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快递贴附式广告”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实践与启示
随着电子商务及快递行业的发展,收取快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大学生人均年收取快递16个,表现出消费频率高的特征。[1]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大学校园中的广告繁杂,以容易被学生随意丢弃的传单广告居多,影响校园整洁,还存在着粗放投放,广告效果难以评估;广告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容易被误导的问题。[2]
“快递贴附式广告”是一种新型广告方式,它采用环保贴纸印刷贴附在快递包装上,通过消费者收取快递来达到广告宣传目的。我们希望通过“快递贴附式广告”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减少资源浪费,使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落到实处。同时,项目还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机会,创业收益还将组织开展“拯救阅读”公益慈善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快递贴附式广告”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接受度分析
为了解快递贴附式广告的可行性,我们随机对1186名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快递上贴附广告,受访者的接受程度高达95%。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及优势
广告投放流程为:商家提供广告素材,团队制作广告,印刷厂家印刷,最后进行广告贴附。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熟练运用软件完成广告排版制作,印刷厂家通过淘宝对比择优选出,整个流程在技术上实现不存在问题。
与其他广告方式相比,快递贴附式广告具有费用低、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接受度高等优势。同时,我们能够对校园广告的内容和质量进行把控,确保真实、可靠。
(三)市场容量
根据上海电机学院校内快递的调研,目前以电商快递为主的“三通一达”日均快递量可以达到1000件以上。换言之,校园快递一天的快递量可以达到4000件。目前,上海电机学院在校学生数为12500余名,如果将广告仅贴附于“三通一达”的快件表面,广告受众可以覆盖在校学生的32%,而随着广告贴附率的上升和快递量的增加,加之代拿业务的兴起,广告受众将进一步增多。
(四)运营及盈利模式
目前快递有两种收取方式,一是通过校园快递点集中收取,二是快递公司自行摆摊收取。无论哪一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这为我们大规模地在快递上贴附广告提供了可能。
项目利用广告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差额获取利润。目前,单张广告售价为0.2元,成本为0.1元(其中直接材料0.04元,勤工俭学人工0.06元),单张广告利润为0.1元。随着广告量的逐步上升,成本还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另外,每年净利润的70%将作为公益活动资金。
二、“快递贴附式广告”大学生创业项目实践与成效
(一)实践方案
2016年6月~9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快递贴附式广告的接受度,实地走访临港共享区商家了解商家对于快递贴附式广告投放的意向以及意见与建议,与快递公司接洽合作意向。
2016年10月:完成商业计划书,与快递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2016年11月:与临港共享区“黄焖鸡米饭”商家达成合作,同时,为完成广告投放,招募困难学生10人,分两次共投放广告8000张。
2016年12月:通过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反思。
(二)实践活动与成效
就经济效益而言,通过投放临港共享区“黄焖鸡米饭”商家广告8000张,已盈利800元。根据商家的反馈,广告贴附完成的当周销量显著上升超过30%,次周销量较未贴附广告前也有20%的上涨。
就社会效益而言,在两次的广告投放过程中,我们招募家庭困难学生10名,支付勤工俭学工资480元。每名学生,利用午休的20分钟时间赚取48元,普遍高于兼职工资,真正做到了帮助困难学生。
三、经验与启示
(一)项目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充分了解广告商和受众。就受众而言,主要是经常收取快递人群,其特征与习惯主要表现为:熟练使用网络,价格敏感,偏好送货上门等能够提供便利的服务。因此,在初期投放广告时主要以生活必需品服务和提供便利服务的商家为主,如:外卖餐饮业、鲜果配送业等。
就广告商而言,其最注重的是广告效率,项目本身的公益性质并不能吸引商家与我们合作,为商家提供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帮助其达到利益最大化才是真正能打动商家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广告商和受众才能使项目运转起来。
第二,保护箱体本身情怀,不破坏寄件人情感。广告贴附最基本的是不可以遮挡快递单等重要信息。但随着电商激烈地竞争,许多商家会通过与众不同的快递箱体来传达品牌理念,体现对客户的重视。例如,天猫超市的箱体上绘有不同主题的漫画。此时,广告的位置既要容易引起关注,也不能遮挡箱体上有意义的部分。
第三,遵守《广告法》,严格把控广告内容与质量。校园小广告因张贴杂乱,内容夸张而饱受诟病,严格核查商家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实地考察经营活动场所;认真审核广告内容,杜绝虚假广告,遵守《广告法》是“快递贴附式广告”必须坚守的生命线。
(二)公益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公益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一个高盈利项目的支撑,由于我们的项目只是在大学校园内小范围地进行实践,盈利微薄,向慈善机构的捐款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去运营和使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项目的不断完善,公益也能越做越好,真正能够帮助到有困难的人!
