式、代建模式。自管模式,是高校采用最为普遍的管理方式,即成立专门部门进行基建项目的管理工作,内容涵盖从规划决策、立项、设计、施工建设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这种方式要求基建管理部门具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共管模式是聘请专业项目管理公司协助基建部门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组织架构比自管模式小,多适用于规模较小的高校,这种方式有利于精简高校组织机构,集结校外的力量,降低管理成本。代建模式是将工程项目以招投标或直接委托的方式交给专业项目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由代建单位承担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管理。由于代建单位对学校教学特色、文化、传统、风貌等了解不足,对项目定位和使用需求判断不够充分,建成项目实际效果可能有所偏差,加之缺乏对投资资金使用和建设施工的监督,代建模式尚未被普遍使用。自管模式相较于共管模式、代建模式而言,对高校基建工作者要求更高,不仅需要规划、建筑、结构、水、暖、电、预算等专业人员配备齐全,在每个环节都能保证工作质量,还需了解本校学科建设特点、文化传统,并积极与校内各部门沟通协调,征询多部门意见和使用需求,将使用单位需求落实到图纸和施工中。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分析自管模式下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优化基建管理的措施,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增强可实施性、提高投资效益。
二、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管理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
校园规划不仅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有效性问题,还涉及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估计,它由学校基建部门主导,主要受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行政职能部门等的影响和干预。有些老校区建设存在低水平应付性改造情况,并未做好前期论证和相关规划;新校区建设规划追求形式,贪于平面布局对称和象形意义,缺乏宜人尺度,难以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些高校“一领导一规划”,项目建设不讲求整体协调、延续校园历史文脉,甚至有悖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有些高校基建项目并未提前列入计划,临时决定上马,开学前又必须交付使用,就会出现设计方案跟不上施工需要,设计深度不够,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又囿于“92标准”,资源配置出现了不适应性。“92标准”,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于1992年颁布,是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标准,是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指导学校建设的依据。“92标准”立足于当时的实际,为高校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但颁布已有二十多年,随着科教文化事业的改革和进步,经济、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早已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部分院校已采取扩建老校区和建新校区的方式缓解空间发展的矛盾,但教育部及相关部门依旧沿用“92标准”,使学校基建项目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出现,增加了对原有教室面积的需求;高校管理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原有行政用房面积的需求;对公共交流空间的重视,增加了学生活动中心的需求,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各项面积标准也相应提高;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指标有一定的弹性,以充分适应不同类别学科的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不得不考虑原址扩建或另立新区,而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建设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进行抵押担保,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又较为单一,主要为财政拨款,资金投入成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或不及时到位,可能造成项目停工,进而难以按时竣工,工程索赔又会给学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损失,形成恶性循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332%增长到2015年的415%,尽管有所增加,但相比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的占比基本在47%—74%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三)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不严
基建工程项目的“三超”现象造成了投资效益的损失,也造成了基建管理的被动。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对方案组织严谨的论证、比选;在設计阶段,缺少对方案的改进完善,使设计与使用需求脱节;在施工阶段,不能满足使用方要求或实际操作困难,引起大量设计变更,甚至返工。
在管理程序上,高校基建部门将造价管理委托给专业机构以测算工程量,确定招标控制价。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机构如与投标单位串通,工程招标上控价审核不严,会造成高校造价成本虚高。设备等采购与安装由学校如教务处、设备管理处等部门负责,由于业务差别大,工作重点不同,造价管理的分散,缺乏及时、有效沟通,也造成造价进一步失控。
(四)工程质量监控不全面
高校基建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等,提高了工程质量,规范建筑市场,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设计图纸质量低下,造成在施工阶段各施工部位和工序不协调;设计图纸纰漏,提高造价又延长工期;施工企业采取低价中标的策略承揽工程,由于获取利润不高,不重视工程质量,甚至偷工减料;工程项目层层分包、层层克扣,以包代管,造成工程质量低劣;监理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管理效能滞后。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已经不能简单依赖施工单位的自控、监理单位及政府的监控,放松自身对质量的控制管理,往往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给学校带来隐患和损失。
同时,由于工程质量如达不到验收标准,出现安全隐患,造成返修浪费,拖延工期,使管理费、人工费等支出增多,工程不能按期交付,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
三、自管模式下高校基建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设计管理人员的配备,重视总体规划,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
自管模式下,高校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设计管理,但设计管理工作通常依附于前期管理科室或作为其他科室的附属功能,各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要提高管理效益难度非常大。因此需要建筑、规划专业主导,各工种配置完备的管理团队,并将设计管理逐步从前期管理等部门独立出来,重点进行设计、质量和投资控制,这也是高校基建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设计管理人员应遵循经济、实用原则,制定学校总体规划,并按短、中、长期分步实施,包括项目功能、建设规模、占地面积、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建安标准、配套设施等。经学校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及专家评审,调整、修改后报校长办公室,形成决议。一经确定,不可随意改变,各阶段设计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使学校建设脉络一致,塑造有特色、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空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项目进一步论证,包括工程技术可行性、适宜性、实用性、先进性,对项目经济的合理性和建成后的使用效率、使用效益进行合理预测。
