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

领导决策信息决策观点与建议

2023-12-07 13: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稳”字当头2012年1月2日第1期总第797期与2011年以保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不同,2012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有所转变,稳增长被捉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大背景就是2012年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为十八大创造良好氛围离不开“稳”。同时这个稳的基础就在于经济稳,要避免大幅下滑。这不同于2008年的“保增长”,而“稳”的具体措施和内涵与以往也有差别。


  十省区党代会聚焦:率先实现现代化鼓舞人心


  (2011年11月21日


  第45期总第791期)


  “率先实现现代化”已成为未来五年发展战略的一个制高点。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跨越转型的新标准,东部发达地区已瞄准中等发达国家,其他沿海地区喊出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的口号,中部地区誓言要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则不甘落后积极进位赶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大发展大跨越的生动局面。


  黄金十年,建文化强国要打三只“拦路虎”


  (2011年11月14日


  第44期总第790期)


  规模小、步子慢、人才缺是中国文化强国三只“拦路虎”。其中“走出去”步伐慢,是我国文化强国面临的第二只“拦路虎”。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已经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我国文化贸易一直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这种状况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


  加强社会管理要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办几件惠民实事


  (2011年10月17日


  第40期总第786期)


  广东省发布《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0项,其中多项涉及社会管理,这将为今后建立社会管理考评专项指标体系提供了借鉴。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2月底,安徽在全省开展以“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为主题的“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努力实现群众工作上水平、解决问题见行动、转变作风有成效、人民群众得实惠。


  拿出直面现实的政治勇气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心态问题


  (2011年10月10日


  第39期


  总第785期)


  “官二代”骄横,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不能再等。“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社会心态”写入五年规划,充分表明了党直面现实的政治勇气。但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没有实质性措施推出。媒体为此开出一剂良药:整肃“官二代”问题的实质,是要努力剥除伴随他们的特权光环,应加强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严格选人用人程序,深入推进四项监督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自主创新驱动力・扩大内需拉动力・就业创业推动力・区域发展牵引力


  2012年9月19日第37期总第783期


  创新驱动不仅要壮大创新主体,促进创新企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改善创新环境,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形成目标导向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的机制创新体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5月在珠三角各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总结会上所讲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只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应当成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健康发展的“撞钟者”。


  总书记的关心、关注和关切


  2012年5月30日第21期总第767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家会议中心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时指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2011年“五一”期间,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滨海新区时专门深入企业、科研机构,了解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等情况,并提出了“四个注重”: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深化改革_丌放、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牛、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新农民新村干新村官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主力军


  2011年4月18日第15期总第761期


  填补农村社会管理的“真空”问题,必须从新村官、新村干入手,不断拓宽选人视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解决处理复杂问题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巾。选拔村干部眼光不能只局限留在农村里的人,要从原来片面强调致富带头、致富能力的作用转向既能带头致富、又善于协调管理,把善于处理农村社会事务的人才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


  地方“十二五”规划的最大变化最热问题最强战略


  2011年2月21日第7期总第753期


  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各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均提出了2011年以及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与“十一五”规划《纲要》不同,各地对未来五年经济发展速度做出了理性的判断,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民生改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等方面,由“量”到“质”的增长观开始成型。与“十一五”相比,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更多民生硬指标,民生投入力度也将远超以往。


  怎样管理“人口巨型高密度社会”


  未来的10~20年内没人能挡得住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怎样管理“人口巨型高密度社会”是一个重大课题。资源较为紧缺、国土面积较为狭小的日本提供的经验有两条:第一是提高管理水平,第二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多种模式并存: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以及农村生活城市化(就地城市化)。


  探索代表国家未来方向的改革新命题


  2010年9月20日第37期总第733期


  伴随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深圳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上一直在探索改革路径。未来政治改革任务比经济改革更加艰巨,经济特区更有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进行大胆的“试错”试验。9月8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市委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特区作用,就应该继续为全国的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


  “关键时刻”已成干部考察任用“试金石”


  2010年8月30日第34期总第730期


  玉树地震发生后,青海玉树州出台了《关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加强干部锻炼促进干部成长的意见》,对干部进行“五考察”,即:考察干部对灾后重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考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出思路、想办法等方面的表现;考察干部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考察干部是否坚持原则、按章办事。