作者简介:林佳昀
第2篇: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价值及实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祝贺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式时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1]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公益创业以社会公益为理念,运用商业模式,通过创造新的服务、产品或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大学生具备公益创业的诸多优势,公益创业和大学生群体有着天然的联系,公益创业呼唤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公益创业得到历练和发展。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
(一)公益创业的概念和特点
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也译作“社会创新”“公益创新”“社会创业”等,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国外许多国家蓬勃发展。公益创业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及其创建的救济贫困模式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的热潮,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益创业的关注,公益创业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美国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教授、社会企业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格里高利·狄兹(J.GregoryDees)被认为是最早对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
eurship)进行定义的学者,他认为,社会创业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利用变革的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并且为全社会创造效益,二是引用商业经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经营所得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2]。
此后,很多学者都对“公益创业”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继承国外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公益创业的定义:“公益创业,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或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益创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和标准,但他们都包含一个共性点,即公益创业既强调社会价值,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里斯(Reis)认为:“社会创业就是把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引入到非营利组织,从而让这些组织以更高的效率为社会提供服务。”[2]通过分析概念,公益创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性。公益创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责任,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坚持解决社会问题的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
第二,创新性。通过创造新的服务、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不受当前资源限制,大胆行动,持续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公益创业的发展。公益创业,大胆创新,进行颠覆性的创新,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亨顿(Henton)认为:“社会创业从根本上说是要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已经存在的组织或者活动。”[2]
第三,商业运作模式。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运用商业运作模式和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实现自身造血,保证创业的有效、持续发展。在公益领域融入创新精神和商业模式是一种新型社会创新,在优化社会结构、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和扩大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
公益创业,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新分支”,对大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大学生是公民社会的建设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希望,他们生气勃勃,意气风发,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渴望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用于创新创业,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是我国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群体,近年来的公益创业中,带有志愿者精神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最为活跃,因而也最受人们关注。公益创业的社会性、创新性、商业模式运作方式也符合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因此,研究大学生公益创业,就是关注公益创业本身,两者互为内需关系。大学生群体是公益创业的主体力量,公益创业更是呼唤大学生群体。可以说,大学生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代表着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
二、公益创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首先,公益创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随着在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留守儿童、养老问题等等。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参与。但是,刚性的强制的社会制度架构和建设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为刚硬的社会制度缺乏温情、温度和文化道德功能。构建美好和谐社会,需要公益温情的力量。公益创业,公益是基本理念,是天然的基因,他是社会和谐的新动力,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公益制度立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秩序。公益创业,以社会公益为取向,坚持民生为问题导向,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公益创业有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公益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在倡导政府简政放权的宏观发展背景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趋势,政府360度管理社会事务不具备可行性,事无巨细、一竿子到底的管理方式早就不能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职能应该适当放权,民间公益性组织能解决的社会问题就交给他们承担。将政府职能中凡社会能办好的,社会民众能办好的,就交给社会民众来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还可以提高政府运行效能,增强社会活力,并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第三,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公益创业有益于强化社会协同、扩大公众参与和增强社会自治。公益创业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以公益为出发点,以谋取公众社会利益、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这大大不同于商业创业以追求利润和投资回报率为出发点,因此,有助于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吸引群众参与。公益创业事业,具有优化和谐社会秩序、协调矛盾和冲突,通过志愿服务和群众参与,增强社会自治,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
三、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契机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困境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较大压力。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1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2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预计到2030年,我国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0%以上[4]。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749万。据统计,2016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而且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难题。