(二)扩展资金投入渠道,严格控制造价,健全投资决策机制
工程建设的需要与投资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一是如何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对学校基本建设进行投资。高校除了依靠传统基建资金的来源如财政拨款、学费收入、贷款,还应采用如私人募集、资产置换、信托融资、银校合作、BOT、TOT等多渠道融资模式。二是严格控制造价,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建立以项目法人为主的投资决策队伍,邀请技术、经济专家及合作企业、承办投资贷款银行,在工程项目立项上,集思广益,将长远规划与实际需求结合,将新区建设与老区改造衔接,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使立项具有前瞻性,避免重复建设。
(三)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度,合理优化方案,实行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投资控制作为建设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与工期、质量、安全联系紧密。投资控制包括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设计阶段的概算控制、发包阶段的预算控制和实施阶段的合同价控制。其中,尤以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最为重要,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达到80%—90%。对于投资估算控制,高校基建部门应高度重视,组织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度,重视投资估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按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投资估算的允许误差不超过±30%,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允许误差不超过±10%。
对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要注意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性价比。首先,应遵循功能实用,结构安全,美观大方,投资经济四大原则。其次,是具有超前眼光,引入低碳建筑、生态建筑、海绵城市等理念,长期节省成本、节约能耗。还应该提高图纸会审质量,降低工程变更风险。在项目开工前组织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参与图纸会审,检查图纸设计质量、设计深度,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避免如设计平立剖不统一、总说明千篇一律、构造做法描述与实际不符、各专业图纸相互打架等问题。
实行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是实现投资项目管理从决策、执行、评价、反馈到决策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是从项目前期绩效评价、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到项目竣工运营期绩效评价,从技术目标、经济目标、环节目标、社会目标、管理目标等角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投资决策机制的持续优化,提升决策水平,从而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四)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跟踪审计,推行管理流程标准化
遵循高校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建立以项目为核心,涵盖设计、监理、施工等多层次管理信息系统,用新型信息化模式取代传统人工纸介质模式,实现项目建设信息统一管理和有效共享,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进度、造价、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全面监控工程质量,还应从项目决策至竣工结算的整个建设程序中,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部门根据工程建设规模、投资大小、资金来源和复杂程度,采用点式或线式的方式进行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审计范围覆盖投资、质量、进度及合同、信息管理等内容,从加强项目管理入手,及时发现和堵住投资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漏洞,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项目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包括管理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成果的标准化及项目评估的标准化,是加强工程质量控制的又一策略。管理环节的标准化在基建项目一级管理环节基础上细化为二、三级管理环节并制定管理目标,使各个阶段要点、难点管理有章可循;管理成果的标准化是基于学校自身特点和要求,对管理成果文件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图纸、施工设计图纸及政府相关审批文件的内容框架、深度要求进行标准化处理;评估的标准化是对项目实施前评估机制和生效方式的标准化处理,以改变评价标准不一、可信度不足的问题。
四、结束语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中,明确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制定“双一流”的实施办法,拉开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蓝图。高校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基建项目管理工作是关乎学校教学科研、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自管模式下的高校基建管理是含政策、法规、技术、经济等多方位的综合管理工作,贯穿规划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的质量,增强项目投资效益,确保基建项目的安全和完整,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科建设要求,实现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
作者:梁欢欢
第5篇:试论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建筑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整个过程的全面管理,可以分为起始、执行和结束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涉及建筑项目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研究发现,一个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整个项目的安全施工和规范建设,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1建筑管理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1降低投资的风险
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都是室外作业,具有项目周期长、施工条件差、变动因素较多的特点。一旦某一环节协调不好,就极其容易引起资源浪费、工期延误、施工质量较差等不良后果。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可以从统筹管理的角度上减少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内不必要的额外浪费,保证施工企业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1.2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施工中安全事故常有发生,给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在保证施工质量达标的同时可以从根本上个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