  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个大课题


  2010年7月26日第29期总第725期


  种种迹象表明,以市场为主导、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的规模空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成为综合影响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根据测算,“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张维庆指出,应针对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价值取向,制定不同的人口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牛育、人力资源开发、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性别平等、人口老龄化等政策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置,使人口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二五”要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定标准


  2010年7月5日第26期总第722期


  日前,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委托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专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可从五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我国法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需要均等化的地区和领域。二是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确定全国性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标准。三是至少要考虑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教育的实物标准、全国统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实物标准以及考虑了当地价格和消费指数的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标准和养老保障标准。四是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和机制。五是研究和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度奠定技术基础。


  上海世博:谁该看,看什么,怎么看


  2010年6月21日第24期总第720期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丰题,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沦大中小城市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缺失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世博会正是我们寻求城市问题答案最全面、最先进的平台。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三次参观世博园最大的感受就是,全世界就城市问题的各种解答方案,差不多都拿到了世博会中,只不过散见各处,就看能不能把这些“珍珠”串起来。


  尽快走出“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


  2010年4月26日第16期总第712期


  要走出“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形成关于社会稳定的新思维至关重要。专家指出,这种新思维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政府扮演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节和仲裁者的角色;使法治成为解决冲突的长效于段;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管道;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形成化解冲突的社会机制。云南省纪委存孟连“7・19”事件发牛后展开深入调查,挖出了一系列串案窝案。事实证明,“群体性事件背后往往藏匿着腐败”。


  欠了账,总是要还的


  2010年3月29日第12期总第708期


  《无间道》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举国上下全力投入抗旱救灾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云贵地区是我国降水最充沛地区之一,为何近年来却深受旱灾困扰?观察人士指出,此番大旱凸显两方面“欠账”:一是长期投入不足导致的“水利欠账”。二是乱采滥伐引发的“生态欠账”。


  善待、善用、善管媒体也是软实力


  2010年2月1日第5期总第701期


  地方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正打破传统上下级隶属关系,走向新型媒体关系、公共关系的建构。这一深刻变化决定了政府再也不能单纯用行政管治的方法对待媒体。既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又要接受媒体的监督;既要通过媒体了解社情民意,又要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既要让媒体为我所用,又要为媒体提供服务;既要开放境外媒体采访,又要抢占世界舆论的话语权。惟有顺应这种变化,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才能实现政府与媒体、公众三方共赢,而这,也是地方政府一种最重要的软实力。


  后危机时代地方政府改革的特征


  2011年1月11日第2期总第698期


  在过去的一年中,从陕西神木的“全民医保”,到贵阳的环境保护法庭;从杭州的城市免费公共自行车系统,到上海新一轮公交改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类改革均有重大突破。在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2009年,“后危机时代”地方政府改革又会呈现什么特征呢?种种迹象表明,“后危机时代”的地方变革,动力经由压力转化而来。这种以外部动力为特征的倒逼式改革,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路径偏好。改革风险小、社会满意度高的公共服务领域,将成为这一轮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


  全新城市型态提升城市“十二五”价值


  2009年11月23日第45期总第691期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创新城市型态,是“十二五”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城市型态概念的提出,对于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对于消除和化解城市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来说,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创新是城市功能与型态模式构筑的基础,也是城市型态再造可选择的突破口。一是宜居,二是健康,三是平安,四是畅通,五是低碳。


  从抗洪精神、奥运精神到国庆阅兵精神


  2009年10月19日第40期总第686期


  这次国庆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一个关键词――“阅兵精神”。从抗击长江特大洪水到汶川特大地震,展现的是中国万众一心战胜灾难的坚强意志;从载人飞船上天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精神力量。60年国庆盛典,再次让中国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全世界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力量。


  推进基层舆论生态再造势在必行/筑牢基层安全生态体系急不可待


  2009年6月1日第21-24期总第667-670期


  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一些省委书记、省长与网友“会面拍砖”,再到地方官员实名开博网上征集“民间智慧”,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躲猫猫”、“王帅帖案”等一系列网络公共事件的爆发却表明,一些基层官员对舆论生态变化存在不适应、难接受问题。推进基层舆论生态改革,把网络舆论纳入舆沦生态系统进行再造势在必行。