(二)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开辟新的就业领域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激发社会创造力;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力倡导劳动光荣、创业光荣,大力营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可见,通过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成为社会的趋势。但是,传统创业难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宽就业路径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活跃繁荣的创业市场及创业资金,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的频发以及各种社会新需求的递增。因此,既有创业需求,又有市场和资金,中国正处于创业的黄金时期。
传统的创业模式是办企业、开公司,而公益创业强调公益性取向,具有门槛低、服务社会以及创新性等特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新领域。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显示,公益机构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可以占到城镇就业数量的10%左右[5]。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压力下,一种特别适合大学生特质的创业形式——公益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选择。
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富有创新精神,也肩负着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使命,他们渴望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创业,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说,公益创业为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更代表着大学生新的就业前景。
四、大学生选择公益创业的优势及实践
(一)高校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精神保障
高校不仅传授大学生知识,更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具备正能量,为社会做贡献。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中坚力量,是公民社会的建设主体。他们青春朝气,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社会问题有独特的敏感度并渴望用自己的所学改变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大学生是中国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在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他们的主体认知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从中发现人们对公益服务的巨大需求,从而产生公益创业最初的热情和动力。大学生是公益创业的最大群体。
(二)高校积极探索公益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理论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时代的需求。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自主创业代替被动创业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在全国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既是关乎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解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公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分支,是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领域,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探索。
湖南大学是我国最早推行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从2006年开始,湖南大学开始探索“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在公益创业活动开展、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该教育模式荣获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项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正在构建“基于胜任力开发的多层次嵌入式”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研究中心也开始关注公益创业理论的研究和探索。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的尝试和探索都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高校广泛创办公益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奠定实践基础
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搭建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组织和团体,定期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团或组织一般不得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活动基本是公益性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组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培养了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最终走上公益创业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
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温州童馨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于2014年6月在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它的开端就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一批热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大学生们创建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毫不犹豫地承担起这份责任,“童馨”团队应运而生。团队2011年以支教的形式在丽水市庆元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活动。五年来,童馨团队已开展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了童馨公益基金,长期扶助留守儿童,志愿者也从30人发展到350余人。“温州童馨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获得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公益组银奖。
2003年3月成立的温州大学温瑞塘河志愿服务站,在开展了12年的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之后,响应“五水共治”的号召,2015年4月在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成立了温州市文达清源水环境公益中心,在国内高校环保社团中率先实现了从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到专业公益机构的转型。按照公益创业的要求,文达清源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聘请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借助“学校主导、政府扶持、专业运作”的商业模式,以“公益服务+公益产品”双轮驱动发展,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公益营销、社会组织合作、公益产品义卖、校友基金捐赠五个稳健筹资渠道,中心成立后短短一年筹资40余万元。文达清源依托高校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志愿服务、城市河流污染公众监督、中小学爱水节水教育等业务领域优势明显,已经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先锋和大学生社会组织的旗帜。
这些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走出来的公益项目,因为紧密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创新组织和模式,实现公益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正是大学生群体实践公益创业的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推广和实践公益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深远意义。公益创业,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会创业形式,坚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以促进社会公益为使命,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进步以及培养高校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
作者:林爱菊
第3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研究
本调研选取中央民族大学校内各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在样本中,男性占35%,女性占65%。包括维吾尔、蒙古、傣、回、土家、黎、满、水、苗、壮、哈萨克、朝鲜、柯尔克族、藏等14个少数民族,另外有5%的汉族学生,兼具代表性和全面性。问卷涉及32个问题和3个访谈内容。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及参与情况
在大学生个人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及参与情况层面,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大学生个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了解程度如何;对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经常参加公益志愿活动;认为开展公益创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
