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旅游管理论文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缺失对贵州旅游业模式

2015-07-02 12: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在给出旅游业发展模式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式指导下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指出了发展模式的缺失,最后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含义
  
  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其实,模式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而旅游发展模式,则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具有概括性、阶段性、相对稳定性和特指性4个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发展”的形式与方法,沿着怎样的路径来实现旅游业的全面进步,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和配置现有的各种旅游产业要素,实现既定的旅游发展目标。
  
  二、现有发展模式指导下的中国旅游业
  
  无论是资源、市场,还是政府导向,现有的发展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注定了在其指导下的中国旅游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种种问题。
  (1)供需矛盾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一触即发
  一方面,供给日趋紧缩,能够被利用的旅游资源似乎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粗放的开发模式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使得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更是“捉襟见肘”。WWw.133229.COM
  另一方面,需求则呈现出无限增长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大众旅游的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人次率为100.5%,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51亿人次。大量的人流无疑会为承载力有限的旅游地带来沉重的负担。
  (2)单纯地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忽视消费结构的改善
  为了提高人均消费水平而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新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增加,但是人均花费没有明显的增长,反倒是由于人数的猛增给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整个目的地的感知形象。
  (3)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
  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迅速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表面上人山人海,实质上是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总成本增加。加上各地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重复建设不能避免,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三、现有模式的缺失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应归于现有旅游发展模式本身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1)发展上无“上限”制约
  这里的“上限”并非一个明确的指标,只是代表一种“合理的度”,以及为了维持这种“度”所必须的强力保障制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旅游业而言,由于先天不足和赶超心态的存在,其发展的“上限”一直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概念,似乎一天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准,一切要求我们放慢脚步的因素都可以视而不见。另一方而,受到旅游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旅游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外部投资作为主要拉动力,对市场的估计又总是乐观有余,严谨不足。因此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无“上限”制约的旅游开发模式便陷入了盲目且冒进的局面,造成了旅游开发中“时间上的急功近利主义”,即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数量上的最大化,从而引发了供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由此可见,要转变旅游发展模式,首先要确立对旅游投资起到制约和指导作用的评估体制,设立“上限”。
  (2)价值体系的失衡
  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作为其核心,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价值体系应该是由社会、经济、生态等3个方面的标准共同组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然而现实却是,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对经济效益过分倚重。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都将旅游看成经济复苏的“稻草”,而另外两个更能体现“和谐”,“可持续”理念的标准,由于对现实行动的制约性小,对实际决策的指导性也就明显不足。一个由失衡的价值体系指导下的模式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无法依靠系统本身的力量有力地制止短视盲目的开发行为。
  (3)资源配置的低效
  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旅游资源是一种“共享性”的消费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其供给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缺乏有效的成本约束容易导致对资源的消费过度。大部分地区现有的资源配置上的低效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只重“开源”,忽视“节流”;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盲目冒进而创意不足,经常会出现若干具有市场卖点的新项目引来群起效尤的跟风现象。由于在开发过程中无视市场容量、生态制约性和环境的承受力,所以就出现了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市场收益为零甚至为负的市场结果;三是对于手握“资源配置权”的政府是否是按照资源的比较优势来进行投资,目前尚无可以对之进行评估和监督的机构或法规。换之,就是没有主体对整个旅游系统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负责。结果,旅游资源的利用长期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因此,这种模式可总结为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益,以外部投资为主要发展动力,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四、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概况
  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同时,贵州乡村旅游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体制和模式,现总结如下:
  (1)以股份制为主的“天龙模式”
  平坝县天龙镇以特有的“屯堡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镇政府负责旅游规划、保护资源、协调关系等软环境建设;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等硬件建设,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市场。对于以天龙村为核心景区的“屯堡文化”资源,按村民房屋庭院所处的位置、观光价值,在村民自愿原则下,折算成资源股纳入统筹管理,按章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发经营手工艺品、参加“地戏”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有超过80%的村民成为股东并参与乡村旅游业。
  (2)以出租反包制为主的“金山模式”
  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引进客商落户金山村,成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以每亩800元年租金向农户租赁连片低产旱地和荒坡,首期工程已建成近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3000平方米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推出集观光、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引来游人如织。目前,金山村已有130多户农民土地出租后,又被公司反包给他们分户经营,农民从中又增加了一笔承包费收入。
  (3)以协会合作制为主的“董公寺模式”
  遵义市红花岗区董公寺镇,在总结过去开展“农家乐”经营中各自为政、低档次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引导各村先后成立起旅游等协会开展自律和新一轮发展工作,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办法,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帮助解决协会活动场所、启动经费等困难,并组织协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研讨会、餐饮竞赛等活动,使全镇旅游业升级换代,走上了服务配套的“山庄型”发展新台阶。
  (4)以工分制为主的“郎德模式”
  该村以“国宝”级的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特色资源,全民参与旅游业,村里根据每个村民所能担当的角色,制定不同工分标准,制作相应工分牌。游客来到寨门口,男女老幼闻声而出,或参加欢迎仪式、或参加节目表演,活动结束时,分别到发牌人那里现场领取工分牌,作为日后结算分红的根据。这种管理体制在苗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民办公助制为主的“卡蒲模式”
  平塘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前景看好,但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启动困难。该县制定出规划后,采取部门对口扶持办法,开展村民培训、水电路建设、房屋庭院包装、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等工作,对旅游餐饮接待户还配送电冰箱等设备,帮助村民开发民族餐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卡蒲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乡村旅游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以上模式是贵州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以村寨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它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开发模式的指导下如何引导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依然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07月
  [3]陈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
  [4]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07,(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