  国家能力与政府治理的模式创新


  2008年11月18日第44期总第640期


  从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到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改革的目标由相对单一的“精简、统一、效能”向“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转变,更加注重“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改革的内涵也从单一的以政府机构设置调整为主进一步扩展到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相关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成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化的改革。


  群体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应急和对策


  2008年7月21日第28期总第624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至今日,各级政府再不能继续用“全能政府+专政权威”的手段来应对一切分歧与矛盾。今日的政府权威,是建立在公民权利最大彰显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服务为民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民众参与、民众监督基础之上的。政府官员必须有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现代执政意识,用耐心、智慧与诚意小心地化解每一个社会纠纷,推动社会和谐。但愿“瓮安事件”能够成为今后疏导民怨的一个范本。


  分众化对象化背景下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008年7月18日第27期总第623期


  网络舆论既有正面声音,也有负面消息,甚至还有造谣污蔑、混淆视听的有害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各种符合网络舆论特点规律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虚拟网络空间营造强大的网上正面“舆沦场”。


  抗震救灾: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任务


  2008年5月19日第19期总第615期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于14日启动一级地震应急机制;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第一时间赴渭南和安康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湖北、广西等地也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从地震发生后两天来的应急管理表现来看,做到了第一时间反应、措施得力、各部门各地区科学协同,我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可以说是世界救灾史史无前例的”。


  中央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新变化


  20007年11月5日第42期总第588期


  随着中共十七大及一中全会落幕,新一届党中央领导机构也已全部产生。有关专家指出,纵观近几年的重要人事调整和中央精神,能否经得起重大事件和危机考验、是否在重要岗位作出突出贡献、从政经历是否丰富、是否遵循“科学发展观”等五因素,已经成为高级官员取舍升降的标准。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第39期总第585期


  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科学发展观处于明显的统领地位,目前已接近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近于党的指导思想。


  放大品牌城市效应・提升城市品牌价值


  2007年9月24日第37期总第583期


  9月11日,以“奥运中国,品牌城市”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论坛2007北京峰会隆重丌幕。峰会首次发布了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的国内首部《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国城市品牌价值研究课题组组长连玉明教授称,中国城市正进入一个品牌价值时代。而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


  把基层打造成应急工作的“第一力量”


  2007年8月31日第31期总第577期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基层往往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现场、第一环节和第一防线。基层拥有强大的预防和应对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就可最大限度地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初始阶段。


  重庆“钉子户”事件:一个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成功案例


  2007年4月23日第16期总第562期


  从3月19日正式下达拆迁行政裁决书到4月2日达成一致协议,短短15天时间,惊心动魄,波澜起伏。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对于,但每一个领导在自己的执政生涯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这样那样的“钥子户”不期而遇。怎样高水平地应对媒体,怎样最妥善地化解危机,怎样最理智地控制局面,怎样最恰到好处地利用法律这个武器,都是对所有地方领导政治智慧的考验。


  打造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善治通道


  2007年4月16日第15期总第561期


  善治作为一种良好的治理,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参与、有效、稳定、廉洁、公正等。对于我们来说,以善治的理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重点是拓宽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为公民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法律保障。温总理的五个记者会


  从2003年就任总理至今,温总理在5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总计接受了65位中外记者的提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等诸多方面,其中不乏尖锐问题,而他都一一坦诚作答。温总理以他那种庄严、凝重、充满忧患意识的语言让全世界的


  推进和谐执政提高和谐建设本领


  2006年11月13日第44期总第540期


  和谐执政的关键,要在“维护”上下功夫,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加快”上下功夫。和谐执政的根本,是深化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更加科学地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律性问题和关键性环节。


  和谐社会民生九要素


  2006年10月30日第42期总第538期


  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些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牛的政策取向。


  四大民生问题成为中央施政重点


  2006年7月24日第29期总第525期


  自5月份以来,就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收入差距问题,中央先后召开政治局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出台系列政策,拉开了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大幕。


  2005中国国情国策重大主题回顾


  2005年12月26日第50期总第496期


  2005年中央领导国内考察围绕谋划“十一五”这一中心主题,着重从6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分别是丌展先进性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喈社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和布局“点”“面”结合的区域总体战略。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50个关键词


  2005年9月12日第36期总第482期


  截至200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进行了24次集体学习,每一次学习,都是对一项重大国家战略的研究和谋划。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义化产业发展


