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面临的困境
(一)由于培养时间的限制,培养模式起不到职业引领作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间是3年,一届学生的培养方案一般要提前一年做相应修改、调研等准备工作,在学生3年学习期内一般不主张有实质性大变化,这也是稳定教学制度的实际要求,当然也有多年高等教育的传承因素。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职业素养和技能变化周期变得极其短暂,一种经营新观念也许只是几天或几个小时就已普及,一项新技能也许就几个月或几天就已经被掌握,创新需求的速度前所未有。市场营销专业这样的文科类专业,技能变化之快更是可想而知,更无从谈职业引领作用了。
(二)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各项措施的实施无法深入。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在各高职院校中实施的主要方式是:自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成立订单班、与企业合作顶岗实习、举办各项技能竞赛等。这些措施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都不够深入,目前与以前比有所完善改进,但出现无法向前发展的瓶颈,原因多种,主要还是参与方利益不均等,企方付出难有回报。所以企方不积极,就难以深度工学结合。
真正深入实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校企“双赢”,如何实现企业的“赢”,也就是要解决目前学校能为企业做什么的问题,没资金只能靠人力资源,难点在于目前学校的师资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服务能力差、企业技能和策划能力不够(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机会参与企业活动,缺乏实战经验);二是如果不是校企合作,而是学校自己建立实训基地,要解决资金、人力、市场问题,这一点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目前有各种校园“创客”项目,但与企业的营销技能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些问题在以往政府和学校也推出了很多措施和政策(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但这种“推”的措施也都没有得到实质性效果。
(三)无法实现教育的延展性。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行的是3年制教育,学生的继续教育主要靠在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中实现,高职学校相关专业几乎不提供继续教育,学校教育缺乏延展性。这也是校企合作无法实现“双赢”的重要原因,企对校无任何依赖。
学校教育的延展性是指学校除了提供在校的3年制教育后,还要有能力负责实现学生的终身教育,替学生实现职业生涯中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持续培养。而目前的高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终身性服务。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设计
(一)前言。该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是在考虑解决上述困境基础上,遵循以社会服务为出发点,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让社会服务带动学生培养的深度工学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的终身培养。
(二)培养目标。以实现为企业、为行业、为社会的终身服务,创造学员的终身学习条件为根本,以培养适合社会或区域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三)培养模式设计。实行“2+1+N”终身制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中学校的培养对每一位学生实行终身培养,其中2代表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2年,1代表赴相关校企合作单位实习1年,N代表实习1年后的若干年都可以依托学校学习,学校N时期的课程设计依据毕业生职业发展为主导进行课程设计。但必须修完学校规定的学分方可颁发毕业证书,毕业证书发放后,依据学生个人需要仍可选择在校学习,学校实行对学生学习的终身服务。
1、设计体系
(1)“五能力”职业发展结构:“职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终身发展)”,“五能力为一体”的能力本位的设计结构。
(2)“三时期”的终身学习结构:第一部分基本专业知识和素养学习期(一二年级)、第二部分实习期(三年级)、第三部分终身学习期(毕业后或职业生涯中)。
2、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考虑如下因素把课程分为五大类:职业基础课(规定的通识类课程)+职业技术课(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职业素养课(以就、创业职业素养培养为主)+职业拓展课(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职业发展课(职业延续)。①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能力形成规律;②就业、创业能力需求:职业技术课(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职业素养课(以就、创业职业素养培养为主)+职业拓展课(以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设计;③“校”和“企”能够“双赢”的途径:职业素养课和职业发展课(学校主导下,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专家合作开发)的设计;④课时设计依据课程特点分为:按天、按周两类;⑤课程总学时依据一天满课时8,一周满课时32来安排。
(2)设计课程具体教学计划建议。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深度工学结合的实现
(一)发挥师资优势,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实现深度工学结合。营销专业师资优势主要在于营销理论知识水平深厚、策划能力强、授课技巧灵活、授课经验丰富,而企业的“能工巧匠”或专业人士业务能力出众,教师与企业人员组成团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协助,恰是学校培养学生所需,也是企业培养新员工所需。