据数据分析,占7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本人基本了解我校及周边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情况。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普遍关注。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只占不到5%。
至于对公益创业的了解程度,就没有这么乐观。38.5%没听说过公益创业或者只知道是与公益相关的创业,有55%大致了解这一定义,但不了解具体的操作;仅仅有6%左右对公益创业的定义以及操作都十分了解。可见,公益创业需要大力普及。
对于开展公益创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来看,大多数同学(85%多项)选择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创业精神和专业背景。积极创业精神基本都被测试者选择,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积极心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做法和实践
(一)对公益创业的调研内容分析
目前哪些领域更需要公益创业,我们在调研的3个方面(多选)的比例排名,第一是教育(88%);第二是养老(78%);第三是社区服务(60%);分析可知,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对于教育发展,认知尤为强烈。其他方面大家都没有写出,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领域还不熟悉,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知道以什么作为抓手和切入点。因而加强引导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内容。
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是进行公益创业,开展的根据是什么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市场需要明显放在了第一位(83%);自己的兴趣排在第二(75%);项目的创新性(55%)排在第三。而专业(45%)则最靠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已经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等靠要和依靠国家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已经去除,依靠自己,凭借创业来发展,则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转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需要大力支持
哪些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支持,大家的回答很不一致。这就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思路各有千秋。我们通过对问卷分析和访谈,进行了总结。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学校支持,是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同时给学校提出了要求:公益创业的教育培训,学校要承担一定的任务,不能全部推向社会和市场。第二,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了家人选项。可见,家庭永远是孩子的后盾和大后方支持者。这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的责任。孩子选择了公益创业,需要家长支持,政府有责任向家长宣贯。为什么创业有困难、需要支持的时候,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家庭父母,而不是组织和政府呢?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各个层面深入思考。第三,选择公益组织和政府的,主要是对此方面知识有了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有的是专业接近,有的是曾经在其中志愿者服务或者实习的。比如,政府向公益组织或者公益公司购买服务,就为公益创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合作机会。
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备创业,推动创业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家里人影响(31%);朋友鼓励(55%);受成功人士的影响(66%);个人事业心和责任感(87%)。首先,公益创业的前提是公益,载体是创业公司或者协会等形式。公益创业,首先体现的是责任,是CSR(企业社会责任)。这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另外,榜样的力量,鼓励和帮扶也很重要。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有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劣势。在同一个平台竞争,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
因此,创业者必须要具有一些基本能力和优良的素质。从众多问卷和访谈中,我们认为以下几点素质和能力尤其重要。包括较好的组织能力;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等。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或者选择就业、创业的发展中,大家的想法是不一致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去创业。在本调查中,占绝大多数的是1考研,其次是2到企业工作考公务员(65%);;第三是3有出国想法;有个人创业(非公益)意向的占很少一部分;想做公益创业的比例更小。从数据分析,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把求学放在第一位,把稳定工作,例如公务员,放在前头。创业艰难,大多数同学还是存在畏难情绪。(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择业示意图)
因此对于是否考虑过自己从事公益创业,基本是没有仔细考虑过或者不确定(80%),打算短期内从事,提高自身能力,进行公益活动,或者打算做为自己的长期事业的很少(11%)。但是,大家普遍觉得公益创业的前景很乐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发展会越来越好(80%)的论点和实际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引导和宣传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一定要多家宣传,尤其是共青团要在青年中广泛开张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强引导。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劣势与优势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具体困难
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具体困难是什么?1缺乏资金支持、2缺乏社会经验、3缺乏人脉、4缺乏营销策略、5缺乏创业伙伴、6家人反对、7缺乏相关专业知识、8其它。
从图中可以看出,选择1、2、3、4的最多,选择中包括所有的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困难集中在资金、经验、人脉和营销等四个主要方面。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存在的客观不利因素
同样,在确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存在的客观不利因素(1资金短缺、2缺乏宽松的注册条件、3社会认同度低、4项目创意不够成熟、5缺乏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执行模式、6其他)方面,1、2、3是明显的不利因素。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群体的优势。(1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2专业素质较高,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3素质较高,适合从事与公益有关的事业、4对新鲜事物敏感,容易接受、5具有民族优势、6其它)。如下图分析,1、2、5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的优势。年轻有活力,具有专业素质,再发挥出民族优势,这是他们具备的优势。
[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可以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90%);能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85%);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老看,能帮助弱势群体,弥补社会鸿沟(75%);推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60%);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80%)。而对追求增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却很小(12%)。
我们分析可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公益创业具有理性的认知,不仅仅是要获得就业机会和收入,更重要的是发展自身,关注社会的发展。另外从访谈中,部分学生认为公益创业还是要有社会资源和阅历,具有这些能力的人更容易运作和成功。
作者:麦苏旦
第4篇:大学生公益创业地方模式构建必要性的探讨
公益创业是指以公益为向导,通过社会创新、建立新的社会组织等方式,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却不排斥赢利的一种新型创业模式[1-2]。公益创业与大学生群体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仅是中国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群体,而且也是公益创业的最佳主体[3]。同时公益创业还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转变大学生公益就业创业观念推动他们的公益就业创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难题的现实出路。