  2005年8月29日第34期总第480期


  三个文件体现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及“内外有别”、“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战略考虑。文件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从政策层面上给予非公有制资本在文化领域合法的市场丰体地位。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因为国家文化安全最终在于自身文化的竞争力,只有做大了产业才能安全。


  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2005年8月1日


  第30期总第476期)


  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最近,伦敦和埃及接连发生了多起恐怖事件,在这一国际“背景”映衬下,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凸显出加快应急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


  以科学抗洪理念构筑防汛抗洪长效机制


  2005年7月4日第26期总第472期


  每当洪水来临,军民携于舍生忘死抗洪的场面总是令人感动,特别是在抵抗1998年特大洪灾中形成的“抗洪精神”,一直为人们所讴歌、所呼唤。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是战胜洪灾一个十分有力的武器,是抗洪救灾斗争必需的。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抗洪精神。在新时期,我们应该为抗洪精神注入新的内容。在弘扬抗洪精神的同时,更要学会科学决策、科学调度、科学管理,更多地运用科学手段防汛抗洪。只有实现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管理、理性干预和及时预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牛命财产损失,最大程度地利用雨洪资源。


  从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国社会变迁


  2004年12月6日第47期总第443期


  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社会结构会发生重大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的多元化主体正在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最终要落实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利益主体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一部分群体,例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产牛了挫折感;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防止各种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如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跨区域协作及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研究


  2004年11月25日第44期总第440期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着重对一些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聚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重点开发地区等进行规划,其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将先期启动。有关省、市则应根据需要做好省级、市级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中,应着眼于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加速阶层流动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创富新机制


  2012年5月30日第21期总第767期


  一个国家的社会流动渠道越畅通,社会流动机制越多元化,社会流动率越高,社会流动的规模越大,人们的社会流动实现得越顺利,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就越公正、越合理、越开放、越有活力。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将更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最终,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就是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构,就是能够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骨架。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2004年4月5日第21期总第409期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完点,在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凿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突破了单讲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局限,拓展了经济规律的内涵,不但将物与物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这不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义一个新飞跃,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


  政协一号提案及中国失地农民问题透视


  2004年3月15日第10期总第406期


  政协一号提案指出,由于在征地运动中各地对农民的土地补偿标准普遍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而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就会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成为社会的流民。


  发展生态文明提升政府绿色控制力


  2003年11月17日第44期总第390期


  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机制保障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2003年9月15日第35期总第381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未来20年我国的重点发展目标。要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就业再就业机制、社保机制、政府危机应急机制、农村公共品投入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城市一体化促进机制等。这些机制能否建立成功,埘于化解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援助弱势群体、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型公共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新型公共治理的支撑


  2003年9月8日第34期总第767期


  我们说政府是城市公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基本含义是:在现代社会,政府不是惟一对公共安全负责的责任人,但政府应该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有能力担负起保护城市安全的责任,这种能力来源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面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来源于一个公开、透明、高效、有限、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来源于一个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理念的制度性框架的建立。现代社会需要一个科学的公共治理结构和一个有限但高效的现代政府。


  反思“非典”事件中的民生考验


  2003年5月12日第17期总第363期


  此次“非典”事件带给我们的一个最大教训就是如何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防治“非典”是当前重巾之重的紧急任务,打破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界限,成立特设防治联合工作小组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决策。


  农民负担与“黄宗羲定律”


  2003年4月14日第13期总第359期近年来“农民负担”问题日益成为决策层、理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对象。而“减负”年年讲,“负担”逐年增,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中抢眼的暗点之一。在2003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避免重蹈“黄宗羲定律――积累莫返之害”的覆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严重性迫切性的关注。如果说此前从思路到政策还囿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阶段的话,那么随着“黄宗羲定律”的提出,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如何治本。


  从上海深圳城市精神看中国城市竞争新态势


  2003年3月10日第8期总第354期


  重建植根在文化地基上的城市文明远比造桥修路要艰难得多,因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正因为此,城市精神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是一种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城市精神,正成为中国领先城市在更高层次上展开赛跑的一个新起点。