本文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中,职业素养课、职业拓展课、职业发展课三类课程的授课要求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团队协作完成授课,建议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讲述式,由教师和专家团队合作策划、组织内容,通过录制纪录片的形式完成授课过程,即给提升课程专业性创造可能,又增强了课程的艺术性;另一种是座谈式、访谈式,由团队中教师策划、主持授课,由聘请相关的专家团参与座谈或访谈的问答形式完成授课。这两种授课方式要求有相应的授课环境支持,类似于演播间的环境,目前职教园区环境正适合这种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预期成果是:为学校完全承接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可行条件,使企业逐步实现对学校培训的依赖,为实现专业深度工学结合提供可能;另外,企业也从日常培训中解脱出来,降低了培训成本。
(二)充分应用实习期和终身学习期学生的需求价值实现深度工学结合。终身教育是教育延续性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的需求,目前的终身教育大部分通过自学实现,这也意味着多数人并未进行终身教育,但对于职业发展和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来说,终身教育是需求。目前的职业发展教育是通过所在供职单位培训实现的,但这种教育是单位的短暂行为,是以供职单位为需求,而不是以人的职业发展为需求,也就是员工一旦辞职就中断了学习途径。基于此,本文设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模块。更有利于人的终身职业发展,提升了职业发展不依赖供职单位的连续性。
实习期和终身学习期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亲密接触企业的员工,他们能够深刻体会企业对专业的需求以及他们遇到的专业难题,教师团队可以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研整理出企业的专业需求或学生的专业疑难,归纳整理成相应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内容,满足学员需求的同时,深度实现工学结合,“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和企业”。
(三)与领导型企业、科研单位和科研院校合作,引领培训前沿,实现深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初期,作为高职营销专业层次的学生可能很少入职一些领导型企业,但这些领导型企业可能掌控着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前沿信息。因此,选择与领导型企业、科研单位和科研院校合作,合作方式如下:(1)提供需求的培训环境(场地、设配);(2)提供合作的师资(协助策划、协助调研等);(3)获得主管政府部门支持(例如主管部门为商务委,那么可通过商务委寻求与相关的领导型企业、科研单位和科研院的合作机会,委托项目于学校,实现合作)。
合作不仅能实现课程前沿性,还可促进工学结合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及时知悉技能创新者信息并与之合作,实现深度工学结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技能创新者一般集中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校,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技能创新者层出不穷。对于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校,要寻求合作(合作方式见上),互利共赢,掌握前沿信息,实现终身学习期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互联网+”,要利用数据平台,引进相关人才做好大数据分析,提升“大数据”应用技能,实现课程设置的前沿化。学校有了前沿信息,有了创新信息,企业主动合作成为可能,进而实现专业的深度工学结合。
另外,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来说,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团队,提升专业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降低获取前沿信息成本。
(五)改革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加大专业师资培训,实现深度工学结合。目前,多数高职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沿袭本科高校的做法,没有高职特色,不能适应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高职学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需要深度工学结合,不深入企业就无法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也不可能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具体改革措施参考如下:
1、改革教师考核培训制度,实行专业教师分类考核。建议按照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教师岗位(例如专业教师岗分三大类:职业基础、职业技术课教师岗;职业素养、职业拓展课教师岗;职业发展课教师岗),因才设岗,使人尽其才。不同岗位教师采用不同考核培训系统,本文中依据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培训考核措施,建议相应分为三类系统:职业基础、职业技术课教师岗考核培训系统;职业素养、职业拓展课教师岗考核培训系统和职业发展课教师岗考核培训系统。
2、改革学校岗位制度。分清学校各项工作内容,明确岗位制度内涵,分工明确详实,绩效清晰。按照个人优势分配岗位,例如分成行政、科研岗、教师岗。本文中依据设计的培养模式建议的专业教师岗位分配是:策划岗、主持讲授岗、理论讲授岗。
由此,让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能培养人才还能带动高职院校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实现深度工学结合。
作者:门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