一、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等纷纷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活动,大学生俨然成为公益创业的主流。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存在了因经济、地域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出现的公益创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志愿者多而公益创业者少;商业创业者多而公益创业者少;创业设计等思维竞赛多而实践的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现状来看,公益创业的主体比较单一,过分依赖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长此以往,使政府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制约了其他主体对公益创业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公益创业作用的有效发挥和健康发展。
其次,我国对于公益创业的认识起步晚,发展慢,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和能力不足,对于相关信息了解存在缺憾,这也会其对公益创业的理解走入误区,创业动机存在盲目性。高校的公益创业教育缺乏,各大高校内创业教育红红火火,建立众多创业园区,但是开展公益创业的学校却寥寥无几。由于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缺乏,大学生个人能力素质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公益创业方案成立以后,往往由于大学生能力的欠缺而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4]。
最后,因为社会资源不足,尤其是资金筹集方面问题,很多公益创业组织仅仅停留在创意孵化阶段或在运行管理中出现问题不幸中途夭折。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公益创业环境,公众对公益创业认知的偏差,形成了不良创业氛围,大学生公益创业步履艰难。
二、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地方模式的必要性
纵观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发展大学生公益创业,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适合本地区的公益创业体系来指导大学生。因此,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公益创业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大学生公益创业地方模式的构建,有利于结合地方特色,引导公益创业项目的设立。公益创业项目应当具备创新性、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依据本地区特点设立的公益创业项目可以避免项目的盲目设置,集中有限资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提供支持。
其次,大学生公益创业地方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依据地方特色来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加强公益创业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对于公益创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高校要依据地区发展特点,建立合适的公益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来为公益创业发展注入活力。
最后,大学生公益创业地方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各地区依据自身发展特点来完善保障体系,保障公益创业的正常进行。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等要依据地区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营造公益创业氛围及建立公益创业孵化器等,保障公益创业的顺利开展。
总之,大学生公益创业地方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解决各地区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所遇到的问题,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我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建立大学生创业新格局提供保障。
作者:屠霁霞
第5篇: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公益创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公益创业(SocialEntrepreneurship),1998年J.Gregory.Dees首次定义了“公益创业”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未对“公益创业”的概念达成统一意见,但概括其核心内涵包括: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笔者认为公益创业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创业过程,公益创业组织具有公益性、商业性、非营利性、实践性,其盈利将反哺于公益服务的持续开展和公益创业团体的健康发展。
2005年,美国最早资助“公益创业”的阿苏迦基金会创始人追顿与美国国务卿赖斯、比尔·盖茨等人,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选为2005年度“美国最杰出的领袖”;2006年,尤努斯凭借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公益创业模式,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由此,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的热潮,2009年前后伴随着“团中央青年恒好公益创业行动”“清华大学公益创业实践赛”等一系列活动、竞赛开展,公益创业在中国开始萌芽,而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开展过程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
二、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公益创业可发挥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激发,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过程中,需要学习、补充、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规律相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人际沟通、财务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个人价值。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将公益创业精神逐渐内化为个人信念,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逐步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甚至成长为社会企业家。
第四,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湖南大学于2004年率先探索公益创业教育,通过授人以鱼(公益助学)+授人以渔(就业)+授人以业(创业)+授人以智(研究)四层次构建公益创业教育实施系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使命感,使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质的突破。
第五,有助于缓解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公益创业针对帮残助老、支教扶贫、科技兴农、社区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服务,可以由政府购买服务或凭借其他商业模式实现自供血,并得以持续实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公共服务模式。
第六,有助于在社会中弘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创业精神是社会创新过程中的集体观点和信念,阐释社会创新的核心价值,积淀为文化内涵,其实践示范效应让民众看到来自底层自下而上的驱动力和变革力,看到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其精神弘扬、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文化孕育的精神资源和动力。
三、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建议
第一,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体需要认可并了解公益创业的特征和形式。
学术界未对“公益创业”的概念有统一界定,但开展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机构、个人需要认可并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它区别于传统的创业和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商业性、非营利性、实践性的特征,如何选择某个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服务,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并将盈利反哺于公益服务开展和公益创业团体发展,是公益创业的核心和基础。
第二,依托相关活动、竞赛宣传普及公益创业理念。为了扩大公益创业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范围,鼓励建立公益创业社团,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公益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竞赛选拔、培育、孵化优秀的学生团队、项目,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三,借鉴国外公益创业成功模式,加强公益创业研究和高校理论教育。