  中国地方首脑执政新思维


  2003年3月10日第8期总第354期


  在本届地方高官新方阵中,有不少共青团工作背景的省级首脑。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说:共青团生活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我在那里获益匪浅。他说:“青年时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共青团生涯也给我今后的从政生涯奠定了一个基础。”上海已经逐步由“工程师”治市过渡到了“经济师”治市。战后出生的一代如何管治地方、如何统领国家、如何处理世界事务等,上海这届政府可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的又一个窗口。


  夯实城市群基础让大城市真正“大”起来


  2002年11月4日第42期总第338期


  推进城市一体化战略,早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使大城市与全球化实现完整对接,大城市才能够真正大起来;推动城市群内部各相关城市的深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城市圈中实现不同的大中型城市在产业集聚、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互补效应,中城市才能真正强起来;在形成城市圈基础上,更多中小城市立足自身优势,构筑以中心城镇专业化分工、特色化发展、错位经营的城市带演化格局,小城市才能真正特起来。“火药桶"经济透视


  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儿星期后可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同样,这些问题的每一次振动都会形成一种气流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强大震荡。在此,经济问题转变成了问题经济。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把这些问题仅仅作为经济问题来埘待,而应作为问题经济来研究。


  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国弱势群体的发现


  2001年5月30日第48期总第294期


  一种必然的对应。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社会的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可以通过市场的法律的等诸多手段调节其利益关系,缩小各阶层之间差距,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IuD城市竞争力动态模型,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院长连玉明主持的课题组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它的内容包括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新阐释、理论框架的描述、指标体系的确立、度量方法精细化、动态模型的扩展、不同要素作用的分析以及将这一理沦应用于现实的适用性。


  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


  2001年12月3日第46期总第292期


  创建学习型城市,标志着我们由过去主要重视资源、装备、资本等经济要素转变为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和知识、教育、科技、信息等经济要素。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城市文明素质的根本途径。


  恐怖事件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2001年10月15日第39期总第285期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经济调查报告说,美国经济处于呆滞状态,一些地区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放慢。分析家认为,恐怖袭击事件可能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国家计委对外课题组研究报告预测,恐怖袭击事件的直接损失有限。间接损失巨大,经济长期看好缺乏有力证据,繁荣的预期和信心因素日渐减少,美国金融已在危机之中。危机将削弱美国实力,由盛转衰,并可能触发世界股市继续下跌和经济长期衰退。但欧元很难替代美元,全球化的进程将放慢或调整。中国金融要预防外部短期资本进入而制造虚假繁荣,危机时候的外部资金不可轻易引进。


  发展中国的大城市圈


  2001年9月10日第35期总第281期


  21世纪的中国呼唤城市化!问题在于,城市化不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城市化不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城市化不是魔术般的县变市、乡变镇、城市化不是遍及全国的城镇丌发:城市化是文明的演变过程,是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是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生活模式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


  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


  2001年8月27日第33期总第279期


  火连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把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人民安居、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享誉全球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最近,大连市又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并成为本届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本文提出“以环境革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观点,是在总结大连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成果之一。


  申奥成功对中国的六大影响


  2001年7月30日第29期总第275期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事件,承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因此从中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即以信用为基础、以契约管理为手段。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丌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同时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中奥成功,意味着中国可以与西方世界全面相互影响,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


  世贸组织的各项原则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凡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都被认可为市场经济国家,每一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政企分丌、政社分开,政府决策和执行透明化,政府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正确认识并大力发展虚拟经济


  2000年6月12日第22期总第218期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在经济运行中,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概念。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经济的虚拟化是经济社会化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我们需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对待虚拟经济,我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诸多重大难题只有在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才有可能获取答案。


  网络经济:新世纪的新经济


  2000年4月10日第13期总第209期


  互联网以几何级数膨胀着,其发展势头之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网络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由互联网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革命。以电子商务、金融电子化、虚拟企业为主流的网络经济代表了21世纪经济活动发展的新趋势。


  老龄化:中国面临着挑战


  2000年2月8日第6期总第202期


  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指出:


  “我国人口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比重日益增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打开农村市场的钥匙在哪里


  2000年2月1日第5期总第201期


  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内需不足,需要通过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其中大力丌拓农村消费市场便是解决内需不足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一定要把开拓农村市场这篇大文章做好。


  电子商务引发贸易革命


  1999年12月13日第48期总第194期


  电子商务通过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简化贸易流程,增加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和牛产力,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结构变革。21世纪,电子商务在整个商务中的比重定将迅速增加,甚至成为未来全球贸易的主要方式。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出路


