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管理论文>旅游管理论文

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2015-07-09 09: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基于旅游动力系统理论研究的有关成果,本文建立一种由多维循环动力趋动、并能实现正向收益累积的梯田旅游发展动力模型。

  【关键词】梯田旅游 动力系统 可持续发展机制
  
  梯田旅游是一种以乡村梯田景观及其文化为旅游主要吸引物的资源吸引型旅游。彭华(1999)提出旅游发展动力是一个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所构成的,并与消费引导和发展条件所联系的互动型旅游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模型,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旅游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有资源、有市场,并在中介和其它支持的外部环境下,以实体性或非实体性旅游资源,生产出非实体性为主的旅游产品。笔者依据其理论分析桂林龙胜龙脊景区的梯田旅游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剖析问题。
  
  一、龙脊梯田旅游动力系统结构现状
  
  1、龙脊梯田景区的支撑系统条件
  (1)硬环境。景区位于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桂林至龙胜321国道可达,有柏油路通往景区,景区内道路以青石板盘山路为主,周边为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核心景区——平安寨和大寨是当地少数民族聚集居住点,以干栏式吊脚楼为主要建筑。社区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与旅游的需求,生活用水为山上自流水,通电、通电话、通因特网。
  (2)软环境。龙脊梯田地区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并存,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农业梯田生态景观为主要支撑,社区居民普遍对龙脊梯田旅游的发展前景乐观。龙脊地区是瑶、壮、苗、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平安寨以壮族的北壮为主,大寨以瑶族的红瑶为主,民风纯朴,社会秩序良好,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依然保持。WWw.133229.COM
  近年来龙胜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龙脊梯田旅游业的发展。
  
  2、龙脊梯田旅游需求子系统
  近些年来龙脊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保护良好势头,笔者以龙胜县的旅游相关指标来间接反映龙脊旅游旺盛的需求。2001年龙胜县接待游客12.7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8.45%,是1990年的2倍多,旅游收入达到1839万元,是1990年的68倍。2004年1-6月,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3.8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境外游客1.24万人,增长137.7%。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343万元,同比增长8.13%。
  
  3、龙脊梯田旅游引力子系统
  龙脊景区以66平方公里的梯田、杉木结构吊脚楼民居建筑群为主要物质性旅游资源,以梯田农业耕作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要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形成旅游地的梯田景区又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供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促进梯田地区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梯田旅游为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型产品。平安壮寨开发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景点,大寨观景点为“大界千层天梯”、“西山韶乐”和“金佛顶”;吃有传统的水酒、油茶、竹筒饭,住为吊脚楼;可以观看民俗歌舞表演、购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目前景区经营权归属桂林龙脊温泉旅游公司,组织龙脊地区的旅游活动和营销活动,但不在村寨内设服务点,不从事旅馆、餐饮业,景区内的经营由社区村民负责。
  
  4、龙脊梯田旅游发展中介子系统
  龙脊景区自1996年开发至今,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喜爱的风景点,电视、广播、互联网都能搜索到相关的信息;主要经营的旅游社有龙胜县旅游总公司、桂林龙脊温泉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县城客运公司有空调大巴可到;中介子系统通过广告宣传、交通运输等服务把龙脊梯田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引导消费,同时又将旅游需求信息反馈给供方,促进和调整旅游产品的生产。
  
  二、龙脊梯田旅游动力系统现存矛盾分析
  
  1、物质性引力子系统发展动力不足
  梯田旅游业在解决龙脊山区部分剩余劳动力、拓展当地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单一经济结构的同时,也争夺了部分原本应投入梯田农业的资源。造成梯田景观维护力减弱、审美质量下降。具体表现:旅游设施、农家乐的扩建与梯田争夺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污染农田;由于传统梯田耕种农业的相对收益低,资本更倾向于投入收益高、见效快的旅游经营;多数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青人,更愿意选择从事旅游接待业而放弃梯田耕作与农田维护。
  
  2、非物质性引力子系统发展动力不足
  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低,多数游客在欣赏优美的梯田风光以外,对龙脊和梯田的悠久开发历史、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底蕴基本上没有触及。村民自身对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组织能力有限,表现形式陈旧,以村民自组歌舞队为主。龙脊的梯田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梯田旅游核心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封闭的梯田农业经济下,民族文化和习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之余自发采取的反映他们对生活热爱之情的表现,一般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的介入,使得原本单纯由精神需求趋动的文化享受,发展成为有消费需求拉动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文化利用。
  

  3、梯田旅游支持子系统对运行系统的支持力不足
  梯田旅游业在解决龙脊山区部分剩余劳动力、拓展当地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单一经济结构的同时,也争夺了部分原本应投入梯田农业的资源。
  旅游经济的介入,使原本农业经济下的生产组织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然而梯田旅游动力支持子系统没能对变化了的梯田地区经济运行做出反应。没有及时提供足够的旅游教育和培训,促使龙脊旅游服务能力提高;没能有效引导建立创新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利益分配方式,促使龙脊旅游经济发展实现市场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协调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没能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开发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新形式。
  
  三、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要实现梯田旅游的和谐发展,除了考虑各子系统对梯田旅游系统发展的牵引、推动和支持,还应重视梯田旅游系统发展对各独立子系统的反馈作用。单方的旅游发展动力支持是一种耗竭性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在农业经济、旅游经济、文化传承、梯田社区互相兼容共同发展下,才能形成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旅游发展对梯田景观生产子系统的反馈
  保持梯田原有的农业经济价值或旅游审美价值不下降,避免物质性生产子系统运行动力不足,需要旅游经济对梯田的利用进行经济补偿,促进资源利用结构的优化。对梯田农业生产的经济补偿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景区内社区居民依据田地的使用权所拥有的资产收益;真正在耕种梯田的村民所应得的梯田景观维护补贴,体现梯田作为旅游资源所获得的经营收入和旅游开发引起梯田农业成本增加的补偿;梯田农业公共事业部分的储备金,用于景区内梯田水利等公共开支。
  
  2、旅游发展对文化生产子系统的反馈
  旅游发展对文化生产的反馈作用除了通过资源补偿促进村民对旅游文化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外,还应包括通过旅游发展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通过旅游发展使文化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3、梯田旅游发展对支持子系统和中介子系统的优化推动
  通过发展旅游推动梯田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消除贫困、改善卫生医疗条件、提高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完善基础生活设施,旅游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
  通过旅游业的强关联作用,带动梯田景区地区其它中介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梯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4、旅游发展对消费子系统的影响
  消费子系统的需求将受到梯田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中介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综合动力的共同作用,并且影响个人对梯田旅游的需求、出游倾向、消费观念和偏好。
  
  【参考文献】
  [1] 彭华: 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 1999,(6):41。
  [2] 数据来源:龙胜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b/ol],龙胜信息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