湖南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公益创业教育,培训了一批师资,出版教材《公益创业学概论》,将公益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先后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大一、大二上万名学生中开展,成立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公益创业公选课程,公益创业企业长沙滴水恩公益创业发展中心也开展了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课程。借鉴、研究国外的公益创业成功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在我国高校推行公益创业教育,是我国公益创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孵化和技术指导。公益创业是创新性地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同时提出跨部门、行业、地区整合及高层次协调保障的需求。高校或组织机构除了常规培训以外,可采用导师制对学生团队、项目在选项、立项初期、实施期间进行及时评估、跟踪指导、孵化服务,以及必要时的市场推出指导,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五,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平台。整合高校、基金会、政府、社会媒体等多方资源,搭建社会支持平台,通过社会服务需求信息的准确、及时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向大学生公益创业团体倾斜;开展技能培训和项目孵化;制定并实施法律法规鼓励引导,场地、税费、落户等软硬件资源配套;社会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方面,形成社会合力,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第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避风险。近年来,在全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在中国急需弘扬、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在大学生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彰显个性、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诉求下,公益创业有了推行和发展的良好机遇,更应该得到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事业发展,不能简单复制国外模式,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支持和监管并举,希望通过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作者:黄菲亚等
第6篇: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促进就业模型构建研究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国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公益创业从项目咨询、企划、评估到运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就业的重要渠道,非营利性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10%,而我国仅为0.34%,这意味着我国公益领域中巨大就业潜力尚未挖掘出来。
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已经开展公益创业实践,已经覆盖了美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开展公益创业研究,实施公益创业计划。斯坦福大学的师生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方式创办了惠普、Google等著名企业,企业成熟后开展了不少公益事业;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不仅开设了公益创业课程,还设立了公益创业的相关研究中心。
在国内,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但由于缺乏相关社会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2%,而真正能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则不到创业总人数的5%,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中创业点子的转换率低于1%。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率,拓宽就业路径是大多数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公共服务处于供给不足和供给低效的状态,政府一直在谋求新的供给模式,公益创业对我国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
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缺乏对公益创业的科学认识,很容易停留在道德层面和形式上的一些活动;公益创业环境建设薄弱,配套资源缺乏,没有固定的组织,没有明确的传承;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就业视野局限,创业就业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等。
二、模型构建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其根据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整合而成,如图1所示。
(1)在模型中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公益理念实体包括公共利益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服务奉献等。(2)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是受驱动孵化、政策法规、学校公益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支持力度、以及自身的风险控制与评价反馈机制种因素影响。其中驱动孵化中要使其可持续发展要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政策法规中需完善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的功能与权限。(3)大学生公益创业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通过前瞻性地不断发现和利用新机会来履行社会使命和实现社会目的。(4)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将经济价值的创造和社会价值的贡献结合起来,以商业运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盈利,通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不仅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渠道。
图1大学生创业实践促进就业模型
三、模型构建的创新点
(1)公益创业实践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需要大学生、政府、社会、资本和学校形成一个多元化合力,构建良性就业创业机制,才能促进这项工程可持续发展。(2)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需求,包括追求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大学生公益创业创意要激发满足人们内心的爱的高级需求,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高校应积极构建公益创业生态教育系统:依托现有创业教育资源,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具备公益创业和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从生态学角度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与协同创新互动,发挥1+1>2的效果,更好的实现创新并进行成果转化。(3)从经济学视角,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对公益创业人才的需求,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高学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4)在机会识别时运用PEST进行宏观环境分析,利用SWOT进行公益创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5)提出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不仅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为大学生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渠道。(6)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基于浙江的电子商务的优势,可尝试挖掘出适合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实施的新思路,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促进就业模型进行验证。
四、结论
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是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旨在实施追求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重的公益创业活动,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用,被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大学生公益创业要可持续发展要向专业化、职业化乃至商业化转变,寻求资本与公益良性循环。立足国情和大学生就业实际,准确把握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而构建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就业模型,对于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理性、包容、开放、创新的态度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益创业道路。
作者:赵京芳等
第7篇: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限制因素及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公益创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参与公益创业、孵化公益创业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与新趋势。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活动因各种条件限制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如何破解发展的难题,打破约束瓶颈,使大学生公益创业真正迎来春天,已成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限制性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培养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学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培养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同时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但形式和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广泛。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受以下因素限制。