  1999年9月13日第35期总第181期


  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从农村转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及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之巨大,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选择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火课题。


  积极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


  1999年8月16日


  第31期总第177期


  21世纪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高技术竞争,谁拥有高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并将其确定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求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风险投资在一国的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过程巾起着关键作用,被誉为高技术产业“孵化器”的风险投资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并正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国退民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1999年8月2日第29期总第175期


  为了调整和完善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有支配地位,对其它一些领域,即一般党争性领域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民营经济逐步进入。这些领域实行国退民进是国有经济实现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所在,是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到深层次的必然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国企改革从一厂一户的搞好搞活阶段,深化到通过有生有死、有进有退,从整体上实现国有经济优化配置的阶段。


  加强国企经营者队伍建设


  1999年5月31日第20期总第166期


  企业要兴旺发达,须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企业要发达兴旺,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企经营者队伍,不论国内国外,均都一样。一个软弱涣散的领导班子可以搞垮一个企业;一个多谋善断、会管理的经营者可以使一个亏损企业起死回牛。


  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权益


  1999年5月3日第16期总第162期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多国企正面临着改革、改组、改制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还需要坚持否?职工还是不是企业的主人?各级党和工会组织,还要不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再认识及其政策建议


  1999年4月5日第12期总第158期


  1999年3月15日,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决议,将1982年人火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改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修改,字字千斤。它不仅是对我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丌放二十年来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发展里程的概括和总结,亦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政方针的进一步确定。


  中国改革开放20年回眸


  1998年11月16日第44期总第140期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改革开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两个三中全会之间是改革的倡导和试验阶段;1984年到1988年是全面改革的阶段;1988―1991年底是治理整顿阶段;1992年以后,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江洪灾的人为因素


  1998年9月14日第35期总第131期


  今年长江特大洪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尽管我们可以拿天气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等种种理由承担一些责任,但透过抗洪前线军民与洪水殊死搏斗的悲壮场面,我们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长江变得越来越桀骜不驯。长江流域生活着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着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哺育了华夏文明的同时,也成了中华民族“心腹大忠”,正威胁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长江水患向我们敲响警钟,再不能放任长江流域牛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了,否则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8年8月24日第32期总第128期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后发国家从技术引进为主转向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并重的时间大约为30年左右;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数十年和几代人的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科技战略储备,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知识经济: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


  1998年4月6日第12期总第108期


  什么是知识经济?一言以蔽之,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知识”(0ECD)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


  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两大问题


  1998年2月9日第5期总第101期


  当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李铁映同志近期在各地考察企业时,就中小企业改革问题讲了一些意见。他指出,要关注小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及时总结,加强引导和规范,切不可掉以轻心。


  金融风暴:狼来了


  1997年12月15日第23期总第95期


  乍起于泰国,席卷东南亚,如今又登陆韩国的国际金融风暴已经逼近中国,但中国似乎还表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亚洲华尔街日报》近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官员们耸耸肩膀,对于收不回来的贷款、资产价格上涨和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显得满不在乎,而所有这些问题同前不久使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的那些问题是类似的。随着经济风险的增大,巾国应


  中国改革为什么必须有清醒的理论


  1997年10月30日第20期总第92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是一次性的。它是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又是党的思想路线。因此,在实践的漫长过程中,不是“解放”一下就完了,应经常以这种思想方法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有一种误解,有人以为好像过去解放思想差不多了,今后要稳一点。解放思想并不要求我们超越阶段,而是要求我们的思维符合客观实际。那种以为解放思想就不稳的想法,理解上是不对头的。稳,就是牢牢把握大局,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观察问题,分忻问题,办我们的事情。


  把握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脉搏


  1997年9月30日第18期总第90期


  尽管由于国情的差异,不同国家在改革的效果上并不具可比性,但现实的情况却不能不使我们对此做某种反思;这也就是权威人士所说的,倘若我们不再在改革上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一旦其它同家进一步取得更大的转机,这就会对我们的信念造成很大地冲击。也正因为如此,在解决了对“公”与“私”问题的争论之后,中央开始正视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问题,以期搬掉这块改革路上的顽石。