1.3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是一项涉及层面较广、流程极为复杂的过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对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衡量项目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起决定性作用,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对于提升施工企业综合市场的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保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开展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实施是其主要目标所在。其中主要管理以下几个方面,即:工程质量、安全性能、工程进度以及成本控制。对于上述指标来说均选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并在实现各个阶段性目标后而实现整体的项目发展规划。工程质量、安全性能、工期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均是彼此制约、影响的,并且在开展项目管理时,应加强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在此过程中,各个公司的项目质量管理通常均会选用IS09002標准体系,并对工程期间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的质量管控,对整体的施工过程均进行有效控制。依照标准体系的相关规定,施工机构应创建质量管理部门,并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依照循环工作模式对项目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控制方式包括以下几点,即:主动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以及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在项目管理中,进度控制可起到关键作用。时间即为一切经济效益的开始,只有在缩短时间的条件下才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工程项目是否能够预期完成,也变成了大家关注的一项主要内容。
在施工部门与建筑部门所签署的合约中,均对工期做出了具体规定,假设施工部门无法依照合约中的期限竣工,那么将会对其予以一定的经济惩罚。所以在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施工部门来说,工程进度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公司在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对项目操作流程做出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并针对或许会产生的问题以及不良现象及时作出评定与估测,并及时做好预期规划,包括其会对工期进度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在这一条件的作用下及时作出防范处理与方案规划,进而降低不良现象对工程项目的危害程度,确保工程项目能在预期内得到竣工,并符合标准化水平。针对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其他不良现象应采用动态化原则进行控制处理,并在正确时间内对其做出有效控制,同时也要将实际发展状况与预期规划进行比较,找寻出问题存在的关键因素,并积极做好解决措施。
3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确定项目管理负责人
要想项目管理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就要对有关管理负责人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这种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主要负责人,其应用要求项目经理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相关法律知识,还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另外,作为整个项目的最高领导者,项目经理必须全权负责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项目经理绝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团体。而对一个优秀的建筑工程管理队伍来讲,要想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确定一个具有较强领导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项目经理。因此,建筑企业在应用项目管理时,必须要为建筑工程选出一个高素质的项目经理,进而为整体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3.2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建筑工程施工内容与秩序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规范与约束,进而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对其成本投入进行科学控制。同时,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也能够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指导,并以此来有效避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与失误。因此,各建筑单位应严格按照不同工程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对其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并要求其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其制度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此外,其管理制度的制定还要做到与监督、奖惩和考核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以此来引导相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使其能够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人员自我学习、监督和约束的能力。
3.3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对于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要向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除了管理人员与制度的确立,还要结合实际管理情况和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机构,进而使得其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建筑项目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设计、组织系统,以及组织运行和调整系统等,而这些运行系统都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来对其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并且只有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才能够使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得到科学有序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管理、施工人员之间也可以得到更密切的沟通,也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建设与管理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在具体开展项目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之间也要充分做到明确分工与责任,项目经理等管理层人员也要对每个人员的管理内容进行科学、详细的分配,并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其人员实施监督管理。
3.4重视优秀管理队伍的建设
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对管理方法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项目管理队伍,不仅有助于项目管理水平,以及组织效率的提升,也是推动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途径。而一支优秀的项目管理队伍,不论是从建筑工程的战略规划,到工程项目的施工,都能够发挥高超的管理水平。因此,各建筑企业应充分重视起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使其人员的管理理念、方法和能力得到不断优化与提升,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过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对于整个工程的顺利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企业首先应提高对项目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学习并引荐国内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的各种效益,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王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