(一)从人力基础上看,缺乏持久的智力支持
高校对公益创业的理解不到位,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起步。高校师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比较模糊。对于大学生和教师来说,公益创业更多的是好奇和观望;对于校方来说,则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相应的创业政策及激励机制,由此导致了目前公益创业校园氛围的缺失。也正是由于广大师对公益创业概念的认识不到位,致使本校对公益创业教育表现冷淡,认知基础方面尚未形成对公益创业的科学认识。教育课程未跟上,学生缺乏公益创业的意识,公益社团稳定性和延续性均较弱,无法保证公益创业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不足,制约了本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
(二)从物力基础上看,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大学生公益创业,资金短缺是短板。由于大学生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大学生公益创业融资渠道单一,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和社会组织商业赞助,其中政府方面的资金投入是其最主要的来源。目前我国虽然开展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计划,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但总体数目仍是僧多粥少。许多优秀的自发公益组织争取不到政府的创业资金支持,公益创业计划成为空中楼阁。大多数公益组织在成立初始规模并不大,资金来源有限,现有政策法规对于公益组织设定的门槛很容易将一些优秀的自发公益组织扼杀在美好的策划之中。创业资金的缺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
(三)从运行系统上看,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持
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为其搭建一个实践平台。这一实践平台,一是校内的公益创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高校开展的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较少,主要为公益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和涉及的范围不够广泛,缺少有明确目的的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二是校外的公益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有巨大的帮扶作用,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搭建实践平台,在资金扶持、组织培训、运作指导等方面有重大作用。缺乏实践平台的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难以与校外相关社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本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尚不完善。
二、拓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有效路径
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拓宽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需要多方合力。
(一)高校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是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目前,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率先开设了公益创业的课程并获得很大成功。借鉴湖南大学“公益助学+就业+创业”模式,做好公益创业教育,整合高校资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应注重实际,遵循自身规律和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特点,实行分层分类教育。
第一,在教育形式的设计上,注重普及性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实行分层教育。大学生公益创业起初大多来源于创业竞赛或社团活动,公益创业教育体系还不成熟。因此,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不能贸然课程化。我们应把普及性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公益创业课程形式,从各方面加强学生对公益创业教育的认识。
第二,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注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价值观取向,实行分类教育。对于是否参与公益创业课程,高校态度应是软性鼓励,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公益创业课程应更多地从公益性社团成员、相关专业学生入手,让有志于公益创业或价值观接近的大学生首先接受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注重开展知识、能力、理念以及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既要传授知识、锻炼能力,讲授公益事业的企业化运营模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管理能力等。又要注重培育过硬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坚强稳定的个性品质,追求独立性、求异性、进取性、坚韧性。
此外,高校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良好校园环境,建立有效的创业政策及激励机制,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业,给大学生大胆创业创造一个“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校园环境。
(二)政企助力,保障资金来源
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作用,保障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物力基础,有力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蓬勃发展。
政府方面,切实发挥政府提供者、监督者的职能,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植力度和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资金来源和适合的发展环境。一是政策优势助力,减少大学生公益创业启动的资金障碍。出台鼓励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相关政策,在手续办理和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和鼓励,为大学生提供公益创业的基础环境。二是发挥政府服务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提供运作资金外,牵线搭桥引入私人资金或风险资金,进行社会化募集。在为公益组织提供物力支持。三是立法规范行为,保障大学生公益创业资金的规范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运行机制,规范准入门槛和贷款条件,保障大学生公益创业资金的规范性。
企业方面,商业赞助可更多地倾向公益性质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一方面通过创业活动培育企业所需人才,一方面通过公益活动提升企业自身形象。如联想的“飙爱心,创未来”公益创业项目和零点集团的“公益成就酷我——零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有力推动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同时实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效果。
(三)校企联盟,搭建实践平台
1.开展实践活动,拓宽竞赛平台
高校科研成果是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以高校为平台进行公益创业是实现创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开展校内公益创业竞赛,既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热情,又可以吸引企业的资金投入,为有志于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打造一个有资金、有条件的实践平台。努力拓宽公益创业的竞赛平台,以竞赛带动公益创业之风,营造公益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高校公益创业竞赛时,需进一步强化主题竞赛、项目竞赛和组织营运竞赛内容,实现公益创业大赛从方案设计向项目实施和实体运营的转化。
2.创建实践基地,建立校企联盟。
企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帮扶作用,主要表现在举办专业培训、创造公益实习机会、提供创业资金以及“一对一”的近距离辅导等。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搭建实践平台,为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以校企联盟建设为中心,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各地校友企业,设立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孵化中心或创业园。大学生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工作实践,接触真实的项目开发和管理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做真实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视野和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功率。
作者:楼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