  经济学界七大流派中国改革智囊云集我国经济学界已形成百家争鸣新格局


  1997年3月15日第5期总第77期


  “吴市场”的价格改革主线派。80年代中期,吴敬琏率先抛弃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初期的“放权让利”的主流思想,火力提倡市场取向的改革。并认为以价格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必须采取整体协调性的改革思想,故又称之为协调改革派。


  “厉股份”的企业改革主线派。厉以宁提出,所有制改革是整个经济改革的关键,必须通过股份制改革重构国有大型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又被称为所有制改革派。


  “王职能”的宏观改革优先派。王琢是始终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他提出必须走“制衡总量、宏观先改”的路子。


  刘国光、戴园晨的宽松学派。反对扩张性、速度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急于求成、一步到位的改革思想,提出“有限的买方市场论”和“宽松环境论”,主张“双向协同、稳中求进”。既要注意改革模式转换与发展模式转换的“双向协同”,也要注意企业改革与价格改革的“双向协同”,采取渐进式、小配套的战略选择。


  马洪、杨培新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主张国有企业改革要在保持国家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下放经营权,通过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淡化所有权”、“强化经营权”。


  唐本义、刘诗白的产权改革主线派。他们把产权制度的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主线,主张通过明晰的产权来改造传统的公有制。


  80年代末崛起的体制变革派。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代表人物樊纲、魏杰等。他们运用产权、交易费用、经济组织形式、委托与代理、公共选择等新范畴来研究体制改革的新问题,解释了旧的理论模式框架中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促进了中国经济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轨。


  中国改革的新支点在哪


  1997年11月30日第22期总第70期


  近来很热销的《与总书记谈心》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颇耐人寻味:一个领导十二亿人口的大党,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变得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和主导力,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书中写道,尽快改变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被动、偏颇、松散局面,将构建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是当务之急。联系到我国当前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这样的改革开放关键时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力”在哪里寻找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后力的努力,必须突破经济学视野的局限,在更广阔的立体性坐标中寻求答案,其中人文是不可忽视的基本透视空间。可以说,经济改革推进到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已经不只是经济本身,而是经济运行缺乏人文的调适,或人文的配合,囚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下一步的努力就是实现经济与人文的新整合,寻找到经济发展的人文推动力,或者说,为经济的发展找到精神上的根源动力与源头活水。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论纲


  1996年9月15日第17期总第65期


  中国民族工业的问题,在改革丌放处于重大转折关头的今天,被现实性地提了出来。这似乎是十多年来我们第一次以如此审视的目光来看我们的改革,以如此矛盾和复杂的心情来评判对外开放的是非得失。种种争沦表明,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一系列重大问题,许多人更是摒弃了那种非黑即白的评价模式。应该相信,这场争论过后,我们会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明确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这对于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道路和总趋势


  1995年7月15日第13期总第61期


  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理论思想,从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其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的高度,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农业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理沦思维。而且也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又不失其深邃的理论指导意义。虽短短数语,却勾勒出一幅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蓝图。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十个问题


  1996年5月15日第9期总第57期


  以积极的姿态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创造性地制订“对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在这方面,东南沿海地区已取得了成功,而中西部地区则仍同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止步不前。他们在模范地执行政策方面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在如何以改革精神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方面却落后了,这也正是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中西部地区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变模范执行政策为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存创造性的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为自己赢得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兰特物语》阐明中国经济改革题中要义


  1996年2月15日第3期总第51期


  第一次提出了信息资本论的重要观点。物质、能量、信息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而信息,则具有更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具有强大的牵引力。信息中囊括了众多的智能,带动了整个高新技术的发展,进而使人类真正向物质、能量、信息及人类智能四合一的转化方式迈进。更重要的是,信息把所有的产业部门、社会组织联结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格局;信息具有序化力。序化就是按一定次序、规律,科学地排列组合,从而使信息从无序到有序;信息还具有聚合力,即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信息还具有扩散力和渗透力。而这些特点,最终表现为它的增殖(值)力。信息一旦被人们作为资本投入生产和再生产,它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增殖是不可估量的。


  领导就是生产力


  1996年1月15日第1期总第49期


  我们认为,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首要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人们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下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而这种生产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因此,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就同时具有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性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这样一种双重属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第一次提出:领导就是生产力。


