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物流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08 03: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0引言

  就人才類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1],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员,二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三是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四是物流理论研究者[2]。而其中一线操作人员和物流运营管理人员需求最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有技术型和技能型的物流运营管理人员显然是最核心的培养目标。减少课堂教学课时,加强实训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成为现代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是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内容,实训方法以及实训效果评价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1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中《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过多,技能实训较少。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共计108个课时,是所有课程中课时数最多的一门科目,其中理论课时68个,实训课时40个。教材选用的是宋文官主编的《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第二版)教材。课程的内容包括仓储业务基本知识、库房规划、储位管理、入库作业、在库作业、流通加工作业、补货作业、出库作业、退货作业及配送作业等相关理论知识。


  根据课程要求,所有的实训应该都在实训室完成,实训的内容包括现场操作、实训软件上机操作等内容。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教师实训技能不足以及学校实训设备短缺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的实训内容只能在课堂上完成,实训的项目也都更改为库区规划,仓库相关作业的合同拟定,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学生的现场技能培训力度不高。


  1.2学生的参与度不强,物流实训质量有待提高。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作为一门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核心课程,需要同学对库区的所有岗位都具有较深刻的认知。由于实训教材要求与学校的实训设备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对物流相关实训自编教材也未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实训大纲流于形式,因此,实训课程一直是很多学校的薄弱环节,也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1.3课程实训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相匹配。本课程的实训安排主要是采用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照本宣科的课堂操作,而对企业的实际要求接触不深,特别是企业物流操作的流程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实训的内容更单一和教条化、理想化,当学生面对企业复杂的业务流程,以及多样化的工作环境中,对物流技能的应用缺乏应变能力。

  2高职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工学结合模式如图1所示:

  2.1实训以企业岗位技能培养需求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物流公司、制造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作为参考对象设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课时108课时,理论总课时为36课时,实训总课时为72课时,其中,可开设8课时用于校企合作单位参观,40课时进行课程项目实训,24课时进行综合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均以参观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需要定期进行到企业调研,提交调研报告和教学大纲。


  2.2细化考核指标,以企业绩效考核为参考依据。教学过程融入企业案例,制定以操作技能加流程管理为核心考核内容,例如易碎产品应该如何出入库及储位选择,重货和泡货应该如何摆放,岗位设置和操作流程应如何设置和优化。需要通过小组操作实训,根据操作时间、完成质量,团队协作和流程合理性进行量化考核,并提交管理报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3以企业招聘和物流技能竞赛选拔为激励机制。该课程的实训分数达到一定水平,将可以获得优先推荐以及企业优先录用的机会;其次,将其作为参加物流技能竞赛的选拨来源,年级实训成绩在前6名的团队,才有资格进行第二轮的竞赛选拔,最后在该6组团队进行二次培训,择优选拔。


  3总结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该模式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紧密协作,共同参与,不断创新,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雪怡.试论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区别[J].机械职业教育,2001(2):3-5.

  [2]何亿.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与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5(4):150-153.


  来源:物流科技 2017年3期

  作者:阮晓华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