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物流管理论文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6-06-10 16: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整合和优化,不少高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来培养更多适合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这对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科学有效的构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利用地方特色结合物流业实际需求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人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特色,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的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深人了解汽车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宇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人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髙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作为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以此来推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

  

  作者简介:贾静(1985—),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