  关丁《领导决策信息》的系统化编辑思想


  1995年12月30日第24期总第48期


  领导的第一职能是决策,决策的基础是信息。领导就是以正确决策为核心,通过完整有效的领导活动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此为目标,《领导决策信息》作为一本面向特定的领导者阶层的决策预测性信息刊物,它将以及时、准确的时政信息、超前指导的预测信息、重点突出的市场信息、深入浅出的理论信息、系统详实的数据信息等,服务于领导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全过程,形成一个从决策到实施,从操作到反馈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一句话,以更快、更新、更准、更精的信息为领导者的领导活动服务,以最终实现领导活动的最优决策,取得领导决策的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办刊的根本宗旨。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


  经济增长的大的起伏波动,已呈现一种周期性特点。1952~1992年间,我国经济共经历了八次大的起伏波动,其中落差最大的达到66个百分点,各次波动的平均落差为20-5个百分点。从增长曲线的变化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明显趋于平缓,平均落差减小到8-5个百分点,这与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准确不无关系。但总体来说,由于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投入,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因而这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995年9月30日第18期总第42期。


  东西合作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东南沿海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努力跃进,使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并进入到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行列,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发展的规律来看,没有差别,就没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差距的迅速拉大已经正在积聚某些负面影响。加快中西部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已经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政治和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鼓励区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同时,采取国家扶持、政策引导的办法,以形成东西经济合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就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对策选择。中国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之比较/缩小贫富差距和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之选择


  我国省级经济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处于从属地位的地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特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国家汁委的一个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报告认为,随着中央向地方分权,省级政府实际上已经成为左右国民经济的一股强大力量。省级经济的强化,一方面初步改变了过去中央高度集权的局面,避免了由于集权使地区经济乏力的弊端,调动了省级政府的积极性,促进了省级经济的空前发展,而曰_省级经济的改革经验也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结构失衡和效益低下等问题,也都与省级经济的走向有关,我国省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抉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兰特公司战略研究所提出中国改革急需解决的50个问题


  经济发展必须适度增长的问题。经济发展速度应与国家实际拥有的资金数额、物资数量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以及物价指数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要通过这几方面衡量和确定发展的“度”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基本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目标,通过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中国改革的二元目标结构及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影响


  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中国改革,其越来越明显表现出的特点是,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宏观决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取向。既要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保持经济尤其是社会的稳定,由此构成了中国改革的二元目标结构的基本特点。这种二元化的目标结构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构性的此强彼弱、此轻彼重的变化,在中国抑制通货膨胀,建立宏观调控体系过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分析和认识这种二元目标结构的特点,是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继续深化改革的前提与保证。既要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保持经济尤其是社会的稳定,由此构成了中国改革的二元目标结构的基本特点。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难在哪里


  1094年10月30日第20期总第767期


  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的改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其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就是摆在九五年各项改革面前必须首先加以解决和突破的问题。那么,制约或阻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顺利推进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认识这些问题并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是当前整体改革得以深入发展的根本和关键。


  塑造企业人格重建国有企业主体地位


  19917日年5月30日第21期总第767期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市场经济要充分发育起来,依赖于参与其间的个个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一个由没有主体性或主体性不强的经济单位参与的市场经济,其秩序的混乱、行为的不规范可想而知。塑造企业人格,使企业敢于面对市场;敢于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是国有企业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政府形象就是生产力”引起中央有关专家高度重视


  提高政府形象,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态势下,人们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政府形象是符合中国社会整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要求的。“政府形象生产力”是一个“合力”形成的综合指标,它包括政府的价值选择能力,政府主体性要素的质量,政府的功能结构,政府的外部认同率等等。这个“合力”的哪个“分力”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政府形象这个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剧期性分析及改革预期风险评及


  1994年2月3日第3期


  经过93年这一次经济波动,经济学界开始发现并重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理沦和实践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说,过去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存在周期性,是不够科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也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大约每隔67年形成一个经济周期。其中大约三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4年处于中速或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白1991年下半年起进入又一轮经济周期的快速增长阶段,到93年上半年达到顶点,就反映了这个规律。但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大起大落乃经济建设之大忌,造成这种弊端皆因计‘划经济旧体制和行政命令老办法所致。不从根本上改革体制问题,中国经济运行永远走不出“冷热圈”、“快慢圈”。本文来自《决策导刊》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